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见曾《焦山志》文献辑佚价值考述

2018-03-28吕冠南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焦山宋诗

吕冠南

(山东大学 文学院,济南 250100)

清代学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虹桥录上》有一条专记卢见曾(1690-1768)的材料:

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公工诗文,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形貌矮瘦,时人谓之“矮卢”。辛卯举人,历官至两淮转运使。[1]155

随后介绍了卢氏在扬州“日与诗人相酬咏”的诗酒生涯,虽然较为详备,但记录的只是作为诗人的卢见曾。而实际上,卢见曾不仅是出色的诗人,还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他一生校勘古籍无数,刻有著名的《雅雨堂丛书》,其中不少善本至今仍是学术界研究的主要取资材料。在诗人和藏书家之外,卢见曾还是著名的经学家,著有《读易便解》《尚书大传补遗》。此外,他对于清代中前期汉学的复兴与推广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徐道彬在《皖派学术与传承》上篇第四章中曾辟专节讨论了“卢见曾与徽州人及扬州学术”[2]246-261,对卢氏在当时学术史中的枢机作用论述甚详。

对近些年研究卢见曾的论著加以检索,可以发现学术界对于作为诗人、藏书家、经学家的卢见曾,已经有了较为全面完整的研究。但对于卢氏另一取得重要成就的领域——地方志的编纂,似乎鲜有涉及。兹为更加全面地呈现卢见曾对于江浙文化的推动作用,以其晚年撰述的地方志代表作《焦山志》为探讨对象,从断代文学总集补遗的视角出发,考查该书在文献辑佚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 卢见曾与《焦山志》的编纂

国家图书馆分馆编《中国山水志丛刊》由线装书局发行于2004年,其中《山志》第11册收有卢见曾所撰《焦山志》十二卷,图一卷,由版心“雅雨堂”三字可知此为乾隆间雅雨堂刻本。卷首有卢见曾自序,文后署“七十三岁老人德州卢见曾撰”[3]2,可知《焦山志》撰于卢氏七十三岁,亦即乾隆二十七年(1762)。这是卢氏晚年的重要著述,也是其毕生学力得以集中展现的著作。

关于撰述此志的动机,卢见曾在《焦山志》卷首《凡例》第一条叙之甚详:

焦山例无专志,天启间释智先草创未就,我朝释行载始与江都谢家树、山阴潘宁共补缀。之后,释祥印等据行载稿重修为志略。虽搜罗繁复,而体裁未备。志内称“旧志”者,即此二本,皆未成之书也。[3]2

这段话梳理了卢氏之前的学者在编纂焦山志书方面的努力,申明他撰述《焦山志》主要是因为此前并无一部完整记录焦山的地志。这里反映出卢见曾对于吴文化的推崇与皈依。他虽为山东人,但宦游生活却在江浙一带开展,所以生发出“日久他乡即故乡”的感觉,亦属人之常情。本文前引《扬州画舫录》卷十记卢氏即将作别扬州时作诗四首,有“二分明月樽前判,半照离人返薜萝”之句,“二分明月”用唐人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之典,点出了自己对扬州的不舍之情。卢见曾将晚年的宝贵时光付于《焦山志》的撰述,应将他对于吴文化的归属感考虑在内。

但从另一方面分析,卢见曾编纂《焦山志》还别有款曲,即他作为学者所特有的保存文献的使命感。在该书《凡例》第四条中,卢氏解释了他撰艺文志的缘由:

焦山题咏,较金山为少,而江淹、李白即皆有诗,亦较金山为古。今据旧志石刻,仍遍求诸家文集说部,分别收采,并依《金山志》例。[3]2-3

可见卢氏深感焦山文献虽数量不多,但仍有较为古远的源头,值得采辑。通观全书十二卷的规模,艺文独占六卷(卷七至卷十二),居全书半数之强。这一比例鲜明地呈现出卢见曾对于文献著录的看重。《焦山志·艺文志》将此前所有与焦山相关的文学作品搜罗殆尽,既有名家名作,也有数量可观的小家作品,文献价值极高。

