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叙事中情感的积累与释放
——分析《太阳照常升起》剪辑特色
2018-03-28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语言,电影即是用剪辑承载视听语言去完成叙事内容,从而拓展表述空间。剪辑将原先拍摄好的镜头画面进行取舍、拆分、重组、制作,将各种声音排列使之与画面结合,依据导演的阐述思路和剪辑原则理论,再创作成最终的故事。剪辑完成了电影叙事的筋骨。电影发展至今,从传统线性叙事到反传统的非线性叙事,剪辑的理念在不断革新和突破,同时也面临着争论,程耳导演曾说,“我不认为这(非线性叙事的剪辑手法)是一种叙事性的削弱,反而是叙事性的扩充,打破传统时间线,给剪辑更多整合内容、反复表现的空间,从而使人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深刻。”
同样关于剪辑的争论还有2007年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观众直呼看不明白,业内人士褒贬不一,就剪辑叙事方面而言,获得金马奖最佳剪辑的《太阳照常升起》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先锋之作,下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去分析《太阳照常升起》的剪辑特色,从而论述影视叙事中情感的积累与释放。
一、非线性的剪辑逻辑完成叙事的情感延续
《太阳》电影中的叙事采用印象派的散点撒墨方式,银幕上呈现的是碎片式的生活现象,而事件本身反而隐藏在时间帷幕的背后,并通过人物的交谈追叙事件。把事件置于言谈之中,使电影采取文学式叙述事件,叙事变得跳跃不定,其中留下了大量的空白需要读者领悟。
影片将疯妈的故事、林老师的故事与唐嫂的故事以不同的角度串联起来,原本1、2、3、4的传统时序被安排成类似倒叙的4、2、3、1结构,使四个故事相互独立又循环往复地交接在一起,共同展现一个“文革”年代里主人公们跨越近十年的遭遇,借此呈现了一代人不可把控而令人感叹的命运。
影片一开始就用十二个特写镜头交代了第一个故事主人公“疯妈”的出场形象,镜头与镜头之间多采用叠化方式;而“疯妈”这一形象消失是在第36分钟,影片响起《美丽的梭罗河》吉他弹唱,画面内容是“疯妈”的衣服漂浮在河面上,随即画面切换到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梁老师”在吉他弹唱的特写,这时我们知道,第一个故事结尾的音乐来自第二个故事开场的主人公,此处是通过电影插曲的联系将两个故事的画面内容剪辑起来。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凭空消失的时候,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出场随即进行第二个故事的叙事,叙事的情感就此延续。
影片第二个故事采取同样的剪辑手法交代主人公“梁老师”。在1小时06分钟,第二个故事的最后一个画面出现,梁老师的尸体盖着布放在长桌上,他的歌声从布下传出,歌声与第三个故事开头的拖拉机声音重叠时,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唐嫂”的近景逆光镜头也逐渐清晰,故事随之展开。
这一段中影片将叙事拉回了第一个故事里小队长开着拖拉机被孩子们拦下的地方,不一样的是,第一个故事里,镜头从孩子们的方向拍摄过去,草丛挡住了拖拉机后的唐叔唐嫂,观众从河对岸客观视角看到小队长和孩子们。第三个故事里,镜头从唐叔唐嫂的角度拍过去,观众从河此岸看到了同一件事情同一时间地点的发生。也就是说,第一个故事和第二个故事是平行时空叙事,第三个故事的时间点与两者相衔接,并且前两个故事里的次要人物在第三个故事里变成主要人物继续进行叙事。
第四个故事在衔接上剪辑手法与前两个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个故事的结尾,出现了影片最开始的布满鲜花的铁路场景和疯妈喊的话,影片首尾呼应,而全片最后一个画面是太阳升起,又与片名及主题相呼应。剪辑在拼接故事完成整体叙事上到此结束。
