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制造业背景下的工匠精神内涵探索
2018-03-28李铭超
李铭超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一、手工艺时代工匠精神内涵分析
在人类漫长的生产劳动史中,存在一个长达数千年的手工艺时代。直至机器大生产时代来临,手工艺生产日渐式微,局部存在于一些造物活动中。手工艺造物一般是以个人或者封闭小作坊为生产单位,设计者即是生产者,同时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由于手工艺产品质量及其带来的社会评价,将直接影响手工艺的收入和职业评价,从而促使手工匠人对产品具有非比寻常的责任心、耐心,全身心投入去制作最好的产品。
从这种手工艺生产活动中,我们能体会到手工艺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追求卓越的技能意识、终身从业的事业意识。
(一)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手工艺时代的交通、通信、物流等产业非常薄弱,在这种条件下,手工产品供应的客户都是周围十里八乡的熟人。产品质量带来的口碑,对产品的销售,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成了决定手工产品存亡的生命线。而在传统道德观念下,对产品质量的评价与对手工艺人道德的评价是没有分开的,劣质产品引发恶评带来的社会压力,能够摧毁手工艺人生存的社会生态圈。熟人之间的情谊也迫使手工艺人非常重视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已经融入传统手工艺人的基因之中[1]
(二)追求卓越的技能意识。卓越的技能是支撑手工产品质量的技术基础,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必然导致手工艺人追求卓越的技能,这是手工艺人追求技能进步的现实动力;“一生一业”的事业形态,加上流淌在手工艺人血液中“积极向上”的文化基因,是手工艺人追求卓越技能的内生动力;行会组织下的同行比武、同行评价,带给手工艺人追求进步的外在压力。
(三)终身从业的事业意识。封建社会下的政权素有“父传子,师传徒”的传统。而旧社会的工匠技艺也素有“父传子,师传徒”的习俗[2]。而师徒之间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这些传统、习俗间接地说明了产品工艺作为一门可以赖以谋生的技能,是不会轻易公布于众的。只有血缘关系下,或是作为血缘关系的替代品——师门传承,才可以传承技艺。这也造成了一旦获取这种珍贵的技艺,必然终生为业,并形成世代传承现象。
手工艺时期的工匠精神,与其特定的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阶段息息相关。这个时期的工匠精神呈现出以下特征。
特征一,重视产品质量远胜于重视生产效率。手工艺时期的生产是极度重视产品质量的,这种重视缘于产品口碑的口口相传和熟人间的关系压力。相对而言,对产品数量或是生产效率的追求,就不是那么迫切了。首先,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在整个社会生产力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时,普遍形态下人的欲望也相应处于较低水平,基本的吃饱穿暖之外,物欲较少。而大多数工艺品并不是紧迫的“衣食”范畴,这给“慢工出细活”提供了存在的空间。其次,手工艺品作为当时的“奢侈品”,人们对它的质量要求是很高的,为此,以时间换质量成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这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反映。
特征二,手工艺品的生产里不存在社会分工。与当下产品生产普遍存在的社会化大分工不同。手工艺时期产品生产,基本由手工作坊甚至是一个匠人负责。从设计、制造、销售,全部由个体独自完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出于手工技艺的血缘系统内传承,多一个人知晓,就多一个竞争者;二是客观上,社会对手工艺品的需求量不大,也就不需要更多的生产者参与其中。因此,手工艺时代的产品生产,不存在社会分工。关于产品质量的任何问题,都由匠人全权承担。而一旦出现低劣产品,熟人之间的口口相传,对匠人的社会评价有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形下,无论主观意愿还是客观要求,都促使手工匠人无比重视产品质量,说其“视质量如生命”也不为过。
特征三,手工艺品生产工艺更新缓慢。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在工业革命之后,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而在此之前的漫长手工艺品生产阶段,科学技术含量都是极低的。以陶器的生产为例,其制造过程包括配泥配釉、制陶、赋釉、煅烧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基本都是依靠制陶匠人的经验、技能来完成,关于化学、物理等知识几乎没有。因此,手工艺品基本不存在科技的更新换代,在漫长的手工艺时期,其生产工艺的革新是非常罕见的[3]。
二、工匠精神内涵变迁的原因分析
如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样。科技的应用、现代分工、现代管理制度的出现,改变了产品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过程,最终对工匠精神的内核产生了冲击。
