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东西之长 成一家之言
——以“父亲三部曲”为例试论李安电影的审美特征
2018-03-28韩玉娟
韩玉娟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在影像逐渐走向产业化的今天,在追求本土话语和身份认同的同时,李安导演以一种东方式的理念诉说世界性的话语和情感,不仅直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且使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跨文化传播。他的作品对古老而又神秘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与年轻而具有开放活力的美国文化的碰撞,进行了深刻的展示,尤其是这两种不同文化当中家庭文化的差异。而作为各个时代永恒主题的家庭是李安在自己的作品当中特别擅长表达的,尤其是对中西家庭这两种不同模式的对比。
一、“父亲三部曲”电影概述
本文在李安执导的众多电影作品当中选取了以家庭为拍摄主题的作品,包括《推手》 《喜宴》和《饮食男女》。
《推手》以年老退休的老朱,在被儿子接到美国生活之后由东西方文化差异引发的家庭矛盾为主要的故事线索,对东西方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方方面面的不同进行了揭示。
《喜宴》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伟同在美国期间为了满足中国传统观念当中的父母对后一代的渴望,而被逼无奈精心策划的一场假婚礼,而对父母而言,却出人意料地将这场骗局演绎成了一场闹剧。
《饮食男女》与前两部剧故事背景不同,场景由美国转移到了台湾,主要讲述的是一位父亲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三个女儿沟通与交流不畅,而产生的各种矛盾。
这三部影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家庭伦理为主要的创作题材,并且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式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将中西文化的这种冲突以及电影艺术创作当中的文化形式与内容,及其文化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效融入和串联,并使他们在电影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李安在这三部作品当中通过自己对不同文化的高超的融合能力以及纯熟的电影技术驾驭能力和极其独特而具有个性化的审美水平,将这三部作品打造成为了以家庭伦理为主题的经典巨作。
二、李安电影艺术特色的形成
我们在李安电影艺术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的探讨当中,对李安所经历的双重文化背景,对其创作的总体影响做到了充分的考量。生长于有着传统浓厚的中国传统礼仪氛围的家庭,从而使李安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由于典型的父权主导的中国家庭模式,使其成为了李安早期电影作品创作原始材料的重要来源①。
(一)逍遥中西之间
站在东西文化沟通的桥梁上,李安对中国文化的内里进行深入探索并重新审视,他以一种好莱坞式的通俗电影技艺,体察现实世界的隐衷,感悟东方文化的无穷魅力,将文化特色融入普遍的人性里。李安导演说“我自身为一名在台湾受教育,成长的中国人,中国文化早已根深蒂固,即使导演好莱坞影片都摆脱不了中国特性,只不过我的做法与目标是融合中西创造更完美的电影。”②对于李安而言,其身上既有着传统的儒家中原文化,又受到了台湾文化的相应的影响,在李安的后期的人生经历当中又受到了西方文化以及美国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因此,这种不同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结合对李安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使得李安在中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与交流当中,在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审美文化的影响之下,李安练就了强大的文化融合本领,并将这种文化审美与整体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真理进行了探索,从而注重对文化的调和,并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对文化的这种差异性与融合进行更好的呈现,并将其统一于作品当中带给读者独特的东西方文化的审美与思考。
(二)中国传统美学的滋养——儒道互补
生长于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当中的李安,所受到的中国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浸染,成为了李安在电影创作当中的根基与养料。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使得李安在审美方面,其直觉来自于中国最传统的美学精神,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儒道思想之间的互补与融合,李安在作品创造当中追求对庄子所信奉的遗世绝俗的出世无为和人格理想的追求,从而使得这种恬淡自然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贯穿到李安的作品当中,也是其在作品当中所要极力体现的文化品格。例如电影《饮食男女》中在老朱给三个女儿做饭场景当中的很多镜头,尤其是一些对做饭场景的特写镜头之间的衔接,诙谐幽默而又生动有趣,尤其是对人物在美食制作过程当中的细致展现与镜头的特写,将作为父亲的老朱,对于女儿深沉而又无法言表的父爱,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并且使得这种精神与现实生活以及政治传统观念和伦理感情进行了融合,也是其作品当中对儒家所崇尚的道德境界的一种表述和阐释。