回过头来看,第四个故事是整个影片的内容逻辑上的开端,而第一个故事和第二个故事是近乎平行时空,同时衔接着第三个故事。所以,内容逻辑上而言,第三个故事的唐叔冲小队长开了枪,小队长的死亡就是整个大故事的结束。而整个大故事的开始则是小队长在铁道上的出生。剪辑逻辑并没有遵循此叙事时间线,而是选取了具有象征意味的“出生”作为结局,“疯妈”的疯作为开始,这四个故事相对独立成片却因人物命运而巧合相连,故此,剪辑上进行故事连接的时候将人物交代作为故事的连接点,为了让四个故事在视听方面更加契合,画面上多采用上一个故事结束画面叠化渐隐的转场,声音方面全是下一个故事的声音前伸至上一个故事的结尾,从而在叙事逻辑和视听感受上进行整合,突出整部影片的整体性,尽可能顺畅的传递情绪感染。
非线性的剪辑逻辑中,选取了契合的剪辑点,从内容逻辑和视听感受两方面将故事连接,从而在叙事上做到延展性,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故事传递的情感积累得以逐步进行,最后在片尾太阳照常升起时释放。
二、塑造故事高潮部分的剪辑手法
《太阳》中片尾故事即是整部影片的高潮,戈壁滩上举行婚礼的唐老师夫妇,尽情摸屁股的梁老师,狂欢的人们,飞上天的燃烧帐篷挂在火车后面,车里年轻时的疯妈、生产小队长与狂欢人群擦肩而过。一时刻,所有主人公交汇,这里的狂欢与“文革”时期的压抑产生鲜明对比,是缅怀也是感叹,但不论经历了什么,最后希望总会诞生——正如小队长的出生,正如太阳照常升起。这也正是导演为什么将狂欢场面和小队长出生场面剪辑在一起的原因,也是将内容开端剪辑成影片结尾的原因。
《太阳》在剪辑狂欢场面时,人们狂欢庆祝和火车上独自一人的母亲各自成线,这两条线因为起火的帐篷相交织完成高潮叙事。
画面以篝火特写开始,先多以特写、近景等小景别画面居多,梁老师出现后中、大景别增加。镜头在随着音乐节奏进行快切,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放声高歌、自由跳舞,伴随美酒佳肴,戈壁仿佛天堂,这一部分和前面所有的故事内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前面的故事中充满了压抑、隐忍和荒诞,这时都被快切镜头颠覆。
三、局部画面的组接中的剪辑特点
(一)转场剪辑中的节奏蒙太奇
节奏除了存在于画面本身之中,也存在画面的连续运动中。画面内部的运动与镜头长度是节奏蒙太奇的基础,而镜头长度的长短与影片的节奏感关系密切,长度越短节奏感越强。在《太阳》开头的6分25秒,电影名称的字幕出现在画面当中,之前共有119个镜头。片子90分钟,常规按每6分钟120个镜头算,整部影片约1960个镜头,而好莱坞电影的镜头数量2000个,与此十分接近。姜文的电影镜头的风格大多以短镜头为主,镜头运动方面以移动镜头为主,节奏感特别鲜明。在拍摄过程中为了加快物体的运动速度,用短焦距摄影镜头拍摄,以此增强画面的视觉节奏感,例如拍摄《太阳》最后一部分新疆婚礼狂欢的场面时,就用这种办法表现紧张的气氛和极其欢快的节奏。
(二)后期特效改变影像节奏
在后期中一般会根据定好的构思,使用艺术手法,将镜头、场面和段落,按照逻辑重新组合,并使之富有运动的节奏感。后期制作中常见的技巧有淡入淡出和叠化——二者让影片更好完成过渡,此时影片的节奏依然要取决于镜头的长短。例如《太阳》开头部分,三个长着黄须子的红鱼鞋的特写画面重复起来,依次淡入、叠化、淡出,加上梦境般特殊音效,营造一种梦幻的意境。接下来,满是鲜花的铁轨、母亲翻身的镜头和鱼鞋彼此交叉,中间采用叠化和淡入淡出效果,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影片的运动速度感被叠化和淡入淡出的效果减弱,视觉节奏相应减缓。影片中还有倒退动作、加速动作、慢动作等。“创造性的剪刀,认为它能创造出并能让观众感受到原先在镜头里所看不到的东西。”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所讲述的蒙太奇正是如此。
综上,《太阳照常升起》用非线性的叙事模式进行剪辑,在把握节奏方面遵循了蒙太奇式的剪辑手法,将四个故事独立阐述明白的基础上融合成完整的叙事,是后现代风格的体现,也是传统与突破的结合。叙事情感并没有被剪辑打乱,反而在剪辑中一步步积累,不论是疯妈对着遗物的独白还是唐老师夫妇的婚礼狂欢现场,情感都赫然释放,影片结尾的太阳照常升起一气呵成,提升了电影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