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革新路径构建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13期
关键词:师资媒介融合

(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一、引言

我国新闻教育历史悠久,早在1918年新闻教育就已经开始发端,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新闻教育在这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创新发展,并随时代而变迁。当今时代,科技的进步推动着新闻传播业加速进行媒介融合,媒介传播具有了海量性、双向互动性、资源共享性和新闻共时性等新兴特征,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融媒时代的到来,迫使传统媒体飞速向新媒体转型,两微一端、手机推送、网络媒体“一条,二更”等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使得融媒体新闻人才极度短缺,原有新闻人才培养滞后于业界发展的问题显得更加严峻。而这些问题的存在,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新闻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诸多不足。

二、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现状分析

2018年我国开设新闻专业的高校共有323所,通过对这些高校新闻教育现状的了解可知,当前新闻实践教学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第一,在现有的高校新闻专业中,课程教学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比重不高;且新兴的新媒体等相关课程所占比例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囿于地域和硬件设施条件,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充分,实践教学开展不理想。第三,对媒介融合的认识比较片面,仅将媒介融合局限于把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和互联网等等媒介有用的信息资源综合整理起来,停留在实现资源互通、共享的层面。且高校教学过程中,媒体融合仅仅是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不大。这些现状若得不到有效改善,势必会直接影响新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教育课题小组的专家和蔡雯教授指出,媒介融合对职业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新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媒介融合后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类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类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我国的新闻传播院系担负着为新闻媒体融合发展培养新型人才的任务,要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新闻人才和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人才。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高校新闻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到地域、资金、师资等诸多限制,特别是地方高校要想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革新路径困难重重。地方高校在教学革新过程中,面临的核心冲突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构建层面。其一,融媒环境下,过去单一模式的新闻人才培养造成了就业阻碍。在传统的新闻教育当中,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各自独立,互不干扰,处于分离式教学状态,但是媒体融合背景下要求的人才则是集电视、广播、网络于一体的全能型记者编辑的人才。其二,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在核心课程上增设了相关的新媒体课程。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这部分课程的设定远未达到地方媒体对于融媒体新闻人才的现实需求,即培养集采、写、编、评、摄等多种技能为一身,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跨文化、跨媒介、多平台实时共享新闻传播的优秀新闻人才。具体而言,当前新闻教育滞后于融媒环境,人才培养与媒体需要脱节的问题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课程设置滞后

媒介融合时代下,高校新闻专业教学必须紧跟时代要求。由于高校新闻专业大多脱胎于中文专业,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偏文学化;部分学校或囿于地域影响,或局限于传统媒体办学思路,未能及时把握融媒时代新闻人才需求的变化,报纸、广播、电视教学仍处于各自分离状态;课程设置既缺乏网络与新媒体方面的新兴课程,又与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较为陈旧,人才培养与业界发展情况严重脱节,对教学效果造成直接影响。

(二)教学模式传统

由于部分高校对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实践课程比例不协调,存在诸多问题:第一,重理论轻实践,实务课程实践课时不足;第二,即便设置了实践环节,但因为师资水平和硬件设施等的限制,纸上谈兵多于动手演练,实践效果不理想,并不能做到与媒体有效接轨。

(三)实践师资力量不足

部分高校在开展新闻实践教学过程中,因为缺乏双师型以及从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存在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此外,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新媒体人才需求剧增,因而地方高校中普遍存在新媒体师资紧缺,业界精英师资不足的问题,这都对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革新发展构成了障碍。

(四)实践模式单一,缺乏层次性,未能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进行相关支撑,一般包括课程实践、专业见习以及毕业实习三部分。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模式较为单一,除课堂演练、媒体观摩外,实践教学整体层次性不鲜明,实践体系不完善,致使培养的学生只能从事一些粗浅的实际操作,无法应对融媒环境下多媒体、全平台的实战需要。

