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故事的滋养下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与审美素养
2018-03-28季洁
季 洁
邳州市宿羊山镇中心小学 江苏徐州 221300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他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它融内容与形式于一炉,读起来美不胜收,令人回味无穷。教师要切实运用好这一美的载体,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审美素养。
一、引领学生徜徉于美妙的神话世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
民间故事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它来自于群众集体口头创作,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美好愿望。我国民间故事资源丰富,其中最著名的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和《白蛇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教材选编了《牛郎织女》供学生阅读学习,为学生揭开了民间故事阅读的序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天生喜爱故事,对故事情有独钟。小语教材中故事类课文对学生最有吸引力了,这是一个有助于促进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内容的情感基础。为此,教师应珍重民间故事这一宝贵资源,引导学生徜徉于美妙的神话世界,去发展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民间故事有着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着浪漫色彩。它的语言是生动、优美的,情节是曲折离奇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构思是别具匠心的。这些美的元素都可以用来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教学《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理清故事脉络,在此基础上精读课文,走近故事中的“男一号”人物牛郎、“女一号”人物织女及其他角色,了解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进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民间故事的思想教育价值,抓住文本并补充介绍相关的背景,帮助学生领悟民间故事的主旨,培养学生崇真、向善、求真、爱美的心理,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二、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阅读、欣赏,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民间故事不仅有着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还有着脍炙人口的语言。教学民间故事,老师要咬定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欣赏、咀嚼、玩味,透过人物的话语、表情、动作及心理活动,去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比如,教学《牛郎织女》第1、2两个自然段,笔者抓住其中的“周到”和“亲密”两个词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标画出能够反映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老牛跟牛郎很亲密的句子;然后讨论交流,感受牛郎和老牛的亲密无间、相依为命及老牛的善解人意。在教学6、7两个自然段时,笔者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老牛临终前说的话,感受老牛对牛郎的恋恋不舍及悲伤难过的心情。在教学第8-10自然段时,则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王母娘娘动作及心理活动的关键词语,如“暴跳如雷”、“发誓”、“狠狠一推”、“拽着”、“拔下”、“一划”等,来感受王母娘娘这个反面人物的心狠手辣、不讲骨肉亲情的残暴形象,进而认识到她作为封建恶势力代表的丑陋嘴脸。
为了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与认识,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充分挖掘图片资源,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供学生欣赏,以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体验阅读的趣味与快乐。
三、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复述课文,锻炼学生记忆能力与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复述”,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创造性地讲述先前学过的文本材料的语言实践活动。借助复述这一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吸收和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锻炼记忆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发展逻辑思维,促进书面语言的内化。鉴于复述的意义,小语阅读教材中设置了好多复述训练。比如,《牛郎织女》文后第1题便是“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此文,笔者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之后,着力组织学生进行复述训练。引导学生复述课文要给学生提供一根“拐杖”,从而降低难度,增强学生复述的信心。教师可以从要复述的语段中选择关键词语呈现出来,给学生作提示;也可以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让学生根据这个线索进行复述。笔者教学《牛郎织女》第8-10自然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理出了这样一条线索:“得知下落,暴跳如雷→闯入家中,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按照这条线索学生练习复述,大大降低了难度。
四、借助对经典故事的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在其著述《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告诉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此论断强调教材并非唯一的学习资源,语文学习要借助这个例子引领学生走得更远,看得更多。由此看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完《牛郎织女》,只是帮助他们打开了一扇瞭望民间故事的“窗口”,接下来教师还应该由“这一个”走向“更多个”,通过对更多个民间故事的阅读,去开阔视野,发现规律,提升认识。
学完《牛郎织女》后,学生意犹未尽,故事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中,挥之不去,令人浮想联翩。于是,笔者又趁热打铁,给学生印发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和《白蛇传》三个民间故事。学生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他们沉浸在美妙的故事情节中,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向他们走来。在学生反复阅读之后,笔者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四大民间故事”的特点,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学生归纳出了民间故事中每个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进行了一番比较,找出了共性,深刻理解了这些人物所代表的形象意义。通过这样的拓展阅读与分析归纳,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达成了语文课程人文性方面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