通常来说,断代文学总集旨在收录一朝一代之所有作品,但往往广度有余而精度不足;地方山志则与之相反,专门网罗与所记地域相关的文学作品,所以常常更为专精。《焦山志·艺文志》的文献价值便体现于此,持之与《全宋诗》《全明词》这两部代表性的断代文学总集所录作品相比勘,可以发现《焦山志》有19首宋诗和2首明词溢出于《全宋诗》《全明词》,属宋佚诗、明佚词。此外,《全宋诗》还有部分有残字的诗句和有残句的诗篇,也可借《焦山志·艺文志》补充完整。可见在清人所撰众多山志中,《焦山志》的文献辑佚价值确是比较出众的。

二、 《焦山志》所载宋佚诗与明佚词辑补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4]与饶宗颐、张璋先生编纂的《全明词》[5]对宋代诗歌和明代词作进行了广泛的搜罗,是卓有成就的断代文学总集。但宋诗与明词的创作极为繁荣,在《全宋诗》《全明词》之外,还存在不少佚作,这便为补遗工作的进行提供了契机。就学术界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专事补遗的著作即有陈新、张如安等先生的《全宋诗订补》[6]和周明初、叶晔的《全明词补编》[7],而补遗论文更是不胜枚举,这在反映断代文学总集编纂难以尽善尽美的同时,也彰显出宋明两代诗词创作的鼎盛。本文据《焦山志》补出的宋佚诗与明佚词,不仅为《全宋诗》《全明词》所失收,亦不见于其他学者对二书的补遗论著。兹按《焦山志》著录佚作的先后顺序,分宋佚诗和明佚词两部分进行辑补,于作品下加按语说明。

(一)《焦山志》所载宋佚诗及补遗

1.王涣之《南华老成移住焦山》

南华北固接烟波,万里鹏程未是多。

达磨西来本无事,老师东去又如何?

按:此诗录自《焦山志》卷八《艺文二·诗一》[3]74,《全宋诗》未著录王涣之,仅据《天台续集》卷中录其兄王汉之诗二首,见《全宋诗》卷一一四九[4]12965。王涣之(1060-1124),字彦舟,衢州常山人,生平见《宋史》卷三四七本传。

2.林光朝《同鞠守游焦山》

仙翁陟览遍人寰,雪后云崖许共攀。

江入海门吞百粤,楼横铁甕跨三山。

飘摇旌斾登林外,指点烟波笑语间。

尘土扬州懒回首,一闻风笛掉舟还。

按:此诗录自《焦山志》卷八《艺文二·诗一》[3]74,《全宋诗》卷二〇五二录林光朝诗一卷[4]23061-23074,未见此诗。又考《全宋诗》卷七四八据《舆地纪胜》卷七《两浙西路·镇江府》录林希残句“江入海门吞百粤,楼横铁甕跨三山”[4]8721,适为林光朝此诗之第二联,可知也有将此诗归于林希名下的记载。该诗作者究竟是林光朝还是林希,尚待考证。

3.俞琰《焦山寺夜坐偶作》

夜宿焦山寺,月明闻棹歌。

蜀江到吴尽,海舶过淮多。

风浪翻龙窟,霜林露鸟窠。

诗成忽有酒,不饮欲如何?

4.俞琰《宿焦山寺》

塔就何人在?江空水自流。

凭高一长望,客眼不禁秋。

按:以上二诗录自《焦山志》卷八《艺文二·诗一》[3]75,《焦山寺夜坐偶作》亦见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七十七[8]1903,《全宋诗》未著录俞琰。俞琰,字玉吾,号林屋山人,吴郡人,生平见《续文献通考》卷一四二。

5.释了元《焦山十六题诗(并序)》

了元昔读《华严经》至六十二卷,见善财童子由德云比丘指游海门国,参海云菩萨,以证心源。因掩卷窃思,不知海门之在何地。逮主浮玉,因观海门与焦山密通。尝于静夜登留云亭焚香,东望瞻礼,私自祷曰:“如果华严境界,必有祥异。”须臾,焦山之西北,五色霞光,上烛星汉,旦夕方灭。即于方丈抅妙高台,潜对其地,而内翰苏公作诗以倡之。元祐三年春之末,会普济庵乏主者,因太守杨公乞退,居于此,意欲振发先圣之遗迹也。及至访之,即有海云岩、善财亭之故基,气象俨然。乃化居士丁约造宝莲阁,图海云真像,以为香火之奉。复采山中境作十六题,以遗诸来者,俾知法界妙土,不离乎人间世也。

