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质量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2018-03-28戴和圣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专业教育

戴和圣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必要手段,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

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在经过普遍的规模扩张后,开始应对并重视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就业创业教育的水平,确保大学生就业数量、质量不滑坡,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担当。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严峻,面临质量下滑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顶层设计不够清晰,为就业率而抓就业,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存在。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就业创业意识不强、动力不足、能力不够,盲目就业、慢就业,甚至被动就业、不就业的现象呈日趋上升的势头。“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1]成为社会共识。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就业工作,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进行部署和推进。近年来,无论是国务院出台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文件,还是教育部每年召开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提高就业创业质量、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足见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综合工程、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高校治理、后勤保障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准确把握就业创业教育坚持质量导向的深刻内涵,构建全面深化就业创业内涵建设的科学体系,坚持走基于质量导向的发展型就业创业教育之路。

一、准确把握就业创业教育质量导向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46准确把握好质量导向的深刻内涵,是新时代推进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根本前提。

(一)提高毕业生的合需求度

将就业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的供需平衡问题。就专业而言,在经过四年一次完整的培养周期后,应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对方案内容加以修订,其中重要参照就是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反馈结果。新修订方案要更加凸显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提高,按照“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口径宽”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分类建设,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立足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实施“第一课堂”突出课程教学质量,“第二课堂”搭建素质拓展平台,“第三课堂”强化实践育人效果,“第四课堂”探索网络育人空间,“四个课堂”有效联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提高毕业生的合适应度

专业的内涵建设,除了遵循自身的特性外,还需要兼顾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也是专业生命力的一种表征。课程建构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也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单元。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度,需要在专业建设的适应度上下功夫。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加强“特优强”专业建设,实施专业评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科评估等措施,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品质与特色,拓宽专业口径。有效发挥学科平台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功能,延伸本科人才培养的发展空间。

(三)提高毕业生的合贡献度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当下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强化自身内涵建设,从而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入社会进步体系,还要通过自身鲜活、强大的创新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进而传承、创新、批判、引领和改造社会发展进步。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场所,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地方高校,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立足地方、辐射全国、放眼全球,着眼于经济、社会、文化、人才等领域,起到服务引领作用。在服务中求支持,贡献中谋发展,高校在提高人才培养合贡献度的同时,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推进高校与行业企业全过程协同育人,如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实践基地等。

二、构建全面深化就业创业内涵建设的科学体系

坚持“能力决定就业机会,素质影响就业质量”的理念,构建全面深化就业创业内涵建设的科学体系。从专业知识到实践技能,狠抓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规划设计到具体实施,重视就业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规范管理到贴心服务,确保就业创业工作的质量保障和安全稳定。

(一)立足全程化,精准发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养成

“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3]坚持全程化培养,而不能局限于毕业季的“一锤子买卖”。将高质量的就业作为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衡量标准。秉持就业创业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共同探索的“师生共同体”模式,把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质、积累实践经验、共享发展资源有效协同,实践育人与拓展就业技能有效结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融为一体,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优化设计,系统设置就业创业新课程。在国家强调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的高等教育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不能停留在符合社会需求、岗位需要的层面,而是要在对接社会发展的同时,批判、引领、促进社会进步。“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加快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4]开展就业创业教育,要主动呼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市场的培育。实地走访、调研就业市场,回访毕业生发展情况。组织召开就业单位招聘洽谈会,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研,共同研判就业形势,反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内外结合,协同推进,在双向交流合作中加强专业建设,总结、创新人才培养举措,规范课程调整优化环节,注重拓展实习实训、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向的实践课程,完善“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2、强化技能,全面呼应学生成长新需求。准确把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养成的科学性和规律性,一年级加强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注重了解专业、职业,认知自我;二年级加强专业发展规划教育,注重拓展自身专业素质、职业素养;三年级加强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四年级加强职业发展教育,注重强化个性化指导,养成职业能力、完成角色转变。如利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开办“学海导航”“名师导教”“与作家面对面”等助学平台,面向毕业生系统设计、精心安排就业能力提升讲座、考研辅导、教学技能培训、写作技巧训练等。开展“师范生技能培养工程”系列活动,人人配发小黑板、字帖、练字本,组织普通话测试员、书法老师、教学法老师,开展普通话强化培训、三字书写过关、教案课件制作等实践环节操作,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融为一体,助力学生提高就业技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国培项目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资质的高校,可安排学生参与国培专家讲学活动,组织国培学员、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一对一讲学,手把手进行教学技能过关指导,让学生在和名师互动中感受职业魅力,提升自身职业技能。

