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态势下学术期刊编辑的困境与突围
2018-03-28吉萍
吉 萍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陕西 西安 710062)
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纸质学术期刊发行量断崖式下跌的窘况令人心生忧虑,学术期刊的权威性、传播性、交互性也不断遭遇挑战。目前,学术期刊遭遇的困境是“战略方向正确性与缺乏战术主动性并存”。通俗地讲,就是坚决地走媒介融合求发展之路,但是具体怎么走,欠缺可持续性技术操作。这也就使得学术期刊呼吁数字技术、迎合“互联网+”的声音甚嚣尘上,但是依然面临着转型难的困局。在这一大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生存与发展也同样如履薄冰。
一、媒介融合态势下学术期刊编辑的困境
(一)数字化概念宽泛,无从下手
就编校环节而言,国内大部分学术期刊在具体的编校过程中,仍然是沿用人工的三校一读来实现稿件的齐、清、定。由于作者习惯、操作难易度、审稿及时性等原因,有些期刊社的审稿系统形同摆设。这样一来,由于审稿途径的交叉以及优选性,使一部分在网站上投稿的作者无法得到及时审稿回复,导致后续修改稿件、查稿等环节的处理工作流程多、周期长。就选题策划而言,由于有大量的伪官网和伪邮箱存在,加之学术期刊多为月刊,导致编辑、读者、作者沟通不畅,选题策划不能精准反映当下学术现状,时效性大为减退。就网络出版方式而言,国内的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方式多为将纸质版原封不动地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平台复制集中展示。这种复制式网络出版,模糊了各个期刊之间的特色、出版周期、印刷特色等,使网络出版的及时性、权威性、实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二)体制改革不完善,面临身份焦虑
将编辑部作为“出版单位”强行整体转制的方式,是单纯从出版产业的角度来理解期刊出版特别是学术期刊出版,没有考虑学术期刊出版的学术属性和学术内容的组织体系。由于政策制定和编辑部的实际情况有出入,导致编辑部体制改革后,遗留的问题较多。就目前情况来看,编辑部一般会采用“老人老办法”,即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按事业编制退休,在岗在编人员的待遇也会按照事业单位的标准来执行。然而,不可忽略的一点是,改制后编辑部工作的新编辑不仅面临着经营任务的压力,也必须面对没有编制、“同工不同酬”、发展平台受限等制约因素。这种身份焦虑成为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心病”,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编辑有沦为“市场销售”之感,职业规划和现有工作业态发生冲突,这导致出现一大批高素质编辑的离职潮。
(三)编辑部人才结构脱节,职责界限模糊
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人才结构失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第一,期刊编辑的专业结构失衡。现在很多学术期刊编辑大多并非科班出身,本身就缺少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素养,仅仅停留在文字加工校对上,对来稿的主旨、学术观点、学术例证等都不能做到评论到位,更谈不上策划创新,开展数字化出版。对于学术期刊编辑而言,不仅要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及时把握该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学术发展新动态。第二,期刊编辑的年龄出现断层。很多期刊编辑部人才结构老龄化现象明显。中层领导多由五十岁以上的事业编制人员担任,大批年轻编辑流动性大,人才断层现象成为长期未解之局,35~45岁有阅历、有能力的骨干编辑几乎没有。而大部分年轻编辑由于同工不同酬、发展前景受限等原因纷纷离开。这就使得编辑部人才队伍梯队无法建立,人才常规储备不足,大量优秀编辑流失。第三,大多数期刊编辑部的编校和经营工作没有分开,编辑疲于应付营销工作,抽不出时间精校细核稿件。由于自身专业特长得不到发挥,长期找不到职业归属感、“同工不同酬”、身份差异悬殊、发展受限等,很多学术期刊编辑找不到合适的职业规划路径,长期处于对未来的担忧之中。
二、媒介融合态势下学术期刊编辑的突围
(一)熟练掌握媒介融合态势下编辑出版技能
媒介融合态势下,期刊编辑必须处理好学术内容组织和期刊发行之间的矛盾,除了掌握编校基本功之外,还必须熟悉信息技术环境,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手段来普及推广编辑工作流程的现代化,通过不断组织学术交流研讨会、编辑培训会等方式来帮助学术期刊更新知识、适应数字化新环境。就编校环节而言,可以适时构建一套智能化、系统化出版流程,让“传统产品和数字产品发展协同化,发行一体化和同步化。”具体来讲,可以基于海量的数据库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自动纠错系统,这样就可以避免文字错误,大大降低期刊编辑的工作量,提高编校准确性。
此外,还可以构建关键词识别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把握期刊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性,一旦越过红线,该系统就能够提前排查出来。就选题策划而言,可以构建选题库和作者库,提前录入选题以及擅长撰写该选题稿件的作者,一旦刊物出现紧急补稿和约稿的情况,都能够应付自如。此外,也大大提高了选题策划的时效性、关注度,也大大降低了组稿策划的盲目性。就网络出版方式而言,媒介融合态势下,纸质期刊不会消亡,我们可以将纸质期刊的内容进行再优化处理。
(二)坦然面对,强化自身能力
目前,学术期刊编辑部内主要有两种身份:一种是有事业单位编制的出版人员;一种是合同聘任制出版企业人员。两种身份的人员无论在薪酬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都有别于合同制员工。作为合同聘用制的青年编辑,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坦然面对这种身份差异,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信息数据,以及人们获得知识方式的转变——浏览网页、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互,学术期刊编辑更应该顺应时代要求,要沉得下心,积极沉淀和积累,努力做好把关人。