海门国

二山对峙厰高扉,江海涛涛向此归。

谁谓鱼龙无阃阈,须知天地设枢机。

百川赴似群蛮贡,万泒奔如列郡围。

况是华严真境界,古今旌表镇巍巍。

焦仙岭

后汉道将沦,先生此炼真。

不为人主用,甘作玉皇臣。

礼斗坛犹在,烧丹井尚新。

秋风松上鹤,还是白云身。

御制宝幢

龙凤文章莹玉镌,援扶沉溺圣明天。

山人亦乐为公相,长作舟航济巨川。

海云堂

菩萨住此国,方能招善财。

佛从花上涌,莲向海中开。

焕丽超千古,清香散九垓。

祖师传五叶,何必问西来?

海门庵

九泒长江会海门,海门开口等闲吞。

汪洋万顷吾庵外,一任鱼虾作水浑。

善财亭

亲见文殊七宝童,悟心初在觉城东。

象王回顾无人会,方入华严境界中。

别山庵

绝顶无寻处,何人为指南?

回顾见知识,元在别峰庵。

明应殿

曾入真王梦,威灵震九州。

不须三尺剑,能断石公头。

宝莲阁

巍阁思惟大海时,宝莲花座妙难齐。

凌波自有天公护,不比凡葩在淤泥。

羲之岩

朱方瘗鹤右军奇,入石三分记岁时。

龙跃蛇奔此岩下,等闲雷雨恐飞驰。

青玉坞

万本琅玕叶叶风,冒霜凌雪撰菁葱。

莫忧四海无时雨,多养龙孙在此中。

碧桃湾

碧桃枝叶锁蓬莱,当日仙翁手自栽。

方朔不宜容易采,三千年始得花开。

自然庵

叠石为庵本自然,此庵成就在先天。

庵中人与庵同老,不似蓬茅有坏年。

角觝石

两石相持岁月深,雨飘苔藓汗淋淋。

无情不为争人我,过客休怀胜负心。

钻丹石

钻石忘劳四十年,刀圭才得便升天。

如今岂是无灵念,只恐求人志不坚。

按:以上十五首诗录自《焦山志》卷八《艺文二·诗一》[3]75-77,释了元即佛印禅师,与苏轼交好,并因发生在二人之间的诸多轶事而广为人知,《全宋诗》卷七二一录其诗[4]8332-8335,未见此十五首。该组诗原十六首,《全宋诗》曾据李元度《小学弦歌》卷八录该组诗之第六首《三诏洞》,其他十五首则未辑入书中,今俱补于此。《全宋诗》共录佛印诗十一首,《全宋诗订补》复辑其佚诗五十五首[6]234-247,现据《焦山志》再补出佚诗十五首,可为研究其诗歌创作提供更丰富的参考资料。

《焦山志》的宋诗文献学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全宋诗》失收作品的补遗方面,还体现在对《全宋诗》已收作品的校补方面,兹举二例以证之。

1.补充残字例

《全宋诗》卷三五四三据《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宋代部分录赵溍《焦山顽石偈》一首,第二句为“芦沙渔鼓□朝昏”[3]42379,因原石残泐一字,故据拓本迻录的释文亦付阙如。今考《焦山志》卷八《艺文二·诗一》亦录此诗,题作“赠僧顽石”,第二句作“芦沙渔鼓几朝昏”[3]75,由此可知《全宋诗》此处的残字为“几”。

2.补足全诗例

《全宋诗》卷一三六九录曾纡诗,后附残句五则,其中有据绍嵩《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卷三辑录的“此兴未应赊”和自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卷十二辑录的“苔侵悬磴蔓,竹隐断岩花”[3]15726-15727。今考《焦山志》卷八《艺文二·诗一》收有曾纡《宿焦山》,全诗如下:

雨足云归岫,潮回浪卷沙。

苔侵悬磴蔓,竹隐断岩花。

江阔风来远,山昏日已斜。

当年期卜筑,此兴未应赊。[3]73

据此可知,上引《全宋诗》辑录的两则残句分别是曾纡《宿焦山》一诗的末句和颔联。有了《焦山志》的载录,可将曾纡的两则残句还原为全诗。

(二)《焦山志》所载明佚词

1.张寰《百字令·此东坡先生韵招南元荆州避暑焦山作》

金焦信美,看一番到此,一番景物。世事多更人易老,天堑常悬翠壁。望去三山,飞来一鹤,伴我千茎雪。虹消雨散,漫忆古来豪杰。堪念芳草春归,云峰夏敛,又芦花将发。徙倚崇朝真看遍,海市楼台明灭。小渚垂纶,晚凉停舫,兰棹莹苔发。沧浪一曲,渔蓑常戴烟月。

