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弈论视域下《毛泽东选集》英译策略研究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20期
关键词:英译本博弈论英译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江西 南昌 330038)

翻译党中央的重要政治文献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是十分严肃且富有挑战性的政治任务。《毛泽东选集》(文中简称《毛选》)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是我国对外宣传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著作。《毛选》第一卷到第五卷的英译工作历时多年,集结了当时新中国最优秀的英语专家和外国专家,译者阵容强大,工程浩大,前后花费了多年时间,凝聚了组织者和翻译专家们的集体心血和智慧。

一、博弈论概述

博弈论也称对策论(Game Theory),主要研究具有竞争或斗争性质现象的数学方法和理论。博弈论考虑博弈活动中参与者的实际行为和预测行为,并且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在经济学领域,博弈论已经成为其中的一个标准分析工具,同时在政治学、生物学、军事战略、国际关系学、计算机科学和其他许多学科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语言博弈论就是博弈论在语言文字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翻译博弈论正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首次提出翻译博弈论的是前斯洛伐克翻译理论家列维,1967年他在著作中提出翻译过程就是持续不断的博弈过程。他从语用的角度出发提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不断进行一系列选择的过程,译者在这一系列的选择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必须在众多的可选策略中做出选择,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译者要遵循“最小最大策略”。翻译中的“最大最小策略”就是指译者要以最少的努力去获取最佳的翻译效果。如何以最小的努力去获以最佳翻译效果,这就使得译者面临着一系列的选择和博弈。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说过,翻译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竞争。他提出要让译文和原文进行博弈,在博弈的过程中观察译者能否发挥他的译语优势,以最佳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意思。原文和译文作为博弈的双方,传递的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之间的博弈。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常见的翻译策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博弈关系。一篇好的译文既要能够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又要能够容易地被读者所接受,同时能够达到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的。

二、《毛选》的英译工作

党中央一直非常重视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早在抗战初期,著名翻译家许孟雄等人就已将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等几十篇著作翻译成英文,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一些香港的进步团体也将毛泽东著作在香港翻译出版。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外交部开始了翻译出版《毛选》外文版的组织工作。许多著名的中外翻译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不同卷次、不同时期的《毛选》翻译工作,有:唐明照、金岳霖、钱钟书、李敦白、爱德乐等等。1952年徐永煐和孟用潜开始负责《毛选》英译本的翻译和出版工作。1954年,《毛选》英译本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由外文图书出版社与英国劳伦斯出版公司在英国合作出版。1960年,《毛选》第四卷中文版在国内出版发行。中联部和中央外事小组在向党中央的递交的报告中提出,要尽快地翻译和出版《毛泽东选集》外文版,这项任务的政治意义十分重大。同年11月,党中央做出批复,要集中翻译力量,做好《毛选》第四卷英译本的翻译工作,具体工作由外交部的章汉夫和孟用潜负责。1967年1月,外文图书出版社组织成立了《毛选》翻译室,由姜椿芳和伍修权负责,除本单位工作人员外,还从有关单位抽调了一批最杰出的学者、英语人才、经济学家、英美籍专家,集中力量做好《毛选》的翻译工作。1975年,党中央决定在保密的情况下翻译尚未出版的《毛选》第五卷,由钱行任英文组组长。

三、博弈论视域下《毛选》的英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都是常见的翻译策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着归化和异化的选择,这种选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各方力量在博弈的过程,译本究竟是要向作者靠拢还是要向读者靠拢是这场博弈的焦点。政治文献的特殊性决定了《毛选》的翻译必须要全面而客观,要辩证地看待《毛选》这一政论文体的语言特点,并根据其特点来确定相应的翻译原则、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最佳的对外传播和宣传作用,使毛泽东思想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在《毛选》英译过程中,译者一直注意如何在博弈论的角度恰当地选择归化异化。从下面的三对翻译策略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种翻译策略和技巧的选择都存在着博弈关系,只有把这些博弈关系处理妥当才能实现翻译效果的最佳化。

