APP下载

《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专有名词的对照与统一

2018-03-28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期
关键词:对照表百科全书外文

王 宇

《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是中印两国领导人确定的纪念中印建交60周年的重要文化交流合作项目。2010年12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期间,与印度总理辛格联合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联合公报》中确定编纂《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2011年4月,在中国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印度总理辛格再次确认此项目。《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的出版开了不少先河:该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总结研究、系统准确描述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历史的学术文化工具书,首次联合中印两国知名专家学者集体编纂,首创百科全书跨国编纂模式,中印两国同时出版中文版和英文版,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途径和方式上的创新……它的出版,成为新闻出版界跨国开展重大文化项目合作的成功范例。《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以条目为主体,对两千多年来中印两国的贸易往来、科技交流、佛教交流、哲学交流、语言学交流、文学交流、艺术交流、民俗养生健身交流、外交往来、交通往来、现代学术交流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描述,填补了学术界、出版界在该领域研究和出版上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立项时是按两卷本设计条目、字数和插图规模的,后考虑到时间紧等因素,根据印方建议,决定先编纂出版一卷本。2014年6月,《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一卷本中文版和英文版分别在中国和印度出版。一卷本出版后,由中方专家进行了补充完善,2015年9月,出版了两卷本《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详编)。

与一卷本相比,详编本条目由700多条增加到2000多条,配图增加约1000幅,全书条目由按照分类目录排序变为按照汉语拼音音序排序,除此之外,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在附录中增加了两个专有名词对照表:中文与其他语言专有名词对照表和其他语言与中文专有名词对照表。在最开始组织撰写《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时,编撰要求中就规定:“书后要有一个中外文对照表或索引(glossary或index)。”这主要是考虑到《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联合了中印两国知名专家学者集体编纂,其中印方撰写的条目,是由印度专家学者先撰写出英文条目,再由中方翻译为中文,不同的译者,有可能造成同一专有名词的翻译不同;中方撰写的条目,作者包括社科院和全国几大院校南亚学专业的师生,众多作者写作习惯互异、资料来源不同、文字风格有别,也可能造成同一专有名词在不同的条目中出现不同的写法。尽管所有条目写作完成后均需经各分支主编统稿,翻译成中文的条目也须经各分支主编审定,但是由于书中涉及大量专有名词,特别是和印度及南亚其他地区有关的译名,包括人名、地名、著作名、宗教派别、理论概念,等等,非常专业而且许多并没有形成学术上的定论。中国古代,尤其是西域地区的各种专有名词也非常多,不同史料的记载往往并不一致。这就必然会造成专有名词在不同条目中并不一致。加上《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设计立项时的定位就是兼具查检功能和系统学习功能的大型学术文化工具书,要兼具学术权威性、科学性、全面性等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所以书中保留了部分学术名词的外文,尤其是有大量的条头外文是梵文、藏文、巴利文等不同文种的拉丁字母转写,因为不同作者的习惯不同,也容易出现形式不统一的现象。尽管编辑在审读、加工过程中会对专有名词及外文进行专项检查,但由于部分专有名词和外文的专业性很强,所以核对工作会比较困难。

因此,经出版社编辑人员和编委会成员讨论决定,应编制中外文对照的词汇表,一是便于编辑在审读、加工时进行专项统一工作,二是最后形成一个重要的学术成果——多年来中印文化交流研究领域比较完整的专有名词对照表。因为我们的作者基本包括了本专业领域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同时包括全国大部分设有南亚研究相关院系的重点院校的优秀教师,通过列出一个经所有作者审查并达成一致的专有名词中外文对照表,对于之前没有形成学术定论的部分译名及概念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学术共识,达成统一的学术标准。