按:此词录自《焦山志》卷十《艺文·诗余·明》[3]98,《全明词》《全明词补编》未收录张寰。张寰(1486-1561),字允清,号石川,江苏昆山人[9]384。《全明散曲》辑有张寰小令四首,风格清丽[10]1340-1342,与《焦山志》著录的这首《百字令》风格相近,可知张寰对于词曲之道较为熟谙,惜流传至今者无几。

2.周宣《瑞鹧鸪·金焦览胜》

万里波涛接远天,双鰲浮背玉相连。梵王楼阁空青里,水国莺花杳霭边。岁月无情从逝水,江山有恨但寒烟。登临莫问当年事,一曲商歌已惘然。

按:此词录自《焦山志》卷十《艺文·诗余·明》[3]98。《全明词》《全明词补编》未收录周宣。周宣,字彦通,福建莆田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事见清人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七《明贤下》[11]556。此词亦见清人陈邦彦辑《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二十九[12]365,可知清代亦有学者将该词视为七言律诗。按夏承焘先生《词牌释例》云:“《瑞鹧鸪》原本为七言律诗,因唐人歌之,遂成词调。”[13]152-153可知《瑞鹧鸪》与七律本系一体,亦诗亦词。又,《题画诗类》题作“金焦览胜卷,为周文仪同寅赋”,为我们考证该词的背景提供了线索,它说明这首作品是周宣为同僚周文仪咏《金焦览胜》图卷而作。王阳明《与周文仪手札》后有明人沈梧跋语,提供了周文仪的生平梗概,可知其名鹓,字文仪,号适斋,华亭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进士[14]988-989。

三、 结语

以《全宋诗》和《全明词》这两部代表性的断代文学总集为考察中心,与卢见曾《焦山志·艺文志》所录宋诗、明词对比,可以发现《焦山志》在文献辑佚方面的确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宋诗文献方面,《焦山志》载录了19首被《全宋诗》失收的宋诗,尤以新发现的佛印佚诗15首最为珍贵,这组诗不仅可以还原《焦山十六题》的全貌,还可以大规模提高佛印诗作的存世数量,为研究其人其诗提供了重要的参鉴作用。《焦山志》保存的王涣之和俞琰的佚诗也值得重视,这两位诗人未被《全宋诗》著录,《焦山志》对他们作品的载录使我们能够对他们的诗歌创作有所了解。在对《全宋诗》失收作品进行补遗之外,《焦山志》还可对《全宋诗》已收作品的残字残句进行校补,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启发我们在利用山水志文献之时,不仅应关注佚诗佚文,还应考虑此类文献对总集已收作品的校补作用。

在明词文献方面,《焦山志》共辑录了明词2首,均为《全明词》和《全明词补编》所失收,而且这两位明词人也都未被以上二书收录,在这种背景下,《焦山志》对二人作品的著录便多了些存危继绝的意味。

[1]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徐道彬.皖派学术与传承[M].合肥:黄山书社,2012.

[3] 卢见曾.焦山志[M]//中国山水志丛刊·山志:第11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

[4]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饶宗颐,张璋.全明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 陈新,张如安,叶石健,等.全宋诗订补[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7] 周明初,叶晔.全明词补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8] 钱钟书.宋诗纪事补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9] 邵忠,李瑾.吴中名贤传赞[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0]谢伯阳.全明散曲[M].济南:齐鲁书社,1994.

[11] 董天工,修纂.武夷山志[M].方留章,等点校.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12] 陈邦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M]//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第456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

[13]夏承焘.词牌释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4] 王守仁,撰 .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董平,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焦山宋诗
唐宋之别
焦山《瘗鹤铭》
宋诗五首(书法)
“宋诗选学”引论
陆游撰并楷书《焦山题名》摩崖石刻
阮元与焦山的不解之缘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王思任“京口三山”游记释读
清初宋诗风管窥
焦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