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分析
2018-03-28卢俊雅
卢俊雅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其中,媒体行业也因此受益颇多。曾经经常被提及和阅读的媒体有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这些信息或者新闻的交流形式是几十年来与受众达成一致的方式,但是现在,他们被称作传统媒体,或者旧媒体。虽然传统媒体是有效的,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新媒体来接触目标受众。那么,什么是新媒体?罗伯特在《理解新媒体》一书中给出了新媒体的定义,即“那些互动的数字媒体,包含双向沟通并涉及某种形式的计算,非常容易处理、存储、转换、检索、超链接,并且可能是最激进的,易于搜索和访问。”由此可见,每一种新媒体形式都是高度互动的。新媒体的用户是活跃的内容和信息制作者,无论是发送电子邮件还是使用互联网协作工具。新媒体理论家列维·马诺维奇将新媒体描述为“原生于计算机或依靠计算机分发,网站、人机界面、虚拟世界、虚拟现实、多媒体、电脑游戏、电脑动画、数字视频、电影特效和交互式计算机安装。”
一、新媒体的优势
在现如今的日常生活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数字技术产生了提供信息或娱乐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新媒体来接触目标受众,他们依靠新媒体来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在新媒体发展的同时,生活中的信息量正在呈指数的增长。根据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的推算,公元元年人类掌握的信息量为单位1,那么信息量的第一次倍增,花费了1500年;第二次倍增,花费了250年;第三次倍增,花费了150年;进入20世纪后的第四次信息量倍增,所需时间进一步缩短为50年。其后,倍增速度骤然加快①。根据上面的表述,当前人类仅仅需要18个月至5年即可完成人类社会信息量的倍增,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叹服。现在信息量如此快速的增长主要归功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上编辑一段信息,按一下回车,信息就被分享到世界各地,如此快速的信息传播速度,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因此如此巨大的信息量,给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优势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新媒体的传播相较于传统媒体会给信息接收者带来更大的感情影响。Gartner和Pennebaker指出,当一场悲剧事件袭击一个社区时,它会“产生一种震惊和悲伤的集体体验”,而最初的反应之一是“人们立即联合起来讨论经历”。由于新媒体的特性,使得信息本身带有偏见或者感情色彩,更容易使得信息接收者受到影响。例如在2015年的一个晚上,一场布加勒斯特俱乐部的摇滚音乐会上发生了一场火灾,当时有超过400人在俱乐部。近200人受伤,64人死亡。这场悲剧的情感影响非常之大,以至于除了引起大量的同情之外,也伴随着巨大的愤慨。成千上万的人通过Facebook快速组织起来,走上罗马尼亚主要城市的街道,以示反对这个制度腐败的政治阶级,第五天在来自街头的压力下,总理辞职。因此,当悲剧发生,或者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时,记者不会很快出现在现场。自911以来,这种趋势越加明显,而事发现场一直是非专业人士通过录制相关的第一手视频来取代主流媒体,之后再由他们在使用的各种社交网络上发布。当大新闻报道出现时,传统的新闻媒体似乎总是落后新媒体一步,最后只能用相同的报道来挤占自媒体。随着事件的展开或其后果产生另一连串事件,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将继续相互关联。
二、新媒体的弊端
虽然新媒体有种种优势,但其弊端也不可避免,新媒体的网络交流方式会影响人们的记忆和共享现实。虽然现如今已有快速的进步和更多地使用实时、多模态的网络通信,但网络通信仍然不能提供像面对面交流的相同的感觉方式和丰富的感知。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人们依靠各种语言,包括非语言的和肢体行为来推断另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态度、感觉)以及交流行为的参照和意义。交流对象的肢体语言,如动作、姿势、眼睛注视,可以在对话中有助于相互理解,因此,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可能会妨碍另一方内部状态的推论,这将排除共同的内部状态的体验,以及对某个人内在状态的精确目标或参照的推论,阻止达成共同点。简而言之,网络交际并没有给对方的思想和感情提供相同的数量和质量的线索,也没有通过面对面的对话提供这些思想和情感的对象。电子邮件或类似形式的基于因特网的通信也会减少人际连接的体验。另一方面,推断另一个人的内在状态有多种来源,除了他人的非言语行为、心理模拟、心理理论、或者仅仅投射自己的内在状态,还有一个相当直接和高度熟悉的来源:他人对内在状态的明确描述,即自我揭露②。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告诉别人他们内心深处的状态,比如私人的想法和兴趣。披露有关自己的信息引起接收者的信任、同情、和人际温暖。因此,自我表露是一种有效的和经常使用的来与他人建立个人联系的手段。关于互联网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人们不太愿意在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中进行自我表露。自我表露的增强倾向可能会促进或传播他人在互联网传播中的内在状态的意识。
三、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