3、突出实践,主动适应就业市场新变化。将实践育人工作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感悟职业、认知自我。结合学生实践平台,激发原创作品设计,创新阅读教学,充分利用爱心家教、国学宣讲、传统文化调研等专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身专业操作能力。发挥学生社团的平台功能,联合地方政府机构,在学校周边社区建立“爱心课堂”,号召、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的时间,深入社区为城市留守儿童和家境贫寒学子无偿提供作业辅导、文化课程、心灵陪护等。通过这种实践模式,学生一方面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锻炼了自身教学技能、职业能力。志愿服务常态化结合就业创业教育的模式,有利于带动多专业学生志愿者的参与,服务贫困学子的同时也提升了志愿者自身的就业技能,并催生教育培训类创业项目。

(二)立足全员化,精准发力学生就业创业科学指导

1、就业指导“实”,“校内+校外”多层次推动。立足校内,全员参与,分工负责,抓就业市场开拓、就业工作调研,研究解决专业建设、素质拓展、考研及就业心理等问题;学科点和专业负责人为毕业生作考研备考、复试和调剂辅导,及时提供帮助;一线教师通过课程群辅导室,每天排班现场为学生释疑解惑;辅导员全程指导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提高求职技能。放眼校外,组织新东方教育集团等举办就业能力提升、出国准备等专场讲座;往届校友开展考研、就业经验交流,加入“在线就业群”,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指导;知名校友出席毕业典礼,分享人生体验和感悟,勉励毕业生怀着重新学习的心态认识自己、发现问题、热爱生活。

2、就业服务“宽”,“专场+专业”多途径拓展。就业创业服务要秉持“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双向服务招聘单位和毕业生。对内强调“请进来”,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会、专业招聘集市。对外强调“走出去”,主动开拓就业市场,共建长期实习就业基地,拓展海外就业市场,促进大学生海外就业创业。

3、分类指导“专”,“类别+专项”个性化帮扶。根据学生就业意向,分类建立“就业群”“推免群”“考研群”“考公群”等信息分享平台,实时推送就业信息和就业辅导。深入摸底排查,建立“双困生”信息库,发放求职补贴,开展少数民族、残疾、贫困生专项招聘,减轻毕业生求职压力。广泛宣传“特岗计划”“西部计划”“选调生”等就业政策,组织开展专门辅导。深入发动已就业学生,“以熟带生”,一对一做好就业创业帮扶。

(三)立足全方位,精准发力就业创业教育综合保障

1、抓实就业谋划,三级工作机制协调推进。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一把手”工程,党政领导全面统筹就业工作;组建“就业工作指导小组”,有效发挥课程群辅导室的功能,一线教师全力推进就业;组成“就业工作帮扶小组”,发挥学生党员骨干模范作用,尽心服务学生需求。制定就业工作方案,健全就业工作例会、就业信息发布和就业评估奖惩等制度体系,三级工作机制有效联动。

2、强化过程管理,构建就业保障多维体系。细化就业经费,盘活资源,多方投入,整合就业创业专项经费,用于基地建设、市场开拓、质量跟踪、声誉调查和就业服务工作。细化分类管理,建立区别化的管理小组和跟进机制,实现资源随时共享、管理快速便捷。建立毕业班信息员制度,形成“信息员—宿舍—个人”信息链,定期收集、通知与所联系同学匹配的就业信息,及时反馈就业动态。

