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留守经历学生厌学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
2018-11-14王永保
王永保
(江苏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宿迁 223600)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而产生的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五年制高职留守经历学生厌学是指其对于高职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是对高职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厌烦学习生活、不愉快、不满意的情绪体验。这种厌学心理已致使留守学生在学习认识上存在偏差、在情感上消极、在行为上远离了学习活动。因此,留守经历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着五年制高职校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建设,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着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本文试从五年制高职留守经历学生厌学问题及学校教育应对方面进行探讨。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江苏省宿迁市两所、连云港市三所五年制高职校的“留守学生”共463人。
(二)研究方法
1.采集、处理数据,采取集体施测。参照刘洋、孙晓楠编制的《大学生厌学情况调查表》[1],并做修改。研究人员利用晚自习时间,对两个地区的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进行施测。施测过程中,向受测者使用相同的指导语。统一发放、回收问卷。收回问卷后,进行整理,录入数据,应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2.跟踪访谈:对部分五年制高职“留守经历学生”厌学情况进行跟踪访谈。
二、结果
(一)厌学情绪
表1 高职留守经历学生厌学情况
表1显示,高职留守经历学生对学习有时或常常感到厌烦的463人中有345人,占比74.5%;出于兴趣学习的仅占9.5%。留守经历学生463人中只有59人平时能够主动学习。
(二)高职留守经历学生上课及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情况
表2 留守经历学生上课及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情况
表2显示,留守经历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的463人中有231人,占比达到49.8%,近一半;承认经常逃课的留守经历学生463人中有161人,占比34.8%;留守经历学生463人中仅有161人按时完成作业,占比21.4%。
留守经历学生463人中有403人课余每天花2-3小时玩手机游戏、上网,占比高达87.1%;而每天学习时间低于2小时的留守学生463人中仅有57人,占比12.4%,少得凄惨。
(三)留守经历学生考试作弊愈演愈烈的趋势
表3 高职留守经历学生考试作弊情况
高职留守经历学生考试作弊表现范围扩大化、普遍化。被调查留守经历学生463人中,竟然有382人经常作弊,占比82.5%;仅有6.9%的留守经历学生不会考试作弊。可见,考试作弊已经不是个别学生的专利,许多优秀生也同样存在作弊行为,考试作弊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四)留守经历学生学习状况
表4 高职经历留守学生考试不及格原因
表4显示,“对课程不感兴趣、没有认真学”的留守经历学生463人中有175人,占比达到37.8%;“不想学”的留守经历学生463人中有123人,占比26.5%。
(五)留守经历学生厌学的教师因素
表5 高职留守经历学生厌学的教师因素
表5显示,认为“教师讲得不好”的留守经历学生463人中有147人,占比31.8%;认为教师的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启发性的有留守经历学生340人,占比71.8%,说明教师素质堪忧;由于不喜欢任课教师本人而导致不喜欢某些课程的有留守学生165人,占比35.6%,说明情感型厌学现象很突出。
三、高职留守经历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滞后
1.教师角色和作用没有与时俱进
自古以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只是知识传授者和主导者,虽然有职称和资历的差别,但是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做着同样的工作,每日机械地上课、辅导,教师课堂上讲,学生听,填鸭式地满堂灌,恨不能把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有的老师,自己讲自己的,学生睡觉、玩手机等做什么都有,只要不出声音就行;有的老师不负责任,讲课是照本宣科,甚至有的教案用了好多年也不更新;留守经历学生看不到最新的知识,看不到学科的发展,看不到专业的前景。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留守经历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主动性,久而久之就产生厌学情绪。
2.课程结构不够合理
随着现代教育、经济、科技的发展,高职校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有专门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具备发挥这种专业知识的操作能力。而现有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面有的过于狭窄,缺乏多样性、灵活性,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对人才的需求。
3.考试内容教条、方法单一
当前,衡量一名学生优劣的最主要指标仍然是考试成绩。“考——老师的法宝,分——学生的命根”。能力的考查、素质的培养和检测、实训的操作被轻视,理论知识考核仍被多数学校和教师重视,考试形式仍以闭卷考为主,考试内容只是局限于教材内容,有的实践操作考核方法也只是轻描淡写。再加上个别教师不完全依照留守学生学习的优劣,而是以好恶、亲疏给分数,造成一些平时学习勤奋刻苦的留守经历学生成绩反而不如贪玩的留守学生。访谈显示,这些留守经历学生临考前抱佛脚,死记硬背,不能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深入理解;也必然使留守经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厌学行为。
(二)留守经历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习目的认识不明确
留守经历学生因为学习的目的意义不明确,学习懈怠现象随处可见,部分留守经历学生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的理想专业,对其发展目标、方向、就业前景等,一无所知或者了解甚少,根本谈不上热爱自己的专业,因此,常处于被动和一脸茫然。没有树立合适的人生目标,没有明确学习的目的,因此,对学习也就没有执著钻研的精神,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学习动机不强
留守经历学生感到父母在外打工,自己学习成绩又不理想,认为再学习也还是如此。这种自卑感一直困扰着他们,找不到自己身上的优势,对前途感觉渺茫,缺乏学习需求的“满足感”,学习缺乏动力。访谈得知,这些留守学生上课不认真,玩手机游戏、发短信、打瞌睡的现象时有发生。迫于无奈,整日哀叹“没劲”、“无聊”,过一天,了一日,自暴自弃,萎靡与颓废情绪乘虚而入,天长日久留守学生厌学产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3.智能手机成瘾
新颖和便捷吸引着一代学子,时尚、刺激和挑战又是留守学生的追求。在智能手机游戏中,快速通关、刷新一个又一个分数,在“人际交往”中又那么“和谐、亲密”,在现实生活中,不易获得的自尊感和成就感,无聊与失落时刻萦绕着他们。而在这里,留守经历学生得到了满足,用手机游戏、视频和短信来逗趣找乐,打发时间,获得快感和刺激,已成留守学生的主流。调查显示,在课堂上,经常使用手机的高职留守经历学生占79.4%,偶尔使用的16.5%,基本不会使用的只有4.1%。可见,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就必然产生厌学了。
四、高职留守经历学生厌学的学校教育对策
针对高职留守经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弱的问题,学校可采取以下教育对策:
(一)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让教师做学生引领者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也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一是教师分工更加精细。具体分为两大类,授课教师、辅导教师。授课教师是指讲课水平高、能力强、擅讲、语言生动、又能够契合学生需要的教师,并且其讲课视频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进行广泛传播,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辅导教师是指承担辅导教师的角色,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进行辅导。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实训课程,就非常需要这样的辅导教师。这样,上课者授课生动形象、风生水起,辅导者有的放矢、针对性强,留守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潜力被挖掘,能力被发挥,个性化学习需求被满足,厌学情绪被一扫而光。二是教师做学生学习规划者和引导者。随着信息技术时代来临,“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混合式学习日渐普及,学习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大部分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要承担起为学生订制个性化学习方案的角色,将起到学生学习规划者和引领者的作用”[2]。教师是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指导者、启发者、权威者和组织者[3]。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科本身的内在兴趣和发现的自信。由此,可根据不同留守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引导。让留守学生探索—发现学习本身的意义、本质,激发留守学生的内在动机,产生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独立学习的倾向性,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能给留守经历学生带来快乐的情绪体验,使他们体会到掌握知识或技能后的成功和对自身能力提高的喜悦,使其感受到学习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精神解放,这样厌学情绪也就烟消云散。
(二)更新教学内容,改变考试形式与方法
目前五年制高职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有相当部分已陈旧、过时,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校的教学内容、课程也要与时俱进,站到时代的前沿,学校应将最新科技和合乎时代发展趋势等内容充实到专业课程中去。同时,创新教育方法,革新教学模式,学校教师用通俗、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教学内容,让留守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到专业核心知识,从而激起留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同时,完善考试制度。学校教师根据各专业、学科、课程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的考试,如闭卷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核、阶段考核和论文写作等形式,灵活多样,将他们注意力、关注点转移到学习上来,不给消极无聊和厌学情绪留有空间。
(三)爱和尊重是教师的永恒法宝
没有爱的教育永远不会是成功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爱心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欠缺的就是爱,父母之爱、教师之爱,他们有时故意捉弄教师、同学,使其产生厌恶情绪,有时甚至受到歧视、讽刺、挖苦等,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人际关系陷入僵局。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冷处理,心平气和,不要急躁冲动,巧妙、机智化解问题。对每一个学生,教师都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和爱护,尤其是对留守学生更应倾注无私的爱心,把他们当成知心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尊重留守学生的自尊心,归根到底是对他们人格的肯定和尊重,尊重他们的应有权利和人格尊严,即从留守学生的内心深处理解学生的反应,使他们能够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中生活、学习。需要教师的爱,留守经历学生犹如久旱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迫切。只有得到了教师的真爱,只有得到了教师的赏识,他们才会信赖和爱戴教师,才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大的学习动力,“亲其师,爱其道”,才能有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能有效克服恐学、厌学尤其是情感型厌学问题。
(四)加强团体心理辅导,促使留守学生由厌学转变为想学
1、进行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留守学生入校后,不可避免地在学习及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遇到挫折,再加上留守家庭问题,如生活环境学习方法不适应、空虚感和孤独感、人际关系不适应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往往可能成为留守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因此,班主任应通过与留守学生谈心、聊天等形式,了解其所思、所想,对个别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留守学生分析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
告诉其学习方法,引导其做出正确的决定,让他们体会到温暖、关心和爱护,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辅导他们自我调节心态,树立学习信心,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现代企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性格内向的学生一般是很难适应社会的。因此,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通过组织啦啦操、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活动,培养留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合作意识;通过邀请成功人士做讲座,让留守学生学会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等;通过这些活动让留守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等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让留守学生能够感知到老师的真诚关心,也愿意与老师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留守学生愿意聆听,愿意倾诉,产生学习兴趣,促使留守学生由厌学转变为想学。
(五)加强自我教育,引导留守经历学生恰当合理使用手机、网络
学校要教育高职留守经历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监督能力。自我教育是个体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评价,而后依据社会公德、道德规范教育自己。因此,要充分发挥留守经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我做起,严格规范、控制智能手机、网络的使用,克服无聊倾向和厌学行为。
第一、定期举办讲座。如,“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网络?”、“如何引导学生文明健康地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如何辨别手机文化、网络文化”等,教育和引导留守经历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网络,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已“手机成瘾”、“网络成瘾”的留守经历学生,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步走出手机成瘾、网络成瘾的困境,克服无聊倾向和厌学行为,享受积极健康的生活。
第三,因势利导,建立校园微信群、校园手机报等媒体平台,开展学习、就业、创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强化师生、生生沟通,增进彼此之间情感的交流,给无聊倾向、厌学行为不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