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闻出版产业
2018-03-28黄蕾宇
黄蕾宇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我们带入物物相联的“物联网”的时代,一切物体均可成为信息生产、加工和传播的主体。在物联网的协助下,新闻内容的广度得以扩展,深度得以提高,效度得以优化。不仅如此,物联网技术还影响着新闻生产和分发的方式,在此基础上,传统的新闻生产者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重构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了新闻产业的创新和变革。物联网对新闻生产的影响既是颠覆性的,又是演进式的。颠覆性表现在诸多具有独特优势且高效的多媒体信息智能采集装置,借助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帮助我们实现新闻的智能化生产。但是,物联网的应用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闻生产业态的重塑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人力、物力及各行各业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联网带来的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等问题已经对人们生活构成困扰,因此,我们需要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寻找解决和完善的方法措施。
二、物联网时代新闻出版的新改变
在万物互联的环境下,新闻出版产业可以利用无线射频设备、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器获取人物、时间、地点、环境、事件等实时状况,通过互联网对其进行交互分析和处理,得到有效且有用的信息。这种新的技术媒介不仅改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方式,更是有利于新闻出版整体环境和生态的优化升级。
(一)数据分析工具成为新闻写作的新帮手
众所周知,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存储能力、分析能力和转化能力不断增强,新闻行业从业者可利用相关数据分析工具,表现如下:①依据用户新闻消费的习惯生产满足其需求的内容。2016年3月英国《金融时报》推出的数据分析工具Lantern和《纽约时报》推出的Stela(story and events analytics)能够让记者了解到用户的新闻消费习惯和信息互动行为。借助这些信息,记者能够得知用户的偏好从而更高效地生产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新闻产品。②实现个性化定制和精准化推送。地区、性别、年龄、收入、兴趣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对内容的期待不同,今日头条重新界定“什么是头条(新闻)”,依据先进的算法技术,根据用户的浏览和阅读记录,不断地用不同的标签将用户区分,捕捉受众真正喜欢读的东西。“2015年,《纽约时报》数字版编辑机器人Blossom的职责便是通过对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情况进行监控和数据分析,进行实时文章和图片的推送。”③用户参与内容生产。例如:“今日头条新媒体实验室是一个开放的数据平台,目标是给记者和广大的自媒体创作者在报道和创作方向上提供借鉴。当前写作者最关心什么话题、用什么词汇来描述,用户反响如何、怎么回应等,《今日头条》的机器人可以测算出与每个热词相关联的词汇及其相关性,自动识别出每个话题下不同的创作方向。”
(二)数字媒体平台成为新闻来源的重要渠道
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数字平台已经成为信息的压倒性来源地。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正在成为数字产品和服务的新阵地,从而也影响了报业集团开发手机客户端的热潮。此外,为了快速适应移动设备的媒体消费需求,媒体产品的社交属性也成为界面改善提高的重要驱动力,甚至一些报业集团与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合作,从内容生产和内容呈现的角度改变了新闻事件的接收与传播。
(三)借助物联网技术支撑,新闻生产传播更具革命性意义
以无人机在新闻报道方面的应用为例,无人机作为机动性强、使用便捷的传感器,能够从空中进行拍摄,在遇到交通问题或者人员无法到达的新闻现场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此外,传感器还可以作为民众参与新闻报道和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渠道,如“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WVU)从2014~2016年间开展了‘溪流实验’(StreamLab)项目,让学生和公众自主制作水质感应器投放到河流中”,然后将数据予以公布,以促进记者、河流保护团体、公民科学家等直面水污染问题。
此外,物联网也被应用于日常监测预警和灾害预警,如地震、森林火险、山体滑坡等,“以日本基于物联网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来看,它将地震预警、物联网技术、社会危机传播管理三者结合,更好地实现了这一服务平台的价值,当监测到地震波之后,物联网系统自动反应,自动发布警报广播,安装有定制软件的公众个人终端也可以立即收到信息,具有极大的实用性。”这种服务平台的支撑,对于新闻的生产传播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四)物联网重塑新闻出版产业的生态
从内容生产方面来看,人工智能特别是智能语音技术的应用改变了“采访(录音)—手动听打—整理录音—写稿”的流程,提高了采编效率。同时,越来越多定制的专业化智能机器人被应于新闻数据的分析,读者追踪。目前,机器人稿件写作、内容分发、反馈读者的信息已广泛存在于新闻出版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内容的量产和自动化生产成为可能。从信息分发方面来看,计算机算法和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媒体的信息分发机制。以今日头条为例,其生存和运营的逻辑都是建立在以机器实现用户需求的基础之上,通过与3700多家媒体的合作,无论生产多少内容,只要有用户需求,便进行智能分发,在此前提下,内容不存在优质和过载之说,只要将合适的内容推送给需要的人,这样的内容就是优质的。
(五)数字订阅改变新闻出版业的盈利模式
随着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新闻出版的盈利途径也发生了一定转变,各大报业集团纷纷致力于提高数字版订阅量,通过增加线上服务和功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同时广告也逐渐向数字化转移,数字广告收入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自媒体的发展也影响该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变,从认知盈余的角度出发,自媒体人创作的内容越让用户喜爱,越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实现内容的商业价值。并且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背景下,内容生产者与技术公司也朝着专业分工、协同盈利的趋势发展,集中精力发挥各自所长,实现共赢或者多赢。
三、物联网技术下新闻出版面临的挑战
人们必须理性地认识到一旦物联网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漏洞或错误,它将带来无法预估的危险。目前,在新闻报道中,尽管会出现机器人校正失误,或稿件的部分用词不当等问题,但看起来尚属人们可接受的范围。不过,如果是在恐怖袭击或者灾难预警等领域,依托于物联网的新闻生产也出现错误,其造成的后果不仅是生命财产的损失,很有可能会带来新诱发的危机,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当人们过分依赖数据分析工具时,我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的锻炼就相应会减少。根据皮尔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们集中注意力。事实上,受数字化的影响,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可能下降,很多研究也都证明了数字化让人无法对信息进行深入理解。因此,在看到物联网给新闻出版带来革命性创新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任何生活生产的核心要素首先是人。只有人,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物联网时代,新闻出版业要把握好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实现新闻的智能生产。我们也要认识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正确地认知和评估风险,寻求解决方法,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