基于此,我们在向各分支的作者组稿时,要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在条目中出现的所有专有名词后括注该专有名词的外文,以便于后期提取中外文对照词汇表,正式出版时条目中不应出现的外文,由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删去。2014年6月出版《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一卷本中文版时,由于时间紧、中文版和英文版应保持一致等原因,书后并未附加中外文词汇对照表。详编本所有条目来稿后,我们即开始着手进行中外文词汇对照表的编制工作,在排版人员提取出所有专有名词的中文、外文后,先由所有作者确认各自提供的专有名词中外文,再由各分支主编核对本分支所有专有名词中外文的正确与否,然后编辑人员将所有专有名词汇总并按音序排列,交由编委会主编、副主编审核。之后再由编辑按照编辑出版要求进行核查,提出问题并交由编委会主编、副主编解决,最后,还有一位精通梵文、英文的专家从拉丁字母转写的形式角度对外文词汇进行了统一。这样,经过五道工序,最终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标准统一的基本包含所有与中印文化交流相关的专有名词对照表,其中包含约3400个专有名词。在《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详编正式出版时,为了便于检索,最后附有两个专有名词对照表,一是上述作者与编辑共同确定、从内容到形式都经过统一的中文与其他语言的对照表,二是将中文与其他语言的对照表转换为其他语言与中文的对照表,重新按照字母顺序排列。

除上述专有名词对照表的学术价值,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专有名词对照表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两个对照表的编制,编辑得以发现并改正了大量正文中存在的专有名词和体例等不一致现象。首先是条头外文,《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的条头外文包含有多个语种的拉丁字母转写,因为每个条头的外文由该条目的作者提供,不同作者的学术习惯不同,所以不同条头的拉丁文转写的形式可能存在不统一现象。各分支主编和编委会主编、副主编审查条目的时候,对条头外文主要是审核其准确与否,不太注意转写形式,而因为名词的专业性,编辑审稿时对名词的拉丁字母转写是否规范也难以判断。而编制成专有名词对照表之后,这种形式的不一致就比较好判断了。例如各种佛经的原文一般为梵文,其中代表“经”字的拉丁文转写“sūtra”是否需要加,加的话和前面的单词之间是否需要有连字符,不同作者撰写的条目非常不一致,最后通过专有名词对照表的编制达成了统一的标准。而这种标准是需要进行学术判断的,不能依靠编辑简单地按照一个原则来进行判断,而只有经过上面所述五道工序才能够确定。在《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正式出版之前,编辑根据专有名词对照表又统一对所有条头外文进行了替换,修改的比率还是比较大的。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通过按照音序编制专有名词表,尤其是将中文与其他语言的对照表转换为其他语言与中文的对照表,重新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过程,编辑得以发现不同作者撰写的不同条目中同一专有名词因翻译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不统一。在编辑工具书或者学术著作时,专有名词在书中前后不统一的现象在编制、核查索引的过程中都能有所发现,因此核查索引是除了专项检查之外在编辑过程中发现专有名词前后不统一的重要手段。但是一般百科全书的内容索引数量有限,有一定的比例要求,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篇幅是在正文中出现不统一的概率较小的条头。而《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专有名词对照表的收词量非常大,因此在查改专有名词不统一时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同时,核查索引时发现的问题一般是同一专有名词出现中文读音比较接近但用字不同的异词,而如果应为同一专有名词的两个词汇用字与读音完全不同,在核查索引时是无从发现这种不统一的。而在将中文与其他语言的对照表转换为其他语言与中文的对照表,重新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的过程中,编辑就得以发现同一外文翻译为不同中文的不统一现象,不论其中文读音相近与否。

综上所述,通过编制两个专有名词对照表,《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出版时基本上解决了各种类型的专有名词在正文中的不统一现象,同时,形成一个经众多专家审查并达成一致的与中印文化交流相关的专有名词的中外文对照表,这对于之后出版与印度及南亚研究相关的其他工具书和学术著作也有很大的帮助。从2005年下半开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科学术分社陆续出版了一套南亚研究丛书,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著作中,甚至是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文章中,对于南亚的人名、地名和其他专有名词的翻译也经常不同,编辑就以《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专有名词对照表为标准进行统一,这样也很容易得到作者的认可。今后我们还将出版中印另一重大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中印经典和当代作品互译出版项目25种,并将出版印度文学文化研究丛书17种等与印度及南亚相关的一系列图书,希望最后可以形成一个相关的辅助数据库,在相关著作的出版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对照表百科全书外文
外文字母大小写的应用规则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百科全书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特殊的“百科全书”
ISO?9001:2015与ISO?9001:2008之间的对照表
百科全书
本刊常用符号对照表
本刊常用符号对照表
为什么要有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