三、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革新的实施策略

(一)课程体系改革

要想获得良好的新闻专业教学成效,必须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力度,除增设新兴技术课程之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增加网络与新媒体相关课程,还应包括数据新闻、社交媒体研究、融合新闻报道、新媒体写作等相关融合课程。传统新闻专业的教学体系常以理论为主,学生无法将文化知识转变为经验和能力,这与融媒时代提出的多媒体应用的全新教学要求严重不符。为此,课程体系改革务必要有前瞻思维,为智能时代的到来未雨绸缪,使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新技术、新趋势紧密关联,与媒体发展同步对接,能更好地满足业界需求。

(二)教学模式改革

第一,加大实务课程实践比重,重视实践效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消化课堂理论知识;同时,引进先进的硬件设施,鼓励学生动手演练,在实践中夯实理论、积累经验。第二,展开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增加作品赏析环节,课下增加实践作业量,通过全方位的教学变革实现教学模式优化,在实践演练中切实提高新闻业务技能。第三,积极举办学术讲座,不定期地邀请业界知名专家或资深媒体人到校进行讲座,及时掌握业界最新动态,把握学科前沿。

(三)优化师资结构

为有效改进高校实践师资不足和实践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引进人才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依靠本地资源优化师资结构。一方面,可以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媒体挂职学习,有针对性地强化现有师资的业务能力,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引进业界优秀人才补充师资,增强高校实践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若引进有困难,亦可聘请资深媒体人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学生讲授相关实践课程或不定期地进行专题讲座,及时了解媒介动态,丰富对新闻的感性认识,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四)拓展实习基地和实践平台建设

对于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来说,实习基地和实践平台资源至关重要,为有效弥补学校自身实践教学平台的不足,可以借助媒体和社会资源,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开展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工作,具体建议如下:

1.校内实践平台建设

除相关课程实践教学外,应积极创办院系报纸、杂志、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大学生网站、微信客户端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校内实践机会。一方面可以院系为平台,利用院系自身资源,创办定位清晰、有个性特色的院系报刊,让学生从身边做起,将日常所见所思所感记载下来,既培养了新闻敏感,又为学生新闻采写编评实践提供了练笔平台,拓宽了校内实践领域;另一方面将学校作为平台,构建校园广播电台,在提升新闻专业学生采编组稿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专业能力,实现采编播一体化平台的构建;与此同时,通过创办学生社团,如新闻摄影社等,以活动促实践,积极构建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新媒体平台:像大学生网站、社团新闻客户端等,既活跃了学生生活,又开辟了新媒体实践领域,可谓一举多得。

2.校外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

(1) 积极与新闻媒体联系,建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全媒体实习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切实保障。

(2) 利用社会实践、暑期实践等活动,积极创造机会,大力开拓校外实践平台,弥补校内资源局限,以求在实践中扩大视野,深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3) 展开校媒联合,可以联合举办学术活动、申报项目,或者利用校媒联合,营造实战氛围,拓展实践平台。例如,今年暑期浙江广电集团与浙江传媒学院共同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大学生浙江寻访记”校媒联合大型新闻行动,既提升了学生对新闻实践的热情,也为地方媒体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有赖于新闻学专业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需建立具有阶梯性、难易层次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实现。根据高校教学实际,可以按照点、线、面结合的思路来打造立体化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其中“点”是课程实践,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全面掌握采写编评摄等基本业务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线”是由浅入深,按照纸媒→广电→网络新媒体这一顺序不断过渡,从而体现专业的延伸性,使新闻专业实践更加全面;“面”则是按照多媒体→全媒体→融媒体这一思路,由点及线及面,体现难易层次和梯度,从专业化,向全能化、融合化发展,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体系化,最终培养出符合媒体需要的复合型融媒体新闻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闻院校应紧跟时代变革步伐,结合媒介发展趋势和自身办学条件、生源情况等进行准确定位,制定出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出集策划、采访、写作、编辑、摄影、摄像等技能为一身,适合融媒时代需求的多媒体融合型的高素质新闻人才,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输送具有活力的新鲜血液,推动新闻事业发展进步。

猜你喜欢

师资媒介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