(三)好莱坞类型电影制作模式的影响
对于李安而言,在纽约大学对电影制作课程的学习,对这种好莱坞式的电影制作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而且在李安的理念里认为,必须对这一种结构模式做到了然于胸,学会利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这种模式进行打破。在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对好莱坞式的三段式戏剧结构进行了充分的运用,这种在好莱坞电影创作当中极为常见,并且应用十分成熟的三段结构,以矛盾冲突来进行叙事方式的打开,在此基础上能够使受众进入一种境界,从而跟随叙述主人公的经历,进行后续故事的解读,而且这一解读是一种完整并且有趣的过程,从而对观众的审美期待进行了全方位的满足。
三、李安电影独特的审美艺术特征
李安电影中中西文化的对话由来已久,从谪居六年之久拍出的第一部影片《推手》开始就在西方面前大打“文化太极”,探讨人情伦理和文化冲突。李安电影所具有的独特审美艺术特征,与其所受到的儒家与道家双重审美文化的影响及其其后的人生经历当中所受到的西方和美式文化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李安剖析自己“我出生和成长过程中吸收了各种电影养分,但主要还是来自中华文化。我有机会拍美国片,语音虽然是英文,但思想仍然是中国式的。”③东西方文化在李安身上的碰撞交流与最终的融合,与李安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成为对李安电影审美艺术特征进行研究的突破口与切入点。
(一)表象“压抑”的审美艺术特征
李安在自己的影视作品创作当中,无论是从声音还是整体的场面调度,还是叙事节奏都展现出一种压抑,而又将这种压力通过各种手法的运用控制在合理的巧妙的范围之内,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当中的所展现的阴柔之美,有着异曲同工之效。这使得李安在影视作品的表达当中也是习惯于欲抑先扬,将作品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进行压抑,在一定程度之后进行释放,从而使得电影的节奏不侧重于激烈的冲突或者进行绵绵情意的煽情,从而具有一种表象压抑的审美艺术特征。
这种压抑的主题色彩,几乎充溢在李安的每部作品当中,作品当中所要表达的人的本性,在受到整体的社会规范或道德约束的情况之下,无法进行爆发式的冲动表现抑或是作品当中的主人公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与取向与周围社会相违背。比如电影《喜宴》中的高伟同,他不敢说出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出于传统的孝道和来自舆论的压力,他采取了假结婚的骗局。电影所要表述的主题是,当人的本能欲望受到挫折之后,人类所处的一种压抑状态才能够被彻底激发并释放而这些人物在对各种外界因素所压抑的情况下,往往会使用选择戴上面具来面对这些压力以及整个现实社会,进行应对然而这种伪装往往会经过一系列的感情冲击,从而将这种压抑从内心真正释放,这也是李安作品当中每一个故事能够发展和继续的重要基础。
(二)本质“释放”的审美呈现
在李安的电影作品当中蕴含着深沉的本质“释放”的审美,在其大部分的作品当中,他力求表达的是将事物存在的根本属性是矛盾这一观点进行反复论证。因此,其作品当中的压抑,并不是一种与“释放”相对的存在,而是一个不容分割的整体。
我们在对李安电影作品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其作品在表面所呈现出来的压抑风格,更应该对导演在作品当中所注入和追求的对人生理想以及自由的释放进行解读。这一创作理论,在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当中,这几位父亲的形象,就如同人们在生活当中遇到的种种困扰,以及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一方面,既要顾及 “父亲”的感受并渴望获得其认同;另一方面,对父亲的这种亲密关系以及个人的自我实现在现代化社会当中评估价值不能达到一种和谐,从而使得父亲这种形象在与子女以及社会一次次的感情碰撞以及磨合当中最终妥协。
在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当中,父亲的地位在家庭当中所拥有的权威性不断被削弱,也可以理解成“父亲”形象以一种更亲切更现代化的方式呈现给了受众。李安在这三部电影当中所要传达的深沉的思想,不仅仅是对人生压抑的一种表达和无奈的诉述,更重要的是对于一种蕴含着深沉本质的沉重“释放”的审美呈现,在这三部以父亲形象为主要阐述和表现主体的电影艺术作品当中,其在作品当中所表达出的对父亲本质形象的更为饱满、全方位的塑造,将父亲这一传统形象当中注入了更现代化的审美方式与思想诉求,从而能够引起现代受众更多的情感共鸣与思考。
四、结论
对于李安的电影作品而言,其作品当中所呈现出来的丰富的美学理论,为人们打开了更为丰富的美学世界,既包含了人类的普遍本性如欲望的“释放”和合理的“压抑”,又有对复杂而又深邃的人性的探讨与关照。作品当中所渗透和映衬出来的东方所独有的飘逸和洒脱的精神气质以及儒道文化的人生观,是李安电影作品当中的精粹。而李安的电影艺术特色,不仅来源于自身的审美文化观念,而且与他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受到的东西方文化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作品当中,他显现出了其对东西方文化的强大的融合与驾驭能力,在电影创作当中将叙事策略与艺术形式进行了炉火纯青的结合与创新性运用,更重要的是在电影艺术生涯当中,他精准地掌握了商业规则与艺术良知的平衡点,从而创造出了电影界的经典。因此,对李安电影艺术特色的研究,对推动我国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胡启菲.李安电影的美学探究[J].电影文学,2010年第6期,第8页.
②力子.融合东西之长,创作完美电影——李安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1年第一期.
③刑大军.解读李安[J].新闻天地,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