以上可知,新媒体的发展有利有弊,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媒体的传播方式遇到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已经是不可回避的潮流,如何使得两者发挥最大的协同效用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媒体融合呢?追溯源头,“媒体融合”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是普尔·伊契尔·索勒于1983年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的,他认为“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③。在研究层面媒体融合的维度可以归纳为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分别是媒体形态融合和媒体机制融合;而在媒体运作方面,“许多媒体通过建立合作与伙伴关系从而进行新闻内容分享和交叉促销的实践”④。一般探讨的几种媒体融合方式:“一是交互推广,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体相互利用对方推广自己的内容,如电视介绍报纸的内容。二是克隆,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体不加改动地刊播对方的内容。三是合竞,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体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四是内容分享,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体定期相互交换线索和新闻信息,并在一些报道领域中进行合作。五是融合,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体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利用不同媒体的优势做最有效的报道新闻。”⑤
关于媒体融合如何更好地发展和演变,笔者也有一些粗浅的观点和想法,媒体融合道阻且长,首先要优化传统媒体,夯实基础,发挥传统媒体优势,形成品牌强动力,从而带动新媒体不断向前发展。传媒大亨默多克曾在他的一篇关于传统报业的演讲中指出,他认为预测报纸衰亡的记者“忙着为自己写讣闻,却忽略这个令人振奋的机会”。“虽然‘物理’发行量减少,但报纸将以一种品牌力量在网络时代生存下来,报纸读者还会扩大好几倍。”有些报纸会放弃印刷版发行,通过网络获得“重生”。如果报纸能够给广大受众提供可以信赖的信息和资讯,那么其发行量会上升,这个“发行量”包括网页流量、RSS订阅人数、电子邮件列表订户、手机报纸等,而这些同样将惠及广告。⑥所以正如默多克所言,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即使机遇也是挑战。两者不是水火不容,如果相互依存一定会带给时代惊喜,因此新媒体也要加强技术研发,把握时代潮流,不断推陈出新,顺应互联网传播多样化、个性化和即时性趋势,努力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最佳效果。
另外,传播形式虽然创新,但依然要坚持内容为王,做优质的新闻内容依然是职责所在,即使样式新颖,传播渠道丰富,但内容乏力也是万万不可取的。并且,新旧媒体渠道整合也有利于传媒产品的利用率,新闻、评论等大部分传媒产品都讲求时效性,昨天的新闻在今天看来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在时效性这一方面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遵循。但如果仅仅是用新媒体或者传统媒体中的一种渠道进行单一传播,则显得过于浪费资源,所以传媒行业应学会渠道融合,多种渠道并行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以此来避免重复性劳动,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拓宽传播渠道,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应。
除此之外,在新旧媒体的融合方面,党中央也高度重视,因此我们也要响应组织号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另外当代社会,以人为本,寻找优质的复合型人才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课题,打造媒体融合时代高端人才团队,更有效地投入到新旧媒体融合的浪潮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新媒体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虽然新媒体在与公众互动、实时报道、自由言论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专业记者而言,资料来源的文件记录和验证往往是阻碍和延迟信息传播到公众的阶段,而现在许多普通用户不受这样的阻碍,他们依靠新媒体信息技术,有着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广的传播范围,可以即时发布和分发最多样化的内容。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媒体的观察者,而现在,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人都可以从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因此网络舆情监管难度不断升高,各种虚假信息扑面而来,并且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大众也往往在表达自己见解时缺乏深思熟虑的思考,由此可见,加强新媒体监管,做好舆情防控,规范各大媒体传播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体氛围成了重中之重。总之,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过程仍需磨合和探索,需要各部门的配合以及所有媒体从业者的共同努力,推动新旧媒体融合不断向前发展。
注释:
①张梦晗.新媒体的速度文化与过度传播[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②Higgins, E. T., & Pittman, T. S. (2008). Motives of the human animal: Comprehending, managing, and sharing inner state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③Pool. Ithieled Sola. Teachnologies of Freedom.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24.
④Missouri Group.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America: Bedford/S Martin’s,2010: 15.
⑤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J].中国记者,2007年第1期.
⑥广州日报.默多克:网络将使传统报业“涅槃重生.广州日报,2008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