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依赖问题的分析与防治
2018-03-28孙群博
孙群博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环境与传统媒体环境的极大不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影响更为深远。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接受能力强、猎奇心理强、求知欲强、交流情感和表现自我的意愿强,他们通过使用网络,浏览新闻、微博、博客、朋友圈等,观看电影、电视剧等视频,聊天交友,游戏娱乐等等。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在伴随着新媒体共同成长的90后和00后大学生中已经出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网络依赖。网络依赖危害重大,网络依赖者不仅会不同程度地损害自身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并最终导致其社会功能上的不健全。
网络依赖行为的危害已经成为心理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系统阐述网络依赖的定义、特征与危害,在分析大学生形成网络依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干预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应对策略。
一、网络依赖的定义与特征
目前关于网络依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采用的网络依赖的定义是:网络依赖是指以互联网为中介,以互联网中存储的信息、经验等虚拟物质为依赖物所引起的个体在网络使用中,长期沉迷于虚拟的交互式信息、经验中不能自主,从而导致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受损的行为。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下述5个方面:
(1)突显性。网络依赖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上网(浏览各类信息、游戏娱乐、聊天交友、观看视频等)。
(2)情绪调节作用。网络依赖者依赖上网来逃避一些负性情绪的困扰,如:无聊、焦虑、压抑、抑郁,或依赖上网来获得一些安宁、兴奋等。
(3)耐受性。网络依赖者的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必须逐渐增加才能获得以前曾有的满足感。
(4)戒断反应。当不能自由使用网络时体验到强烈的渴望,或出现情绪不佳、精神萎靡、空虚、坐立不安等现象。
(5)冲突。网络依赖行为或导致网络依赖者和周围环境的冲突,如与家人、朋友关系淡漠;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不参加集体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等;内心意识到自身过度上网的危害但却控制不住上网的行为或不愿放弃上网带来的各种精神满足。
二、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危害
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心理和行为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严重影响,具体表现为:
(1)大学生网络依赖影响其身心健康。一方面,网络依赖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极大危害。长时间受到电脑或手机辐射会对眼睛造成损伤,眼干眼涩,影响视力,甚至诱发诸多眼疾。并且长时间同一姿势使用电脑或手机还会导致骨骼或肌肉损伤。另一方面,网络依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极大危害。大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却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长时间与网络世界相处会使其对电子屏幕产生依赖,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会阻碍理性认知和人格的良性发展,甚至导致多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如长时间通过网络来逃避焦虑、低落等负性情绪的大学生,最后可能发展成为焦虑症或抑郁症。并且长时间过多接触到网络上封建迷信、色情暴力或反动言论等信息,会阻碍大学生树立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大学生网络依赖影响其学习成绩。大学生网络依赖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荒废学业。网络依赖大学生受长时间上网的影响,再加上不规律的作息,其可能会出现课上精力萎靡、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情况,影响了听课效率。课下时间也几乎用于上网,忽略学业。甚至少部分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无法自拔,消磨了斗志,没有了人生目标,失去了学习兴趣,不断出现迟到、早退或逃课等行为。即使勉强出现在教室里,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无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多门挂科,甚至毕业时无法顺利拿到毕业证或学位证。
(3)大学生网络依赖影响其人际关系。大学生网络依赖对其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淡漠、情感疏远。由于大学生将大多数时间、精力都放在了虚拟网络上,从而忽略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缺乏现实社会沟通和人际沟通,久而久之,则会导致其人际疏远、缺乏人际信任、和人际沟通能力,常会伴有孤僻、不合群等不良特征。
三、大学生网络依赖的成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而言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因素。具体而言,有下述几个方面:
(1)网络因素。网络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和隐秘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大学生们正处于求知若渴的阶段,有较强的猎奇心理,他们迫切地希望接触校园以外丰富多彩的世界。而网络上大量信息的高速传递正好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除此之外,高校中,有些自卑、孤僻、不善言谈的学生,在虚拟的网络里,他们可以完全抛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安、恐惧,在网络的世界里他们可以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集体,可以没有压力、无所顾忌地表现自己,来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2)家庭因素。在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人格或人际交往能力上往往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这或许会导致他们在现实校园活动中与人交往容易受阻,使其网络依赖成为可能。
(3)学校因素。高校管理制度的相对松散,学生自由支配时间的较多,无线网络的全校覆盖,这些都在客观上为一些自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特别是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通过网络消耗时间、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提供了可能。除此之外,有些高校校园文化不够丰富,部分教师讲课照本宣科、缺乏激情、枯燥无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会促使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消磨时间。
(4)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形成网络依赖,最本质的原因还在于大学生自身自控能力较差。再加上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猎奇心理较强,叛逆心理较重,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缺乏动力,缺少人生的短期和长期规划等原因,导致他们开始沉迷于网络世界,借此消磨时间,获得暂时满足。
四、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应对策略
当新媒体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如何面对新媒体,面对大学生的网络依赖,就是需要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有些学者提出的网络依赖的应对策略就是强制隔离,如上课前手机放入手机袋、如上课时间学校关闭无线网络等等。不可否认,此类“堵”的方法虽可行,但治标不治本,成效有限。我们应当从根本上、从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复杂成因上,切实提出一些成效较好的可行性策略,变“堵”为“疏”。
(1)加强对网络的引导教育。学校或院系定期邀请专家做报告,让学生了解通过网络这个工具,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让学生了解网络这个既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强大存在。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创造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加强校园各种娱乐健身设施的建设,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也可以开展一些线上活动,这样会把通过网络消耗时间的学生引导到正确使用网络上来。
(3)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将网络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学生的手机利用起来,如扫码进微信群签到、用群功能提问问题、关注公众号学习知识等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将学生由课上玩手机引导到向通过手机学习上来。
(4)提高学生对网络依赖的认识,帮助学生正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依赖对自身的危害,并正视自身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帮助其找到学习动力,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使其在学习或活动中获得心理满足感。
五、结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要解决大学生网络依赖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具体包括:加强对网络的引导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创造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将网络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对网络依赖的认识,帮助学生正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