3、注重教育引导,关注就业过程与心理。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强化人文关怀。建设二级心理辅导站,开设专栏,定期开展辅导讲座,关心毕业生心理健康。针对学生的多元需求,辅导员定期开展心理辅导项目,通过短信、信件、面对面沟通、网上交流等方式,走进学生内心,开展个性化辅导。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成立“党员助力小组”,发挥学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每个党员联系3-5名同学,定期汇报思想动态、就业状况等问题,及时帮助和疏导,促进学生思想稳定,推进学生积极就业,推动班级有效管理。

4、倡导文明离校,规范有爱中提升专业幸福感。制定毕业生文明离校方案、违纪处理办法等,加强毕业生的严格管理。面向毕业生“倡文明离校,寄母校情怀”,举办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校友联络员聘任仪式,欢送毕业生专场晚会,师生告别篮球赛,印有校院标识的毕业纪念品,毕业主题党团活动,优秀毕业生“青春导航”,师生话别……暖心教育让毕业生在浓浓温情中带着使命与情怀,去品味人生的精彩。

三、打造发展型就业创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不仅关联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而且需要跟踪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就业创业教育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方法,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当前社会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迎来新的态势,打造发展型就业创业教育成为一种不断追求更好状态的过程。

(一)树立大创业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2]46呼应新时代新要求,高校需要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相应进行调整,那就是不再仅注重培养就业岗位的竞争者,更有意识培养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即兼具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大学毕业生。

一是加强创业型就业教育。注重“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5],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基于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教育培训机构的现象,我们应注重在日常的师范生技能培养中,紧密与教育培训品牌机构的合作,深度调研市场需求,增设讲座课程,将市场招聘有效前移,有意识地培养辅导培训创业机构的管培生。与品牌教育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践就业基地,在吸收毕业生加盟创业的同时,孵化创业项目,培育创业者。

二是加强创新型就业教育。创新驱动就业,创新意识的教育是促进创新型就业的关键。“通过各方合力使创新创业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6]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长期坚持开展原创作品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投入专项经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本科论文大赛”“学年论文”“论文培育计划”;发挥学生助长平台的创新功能,举办创新类讲座。

三是加强创造型就业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为社会创造财富,融入奋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学生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好青年志在四方,要鼓励高校学生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倡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发挥专业优势,投身教育培训、文化传媒、创意策划等行业领域;引导和鼓励毕业生立足平凡岗位建功立业,反哺家乡的建设发展;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支持老少边穷地区、西部地区、新疆、西藏等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推动当地的教育、民生和社会发展。

(二)瞄准传统文化学习传承这个新市场培养更多专业+文化类人才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双重使命。”[7]立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结合专业特点,发挥专业优势,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和激励学生投身文化产业的创新创业。整合专业资源,组建诸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等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创新;鼓励学生成立传统文化类大学生社团,开展经典诵读、书画研习、非遗文化进高校等活动;跨校组建大学生国学联盟,联合高校大学生国学社团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立足高校园区,辐射校园内外,支持创意转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三)着眼未来,立足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输送引领型人才

高校要瞄准“六卓越一拔尖”人才计划,围绕培养德学兼修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做大文章。在学科布局和专业建设上,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衔接学校办学定位,契合学校办学特色,统筹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卓越人才的培养。在“六卓越一拔尖”的战略指引下,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导向引领、课堂教学、管理运行的质量,切实答好“卓越人才培养”的命题文章。专业在自身建设的同时,要作为地方行业发展的助推剂、孵化器,推动和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在培养环节上坚持不懈走内涵发展道路,基于质量导向,通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着力于行业领域技术人才的储备。创新卓越人才培养方式,培育“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人才培养改革项目”,开办“卓越人才实验班”,单独招生(遴选)、小班教学,单列人才培养方案,精英化教育培养,着力培养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期在服务基础行业领域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

猜你喜欢

毕业生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