首先,科技的巨大发展,改变了产品生产的组织形式。瓦特蒸汽机的出现,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从此以后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劳动;19世纪中期,随着电被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人类历史发生了第三次技术革命。三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手工作坊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公司。产品生产从作坊包办走向国际分工,公司内部的制造过程则依赖于流水线生产。以往设计、生产、销售由一人负责的情况彻底改变。新时代的任何岗位,都由更加专业的人来负责,产品从设计到用户手中,需要市场、设计、制造、销售、售后等多个部门协作完成,产品质量则由标准化的生产作业标准和质检部门共同负责。也就是说,如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用户无法找到某一个具体的人来承担责任。公司会以一个市场主体这种抽象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
其次,多种原因造成了当前非常重视生产速度。机器参与生产过程,流水线的采用,标准化的生产,现代管理制度在企业的运用,都使得产品被快速生产具备了客观条件。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激烈的市场竞争,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用户已经适应产品生产的超快速度。如果说,以前产品质量低劣会被淘汰,而今生产速度缓慢,一样会被市场淘汰。时间就是金钱,成了现代社会的信条。
第三,产品的更新换代成为常态。新的科技不断涌现,新的产品不断出现,产品制造工艺也要时刻保持与市场接轨。据专家推测,20世纪60年代,知识总量增长一倍需要8年,70年代减少到6年,80年代减少至3年,进入90年代之后1年增长1倍,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爆炸式增长的时代。与此相匹配的是,科技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依赖于高科技的产品飞速涌现,对现代制造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工业4.0、柔性制造[4],就是在新的条件下,对新挑战的回应。
产品生产形式的改变、对生产速度的要求、产品飞速的更新换代,迫使传统手工艺生产下的工匠精神,发生变革,以匹配这个剧烈变革中的时代。
三、现代制造业时代的工匠精神内涵分析
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追求卓越的技能意识、终身从业的事业意识将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础,而又好又快的效率意识、分工协作的合作意识、平台共享的开放意识、升级换代的创新意识将是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的必备成份[5]。
(一)又好又快的效率意识。随着工业化深入发展,智能机器人等现代生产技术的应用为提升产品生产效率提供了物质基础。现代管理制度的应用,从制度上对产品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提供了保证。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和网络工具便利化,使得过去相对封闭的区域经济逐步演变为开放性的广域经济形态,全球化的发生使得全球的需求和生产资源得以集中呈现,市场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让各种资源在一起竞争,以使得高效率的产品得以胜出。因此,又好又快的效率意识,是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必备内涵。
(二)分工协作的合作意识。市场竞争全球化,必然催生全球化的意识与之相配。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出,岗位专业化技能能够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也能有效促进生产效率。专业化即意味着更加精细的分工,以及分工之后的协作。分工合作是高质量高效率的实现途径。它既包含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也包括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企业内部的分工合作,可以提升效率。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可以短时间内集合最优势资源,形成企业团体,参与市场竞争,在产品创新、产品制造等诸多领域形成优势集合体。
(三)平台共享的开放意识。与以往“父传子,师带徒”的传统相悖的是,当今在进行封闭式的产品创新与生产,乃是取死之道。在激烈市场竞争的环境里,各种优势资源互相配合,寻求更大的竞争优势,已成常态。以个人之力,去对抗历史大势,无异于螳臂当车。只有放弃闭门造车的观念,代之以平台共享,开放共赢,才有可能占据竞争高地。2011年4月,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协同创新的概念。一时之间,协同创新成为国家实施科技创新的核心概念,反映了我国科学研究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政策导向。协同创新即是政产学研各主体,平台开放共享,集合优势资源参与市场竞争的模式。
(四)升级换代的创新意识。产品的升级换代,既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手段,也是对用户日新月异需求的积极响应。升级换代,重在创新。当今世界,信息和资源高度共享。任何一个新产品的出现,很快就会出现跟随者,对产品的竞争能力造成冲击。只有不断追求功能创新、形式创新、体验创新、模式创新,才能对竞争对手形成局部竞争优势,才能使得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我国网络经济的代表,淘宝购物平台的出现,引领了互联网购物的浪潮。而基于信息技术的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涌现出共享单车、车位共享到专家共享、社区服务共享及导游共享等等,引领了下一个产品模式创新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