首先,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编校基本功之外,掌握一些信息化编辑能力,能够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去伪存真,力争给刊物读者提供真实可靠、前沿的学术动态,并且通过大数据技术,准确定位读者需求,明确杂志办刊方向和目标。这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要对媒介融合态势下的期刊发展信息进行搜集整合,从中获取真正值得出版的信息内容。
其次,学术期刊编辑可以利用媒介融合技术,从多种渠道搜集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论坛、社群、网站等多种方式,向读者积极推介期刊,为期刊的营销造势。
在媒介融合的态势下,学术期刊编辑必须熟练掌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将其主动变成自己的工作平台。例如,可以建立多个细分微信群,读者群、专家群、教研员群、作者群等,并定时向不同的群体发布相关的学术期刊最新动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论文推送,积极向专家群成员约稿。同时,不放松在读者群和作者群定期介绍期刊出版和用稿情况,提升期刊的审稿效率,同时也为期刊的发展储备优秀作者。在读者群则可以定期推送期刊的目录,重点文章的摘要等,还可以在作者群发布作者原稿和修改稿的对比图,并附上校稿清样,这无疑是最好的学习和写作素材。此外,学术期刊编辑要发挥能动性,定期在自己的朋友圈推送期刊获奖、论文转载等情况,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期刊,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最后,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转换自己的意识,树立营销意识。很多学术期刊编辑固守传统意识,只重视自身编校能力和学术洞察力的提升,而十分鄙夷“营销”和“市场”。学术出版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与时俱进,在选题策划、审稿、编辑加工、宣传推广等各个环节,要时刻考虑到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要掌握相关学科的领军人物、学术前沿动态,还要建造和动用一切学术“人脉”等市场资源,打造一条源源不断的优质产品“供货渠道”,利用学术领军人物、重点作者在圈内的影响力来赢得更多读者的青睐,进而实现产品的营销。此外,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学术会议和培训活动,提供一个相关学科专家、作者、读者相互交流和探讨的平台,从而提供更多期刊营销的途径和可能性。此外,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学术期刊编辑要深刻认识到,读者和作者、编辑的互助合作关系,尊重作者、服务作者,主动为作者提供研究选题,帮助作者认真细致修改文章。未来的学术期刊编辑一定是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且是懂技术、懂经营、懂沟通交流的多能型编辑人才。
(三)积极进行编辑团队建设
如何解决编辑部人才队伍梯队建设的问题,在于编辑团队是否能形成团队合力,互相配合,合作共赢。优秀编辑团队的出色工作业绩,有赖于有明确的编辑目标作为核心来引领。编辑个人的发展与编辑团队的发展休戚与共,每个编辑都会产生极强的归属感和责任心。而优秀期刊编辑团队的打造,会让每个编辑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彼此扬长补短,有极强的团队作战能力。
首先,编辑部要有一套完善的编辑出版制度。对投稿、审稿加工、编辑校对、宣传策划、奖惩机制等各个环节都应明文规定。这样一来,就会让每个编辑对编校各个环节流程心里有谱,提高编校技能的同时,也为期刊营销赢得充足的时间。
其次,要有科学合理的目标规划。根据刊物的办刊宗旨和服务对象,期刊编辑部可以制订短期和长期规划,并将最终目标进行任务分解,具体落实到个人。对学术期刊而言,可以在每年年末发布下一年的新栏目要求,并且在期刊和网站滚动播放下一年的选题策划以及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议、培训会议等。对于选题、组稿、三校一读、稿费发放、样刊邮寄时间等都可以制定制度,并且确定评估和考核标准。
再次,编辑分类培养。每个编辑都不是全能型人才,在编辑团队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要善于进行学科细分、读者作者细分,就每个编辑的个人特点和工作专长来对其进行分类培养。例如,在对每个编辑进行基本的素质培养、编校技能培养之后,可以针对每个编辑的特长,来决定其是否向学术型编辑、营销型编辑发展。
最后,互帮互助的学习制度建立。团队中的每个编辑可以发挥个人专长,实现编辑部内部的相互培训和学习,同时也可以积极参加编辑系统或者相关学科的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和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编校能力、营销能力、组织管理策划能力。
一份期刊办得好坏,从来不是某个编辑的个人功劳,而必须是编辑团队的协同作战,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配合,才能够打造优秀的编辑团队,提升期刊的品牌知名度。
学术期刊编辑是学术观点、动态的发现者、领跑者,也是具备工作热情、善于沟通表达的交流者,更是懂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经营者。处于改革的特殊过渡期,学术期刊编辑要调整好心态,坦然面对身份差异,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并不断“向外看”,习得更多技能,只有最终成为多能型编辑人才,这样身份焦虑才会不复存在,自身的发展也将前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