(一)直译与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界基本的研究主题和重要的翻译理论。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形式、又保留原文内容的翻译文字或翻译方法。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留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文字或翻译方法。从语言特点来看,除了政治性的特点外,《毛选》里面还有着大量的负载着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形象、引用、习语、象征、典故口语、以及轶事趣闻等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对于没有相应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外国读者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因此,在《毛选》的翻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在不造成读者理解欠缺或理解错误的情况下,准确地把握原文中典型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将它们贴切地翻译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在《毛选》英译过程中,直译一般用于翻译具有广泛传播价值的政治术语。例如“Paper tiger”(纸老虎)、“running dogs”(走狗)、“high tide”(高潮)、“methods of work(工作方法)”等等,不胜枚举,以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权威性和政治性。这种翻译方法的好处在于保持其原有特色,具有较好的回译性,有利于中西方读者的沟通交流。而一些描述中国特有文化历史背景的词汇、习语和谚语普遍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来翻译,以易于西方读者更好地进行理解,例如“We can make use of their contradictions,a lot can be done in this connection”(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North and South of the river are two different worlds”(河南河北两个世界)等等。这种翻译方法有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接收作者的意思,不受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所局限。显而易见,如果直译能够完整地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为了便于交流我们一般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够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思或让人产生歧义,则应该采用意译,因为翻译首先强调的是“信”,然后再是“达”和“雅”。在《毛选》的英译本中,直译与意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同时它们又互相协调,不可分割。

(二)语气和语体

《毛选》是政论文文体,直接服务于政治斗争和思想宣传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驳斥谬误、宣传真理,需要经常性地采用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语体。因此在《毛选》及其英译本中,我们会发现祈使句的使用非常频繁。它们一般用来下达命令或指示,有时也用来提出建议,祈使句的使用能更好地传达字里行间所隐藏的强烈的情感。试分析以下两例:“People of the whole country,unite! Persist in resistance and unity,and suppress all plots for capitulation and a split”(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和团结,把投降阴谋和分裂阴谋镇压下去)、“Fellowcountrymen! Peiping and Tientsin are in peril!”(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通过分析很容易发现,原文和译文都是简短坚定的祈使句式,读起来铿锵有力,其中的命令和呼吁的语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简短词的连用显得很有震慑力,给读者传递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决进行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毛选》及其英译本中,作者及其译者们都使用了大量的口语。这是因为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整体的文化素质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尤其是农村,而中国革命实际上是先由农村包围城市而走向胜利的。考虑到读者的文化水平,口语语体更能够激发读者和听众的斗志,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Comrades,will we be able to arouse them to take part in the revolutionary war? Yes,indeed we will”(同志们,那时候,我们号召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能够不能够呢?能够的,完全能够的)。显而易见,译文采取了逐字对照翻译的对话式口语语体,采用了读者熟悉的简单口语词汇和句式,将原文容易理解的语体风格保留了下来。这种口语体的使用,更容易激起读者产生共鸣,有利于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到革命战争当中来。

(三)语态和时态

通常来讲,使用被动语态听起来更侧重于客观陈述事情本身,较少涉及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动语态所使用的语言也更简洁明晰,易于读者理解清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不容易产生歧义。但是,这种客观简洁会拉远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难以完整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之相比,主动语态的语言表达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显得更加灵活、更加主观,也更能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激起读者的共鸣并激发他们的昂扬斗志,《毛选》中有许多战斗性的语言。这些战斗性语言的原文及译文大多采用的是主动语态,可以加深读者对于我国人民群众的蓬勃斗志和中国革命势不可挡的气势的了解。与《毛选》中多处使用简单句的原因一样,《毛选》及其英译本的语言在大部分情况下采用的是一般现在时态,凸显向读者传达的有关事实、信息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真理的永恒性,更好地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普遍性和真理性。

四、结语

博弈论是研究众多理性个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冲突的一种理论。翻译博弈论作为语言博弈论的一种,它不仅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更能促使译者在多方博弈的翻译模式下,对其翻译策略不断做出调整,以期更准确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思,实现翻译效果的最优化。

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过程是在准确掌握原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译文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毛选》英译本出版后,在全世界引起了重大反响。《毛选》的英译有着其特殊的研究价值意义。通过对博弈论视域下《毛选》翻译策略的研究,可以发现《毛选》英译文值得学习的方面还有很多,有志于提高汉译英能力的人值得好好研读。为了忠实于原文,也为了使译文流畅而不会造成交流方面的障碍乃至于产生歧义,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甚至是在译文成熟以后,不断地对原文和译文从翻译策略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才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误译和歧义,实现翻译效果的最佳化。

猜你喜欢

英译本博弈论英译
摘要英译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无知之幕与博弈:从“黄灯规则”看博弈论的一种实践方案
樊畿不等式及其在博弈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