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报时政记者新闻资源挖掘探究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13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时政党报

(聊城日报社,山东 聊城 252000)

时政记者对于许多同行来说,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首先主流媒体如党报等的主要要求就是做好时事政治的报道,这也是主流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时政记者在党报等主流媒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就是此类时政报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每一篇时政类报道都有着严谨的要求与规范,每一篇都非常严格,这对时政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那么时政记者写不出好新闻?当然不是,本篇文章就时政记者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挖掘好新闻来叙述,认为时政记者只要不放弃对新闻理想的追求,不断地增加自身综合素质,不停地提高职业素养,并持续保持较高的新闻敏感,就能够在大量的领导调研、会议报道等有限的资源里,报道出好新闻。

一、“巧开会议”,深挖新闻线索

有一部分记者认为要撰写一篇时政新闻稿的步骤就是根据领导的讲话材料,摘出领导的重要观点,然后就只需要套入三步“领导的指出、领导的要求、领导的强调”就完成了一篇时政新闻稿。这种在时政采访活动中最省心的“盯会”,记者是绝对不可能从中发现好的新闻线索。很多记者都会忽略会议中隐藏着的大量的新闻线索,或者有的记者根本没有发现到。他们的眼中只会注意到领导的讲话稿,其目的也仅仅是要完成一篇时政报道。要想发现其他的新闻线索就要求记者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新闻敏感,大会中有哪些议程,典型的发言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对于这项工作今后市里会如何安排,会出台哪些有利的政策等,要善于从中思考这些问题,发现到其他的新闻线索,优异地完成一篇会议报道。

另外,在会议中党报时政记者除了要对发现的有用内容保持较高的敏感度外,还要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跟踪挖掘。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新闻线索就比如时政记者要用好、用活会议材料。那么时政记者要想用好会议材料该如何做呢?首先是要学会在会议中通过讨论的方法或者对草案持续性地进行分析追踪。市政府一般都会在某些地方性的规定出台前召开会议,其目的就是要从会议中听取、征求与采用一些相关部门的建议与意见。例如政府常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针对一些即将要出台的地方性政策、法规进行讨论。这个时候就需要时政记者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忍耐力,要从长远考虑,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发现新闻线索。另外,还要求时政记者们在会议结束政策出台后,提前准备好会议政策解读等新闻稿件。其次,时政记者要学会利用大会中典型的发言材料。时政记者在参加过的众多会议中,有一种会议类型就是总结部署会和经验交流会,那么就有一些交流材料被打印传发到时政记者的手中,关键就是接下来的一点,一些时政记者会把交流材料丢弃在一边,这种认为交流材料没有利用价值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往往这些交流材料中就隐藏着很多有用的新闻线索,比如有的交流材料中会有对行业、部门内的经典经验的推广内容。要是能好好阅读交流材料,就能从中发现一些线索,并能够利用起来写出好的文章。

二、“跟好调研”,发现全市重点工作亮点

时政记者们在参加领导的调研活动时,就只会记录领导到访视察了哪些地方,对哪些地方进行重点指导,说过了哪些话。轻松的一篇报道文稿就整理完成,当成是一个任务完成。如果每一个时政记者都是这样非常敷衍的行为做法,那将有大量有用的新闻线索被隐藏,时政记者要紧紧跟随展开调查探究。市另一个方面时政记者要特别注意,要时刻牢记某一个对应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因为一般领导调研通常在进行某一项工作或者要解决某一项专题问题时,都会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很紧密的联系。时政记者在跟随市领导参加调研活动时,要多方面观察分析,灵活有效地捕捉到地区的重点工作的新闻亮点。比如,2017年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就汉台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工作展开调查,政府为推动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汉台,就围绕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生活污水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农村环保宣传等四个方面全面地进行整治清理,区发改、财政、住建、农业、环保等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解决重点区域的突出环境问题,政府市民都着力培育和打造“村容整洁、生态秀美、文化鲜明、设施完善、宜业宜家”的新农村。而为了全面加强对这一个整治实施工作的监督,市领导到达汉台区视察,时政记者在跟随市领导调研时要听取相关部门的汇报,结合汉台地区的环境问题开展调查,并与当地的村民、保洁员进一步交流环境整治心得,在农村设立的垃圾分类制度能够让村民们规范地做到垃圾分类丢放?这类的新闻线索也要敏感地察觉到,并就此深入了解挖掘,采写了《赶上了垃圾分类“时代”的新农村》的新闻报道,此篇新闻发出,在《汉中日报》上得到显著的头版位置刊发。其实除了调研,时政记者在经常参加的项目观察中,和领导外出现场的办公会等场合也能寻觅到大量的新闻线索。时政记者要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寻觅挖掘到新闻,领导的调研也会让自身切身感受到群众,结合基层发展变化,采写出紧跟群众时代发展的好新闻。

三、“紧扣中心”,做好深度报道

时政记者因为常常参加时政活动,所以是能够掌握第一手材料,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中央和地方党委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如2017年东莞市中堂镇为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文件精神,切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改善中堂空气环境质量,为全力打造天蓝水清空气清新的生态中堂,中堂街道办事处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在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动员会后,严格按照会议要求,采取五项举措,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时政记者跟随办事处人员来到中堂大气污染集中区,调研发现中堂区政府部门把烟气治理设施进行了大力整改,对臭氧、PM2.5等多种污染物进行控制,实施精准治污。重点突出的是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调研过后,时政记者要结合采访到的信息材料,对大气污染的问题展开梳理,在污染物集中区进行深入调查,最后写出一篇报道《大力整治,还一片海阔天空》,得到了市级政府的肯定。

随着数字化新媒体的普及,时政新闻也逐步改变传统党报单一式、平面化的报道样式,更多地借助数字媒体优势,对时政新闻进行多层次、多平台地推送。更重要的是,政府职能部门作风的转变,服务意识的增强,为时政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党报时政报道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借助数字媒体的灵活性特点,有意识地为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穿针引线,搭建政府和百姓交流的平台,使时政新闻报道放下架子,真正地接上地气,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很多党报集团的数字媒体先后开设了“网上问政” “民意通” “公仆坐堂”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报道,通过热线电话、网络在线、微博直播等方式,把政府各职能部门请出来,针对群众关心的各个领域的问题,倾听民意、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这样的网络互动平台,使收集网民提交信息、督察办理效率、反馈办理结果、统计办理情况、评价结果满意度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公众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反映意见并得到解决和反馈。

四、结语

由此可见,时政记者其实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技巧结合到各种领导调研中,利用会议报道等“有限”的资源,找到大量的新闻线索,但是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从中发现、梳理、选择。所以时政记者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真正地报道出真实的新闻,发挥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为读者带去生动真实的新闻。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时政党报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新闻线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