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产品创新设计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大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培养
2018-03-28部绍明卢军李成
部绍明 卢军 李成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每个大学生在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能力、意识态度、道德作风等综合素质,就是职业素养[1]。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大学是每个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练兵场。大学生需要实现职业规划,职业素养是前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他们才能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才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拥有较好的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实现已经拟定好的职业规划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壮大,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现代学徒制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着力试行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结合,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被录用的学生同时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校企联合共同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3]。
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问题是在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核心要素是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4]。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养是否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造就。因此,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是新时期高校的战略任务[4]。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素养现状
创新素养取决于诸多因素,例如一个人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意识和行为倾向等,要想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素养的培养,必须要综合考虑大学生这一主体力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素养的相关因素,并找到提高创新精神与创新素养的有效途径[5]。
(一)创新意识不足
传统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使得学生局限于被动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未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难言发明创造;再者,学生学习过程中实践教学相对缺乏,创新实践相关的课程更是寥寥无几。此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程度不够,未能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6]。走向社会时我们往往会发现,曾经许多没有完全按照教师要求“好好学习”的学生,竟然能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而一些在教师、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有的甚至不能生活自理、自立。传统教育观念不仅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也束缚了大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教师、学生和家长创新意识。
(二)创新动力不够
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创新精神培养的创新意识不足,导致学生创新行为动力不足。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往往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对人才的评价体系相脱节,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错位。因而无论是对于高校教师还是家长有时候虽然也看到了问题所在,由于传统高校评价体系的阻碍,往往也只能一切以现有高校教育评价体系出发,维护自己当前在校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自然就造成了高校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自己包括学生家长都不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缺乏了创新的动力。
(三)创新能力不强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许多学生对科技创新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但其创新能力不够,实践的勇气和动力不足。而诸多影响因素中,创新能力实践训练缺乏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最直接因素,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次,在实践训练中遇到困难就会退缩甚至放弃,未能做到迎难而上,没有足够的创新毅力,最终“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此外,创新所具备的观察力缺失,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缺少逻辑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创新要素的培养和锻炼;最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较为系统的产品创新开发设计的理论知识学习,没有产品创新开发的理论体系与开发流程信息的课程学习,导致学生的知识面不够。综上各方面致使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
(四)创新氛围不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优越的成长环境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成长成才道路上缺少了一些吃苦耐劳的精神,其心理承受能力整体表现偏低,加上在各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应试教育的培养和熏陶,都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养的培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往往重视了物质条件的提供,而忽视了创新素养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需要有良好的专业指导教师、浓厚的创新氛围、广泛的参与空间和机会。例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平台。
二、构建殡葬产品创新设计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养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求职过程中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国家接班人的载体,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大学生创新素养,以下以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具体实际构建殡葬产品创新设计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培养。
(一)从头脑创新抓起,构建创新理论知识平台
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重要阵地的高校急需武装学生创新头脑,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渗透创新精神。开设创新系列课程正是武装学生创新头脑的基础,只有把创新思维的培养全面融入教学课程,融进学生的学习思维意识中,才能不断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专业课学习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将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整合到课程教学全过程,将创新素养的培养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全面渗透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
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正是从这点出发,对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殡葬设备方向的学生开设了《殡葬用品的开发与设计》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以产品开发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企业/馆单位典型的殡葬用品开发实践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采取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特聘教师授课相结合,双方共同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课程实施与考核的协助者;企业专家是岗位知识、技能的提出者,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把产品开发设计的过程学习放在企业进行,依托企业资源在企业开发既定的专题或产品开发项目,并将学生全新的产品构想融入专业的设计开发流程,并最终在实践中进行生产制作验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同时行业企业专家成为学校的流动教师库,既可补充本校固定教师队伍,又可以博采众长。
(二)以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为抓手,创建产品创新设计平台
“双主体”课程的开发能够根据企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以及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参照岗位技术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从而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以“双主体”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为抓手,创建产品创新设计平台。我专业下设殡葬服务、殡葬设备、防腐整容、陵园设计等相关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实践教学涵盖殡葬用品/设备开发设计、殡葬服务流程/仪式开发、艺术墓园/墓碑开发、防腐整容设备/技术开发等内容,学生毕业设计在此内容基础上结合本专业方向自行选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全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毕业实践教学工作与企业竭力合作,让学生带着毕业设计任务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学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学生企业指导教师,学校、企业指导教师根据行业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拟定毕业设计选题范围与指导提纲,企业现场毕业设计开题,使学生带着毕业设计课题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进行调研、开题及撰写。在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过程中,用人单位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每个学生的潜能,也使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得了效益,为能够留在公司继续效力的学生初步确定了其工作岗位,为学生今后的工作铺平道路。而学生则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后,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学校将专业指导教师派到企业挂职锻炼和技术服务,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与需求,与企业无缝接轨,激励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和技术服务中不断创新,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位联合创新。
(三)以赛促学,为赛而新,搭建创新素养展示平台
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性人格培养的最有效手段[3]。高校应在实践过程中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和展示的平台,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创造性思维和素养以及职业道德能力,为大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实践和企业岗位铺平道路,营造出良好的技能培养与素养教育环境。科技竞赛为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载体,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素养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专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人才,搭建了以科技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特色之路,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为赛而新,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加“互联网+”系列创新创业大赛、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业规划大赛、全国“挑战杯”系列创新型科技竞赛,并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在竞赛作品设计过程中,学生会借助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方法深入讨论不同的创意,确定比赛作品的不同方向、不同的候选方案,最后确定具备可行性创新型方案。在方案的创意到实施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有课上不经意的忽略,也有实战经验的不足,还有所学知识宽度与深度不足。正是在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个人沟通能力,激发了学生自身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将指导老师所指导学生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课题获奖或竞赛列入了指导老师年度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工作成绩,为此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对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
三、结束语
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基于产品创新设计构建了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适应创新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创新理论知识平台,运用了创新性教学手段和方法构建了创新式实践教学平台,以科技竞赛为动力搭建了创新素养展示平台;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方位培养大学生创新素养,为建立高效的创新素养培养保障体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