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境下的“小妞电影”传播
——《失恋三十三天》的类型解读
2018-03-28刘婧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学系
刘婧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学系
近年来,“小妞电影”逐步成为票房的主力军。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类型,它们之所以受到观众的青睐,除了本身精准的内容设定、时尚的营销技巧之外,也与其在现实中的传播策略息息相关。
首先,是关于社会生活和电影的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社会性文本创作,电影剧本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者霍步森曾评价文本创作:“即便它们没有把现实生活完全复制出来,也能够揭示某些真相”。纵观国内的“小妞电影”,剧情设置俨然是现实生活的镜像表达,虽远离宏大叙事、过深寓意,但影片能让观众产生共鸣,进而形成探讨和思考。《失恋三十三天》紧抓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过的失恋经历进行挖掘,并直接使用了小三就是闺蜜这种相对老套却又很有吸引力的桥段,也毫不避讳的触及到了“拜金女”等敏感词。导演用“小妞电影”惯用的轻松幽默的方式,如:在他人的婚礼上,黄小仙和王小贱设计羞辱前男友;“情义千斤,不敌胸脯二两”等通俗话语来展现“七年之痒”失落爱情后的三十三天。电影的内容紧扣时下热点,捕捉到了当代青年的爱情观念和生活理念,主要以现实主义生活叙事为特色,为观众描绘了女性失恋后的一个情感发展曲线。
虽然,“小妞电影”是一种新形式,但它仍然传递了主要的传统价值观念并折射出了社会变迁语境下的多元价值取向。镜头下,黄小仙因为闺蜜背叛了自己而失恋,并且陷入颓废,工作中出现了许多失误。然而老总大老王却没有因此故意折腾黄小仙,反而请其吃饭,讲述自己的情感经历。鼓励黄小仙“不要像个尾单货一样”。影片中,李可明明是一个河南籍女子,却喜欢用港台腔与他人沟通,并以为能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凌驾于他人之上,对婚礼设计提出许多难以实现的要求。展现出在时下多元文化冲击下,青年的一种迷离和盲目的跟风。而其男友魏依然偏向“把LV当成生活必需品,爱情当成生活奢侈品”的爱情观是对传统爱情观的颠覆,实际上也是对于当下部分青年对于物质过于追求和信仰缺失的反映。
不可否认,以社会热点为题材的电影如能结合良好的叙事模式,大多能受到受众的追捧。“小妞电影”的创作路径符合斯迈兹“受众商品论”的观点:电影创作主体在商业逻辑的指引下,为确保收视率必须挖掘受众喜闻乐见的题材,被这些题材吸引的受众也因此成了播出方的商品,被打包卖给广告商,从而实现电影产业的盈利。不难看出,受众是这一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由此,“小妞电影”的创作主体就必须迎合受众,审视受众在观影时的心理需求,而反映社会现实的又相对轻松的“小妞电影”正好契合了受众了解社会及情感宣泄的心理需求。
“小妞电影”这个类型概念在被引入和普遍接受之前,人们一般用“都市时尚偶像励志爱情喜剧”来指称此类电影。因此,“小妞电影”的定位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喜剧”,它会通过自己的类型范式来传递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它传达了一种新女性主义价值观:充分展现并肯定女性特质,强调女性的价值和自我实现,倡导女性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寻求两性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小妞电影”是浪漫的轻喜剧,小妞们总是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拥有爱情。这种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圆满结局摆脱了以往女性电影苦情与沉重的主题,也超越了传统的“男权/女权”、“主体/客体”二元对立模式的视野。
与其他“小妞电影”有略微不同的是,《失恋三十三》当中的潮流元素较少。除了相应的广告植入外,没有大肆的渲染都市的奢华物质生活。与其他影片中用过多奢侈品堆砌主角不一样,黄小仙身上清新、自然,宛如邻家姑娘的气质让受众耳目一新。也更能让黄小仙失恋的形象合理化,能博得受众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这样一系列的形象定位、细节设计含而不露的展现了女性的成长及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
当然,在Web2.0的时代背景下,“小妞电影”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也是不容忽视的。“小妞电影”通常为中低成本电影,因此,要赢得关注和票房,必须要和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并且选对时机。《失恋三十三天》上映时临近光棍节,并且是号称百年一遇的神棍节,电影的情感牌正好打中了每个受众的内心。2011年,也是微博走势渐热的一年,《失恋三十三天》选择了每个人都失恋过这样一个准确的话题为切入点,而且主创人员利用微博话题频繁互动。当然,作为微博营销的成功典范。《失恋三十三天》宣传组前往7个城市拍摄了14个关于失恋的短片,在激起受众的共鸣后,许多网友自发拍摄了多种版本的《失恋物语》,影片已与受众形成了一种互动。而“失恋博物馆”这样一个创意更是让受众的情感寄托达到顶峰。当然,为了产业链的拓展,在影片播出前后,“猫小贱”的可爱布偶也顺势走红。
“小妞电影”以“女性”“、都市”、“时尚”、“爱情”、“喜剧”等元素迎合了都市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受到女性观众的喜爱,正在成为一个有着广阔市场空间的中小成本类型。社会语境下的“小妞电影”传播必须在有合理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实现受众认可、商业价值时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失恋三十三天》是“小妞电影”本土化的最好尝试。它的文本内容符合当下青年的“失恋”情感话题、场景布置切合身份、台词内容有本土幽默感,又有微博宣传和线下活动等多样的营销手段相辅助。在这“三十三天”里,受众的情感诉求、娱乐诉求、偶像诉求通通得到满足。契合了传播学当中的“使用和满足”理论。
“小妞电影”这样一种类型正在突破大片的重重包围,市场的春天已经开始悄然绽放。不再有三十三天的受限,王小贱的刁难,“小妞”,快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