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加强基层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思考
2018-03-28桑华
桑 华
(营山县广播电视台,四川 南充 637700)
随着传播环境的网络化变迁和传媒市场竞争的空前激烈,电视与网络媒体激烈竞争将节目的创新推到了电视发展的首要位置。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新闻节目要保持惯有的收视主导地位,保持强大的传播功能,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突破思维定式,才能推陈出新,获得改变,才能在激烈的收视大战中博得一席之地,获得健康的良性发展。
一、提升基层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
(一)基层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的现状
1.虚假新闻制造及新闻有偿
2001年,某杂志社就假新闻制作了“十大假新闻”栏目,原计划为一次性专题,但栏目迅速成为投诉假新闻的地方,投诉资料不断,而编辑部只能每年整理一次,大有不可控制的趋势。虚假新闻与真实事实不符,会误导大众的情绪,严重起来可能危害社会。2006年某杂志记者由于买的西瓜不太好,未经调查便写假新闻来哗众取宠,导致包括广东、河南在内的地区西瓜很难卖出去。最后,国家质检总局进行辟谣,在此之后才帮助瓜农挽回一些损失。
新闻有偿作为不正常形态也已经被记者们视为常态,甚至行业的领导同样也不认为新闻有偿与职业规范相悖。这种通过直接的方式收取个人好处的后果是,记者很难热衷于讲求新闻本身的真实性。
2.“走穴”现象及其普遍
当下,新闻媒介如同许多演员一样也存在一些相近的“走穴”行为。作为基层新闻记者,他们责任感缺失,并没有在真正需要报道与关注的国计民生、社会难点、事实真相等方面出现和做出回应,相反的,他们更喜欢去那些不费力气又可以拿很多好处的场合。譬如,他们参加各种新闻发布可以很方便地获取个人利益和好处。一般情况往往是被采访单位提前做好准备,约相关的记者去饭店进行宴请,在此过程中给其一些“辛苦费”。那么,记者往往不仔细进行报道,对于发现的问题更不会进行报道,纯粹依赖于被采访单位提前准备到位的汇报资料,写被报道者需要的新闻,这样便可以坦然接受“红包”。
3.一些基层编外记者存在行为失范现象
现阶段中,新闻机构在性质上还是属于事业单位,在以广播电视台形式和方式进行运转的过程中,一些非纳入正式编制的编外记者便出现了。实际上,在进入21世纪后,多数电视台便极其少量地增加正式编制记者,而非编制内的记者数量却远远超过了正式编制人员。
基层编外记者一方面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在另一方面也给其带来一系列问题。媒体出于单位经济利益考虑以及弥补自身队伍建设的不足,聘用大量的编外记者。编外记者作为没有编制的一方,其个人流动性非常大。编外记者需要一直冲在前线,与此同时其个人福利待遇又落后于编制内记者,心理出现不平衡,他们常常寻找机会获得其他利益,作为个人补偿。他们常常会以采访的名义,借助于职务之便,拉关系,做生意,从中获得个人私利。
(二)提升基层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
1.增强基层新闻记者个人的责任感,加强个人行业自律
新闻传播究其本质为传受互动,没有受众便无所谓传播。出于传受渠道的构建和完善考虑,传媒人接受法规约束及纪律约束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我们传媒工作者要自觉形成和接受行业必要自律意识。自律的增加便意味着他律的减少,相反依旧成立。通过行业自律获得行业自由,在此基础上传媒可以获得更多弹性和活动空间。记者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构建和提升,一方面要对其进行相关的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帮助其树立法律限制和规范的约束的意识,不可随意践踏。
2.针对基层新闻记者不规范行为,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
原本上,行业自律是基层新闻记者提升职业道德、防范道德滑坡一种不错的途径。但是,我国传媒行业在其组织方面天生存在不足,这便要求该行业除去自律外,也很需要他律。现在来说,真正对传媒职业道德行为产生约束的东西很难得到执行,行政规章以及政策规定等等作为他律的一种方式依旧存在不足,非常急切地需要完善。举例来说,《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以下要求:报道以事实为基础,不得随意编造,不夸大、不歪曲事实。
3.加强专业教育,提升基层新闻记者队伍素质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世纪,新闻传播也成为第四大产业,在各领域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会持续放大。经济一体化深入要求新闻传播必须具有更加广阔的全球化视野,基层新闻记者也必须具备更高素质。现在来说,我们基层新闻记者队伍尽管向高学历与低龄化发展,但还是很难契合时代特征与要求,新闻教育非常有必要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甚至是广义上来说的社会新闻教育。我们一方面必须注重专业新闻人才自身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必须提升社会受众现有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在基层新闻记者队伍培育的同时,进一步对社会新闻传播环境进行优化。
二、基层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强化社会导向和社会价值
新闻采编是传播活动整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新闻采编人绝不单单作为节目内容表达的载体,与此同时,他们也是节目具体内容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产品生产视角去看待问题,经过相互的构思以及创意,最终成为一个立体、完整的产品。在这之中,新闻采编人个人重要性的一面在于,作为个体的人具有灵活的思维能力以及智力开拓能力,可以和新闻受众进行一些相关的情感沟通、感情交流。新闻采编人普遍存在社会责任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他们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一味地把收视率作为个人努力的目标和对象,为吸引大众的关注和眼球不顾形象,使用非正常风格以及雷人、刻薄的言语,完全将传播工作改编为其个人的一个秀,完全不顾自己所背负的媒体责任、社会责任,格调整体不高。获得了一点个人名气和知名度便骄傲、自喜,从而思想更加懈怠,放弃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素养积累。进一步还可能出现对社会冷暖漠视的情况,对民生现状和人民关切的社会问题麻木不仁,对于社会问题,他们往往愿意做一个哑巴。我们的基层广播电视新闻采编需要强化社会导向和社会价值,真正地了解社会现实和社会现实需求导向,面向社会急迫的社会民生问题进行收集和报道,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作为媒体人的责任感和压力。
三、强化基层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预算管理
基层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往往富有自主性,存在不少新闻采编从业者假公济私,将新闻采编工作变成个人享乐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基层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预算管理。广播电视台在编制新闻采编财务预算前,应认真分析广播电视台资源,明确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科学地编制预算,增强财务预算的可行性。有些主管人员关注于如何使自己的费用不超过预算,但忘记了自己首要的职责是实现广播电视台目标,必须将预算目标与广播电视台目标融为一体。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要进行一次广泛的动员,让大家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目标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还应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使广播电视台编制的财务预算具有客观公正性和实效性。另外在制定预算指标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弹性,以减少过大的刚性给预算管理工作带来的风险,使广播电视台的预算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应成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考核组,研究并建立一组适于本广播电视台实际的、易操作的考核指标,并制定一个可操作的考核奖惩办法。考核奖惩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鼓励各部门在积极、主动、优质完成所承担任务的过程中精打细算、增收节支,防止弄虚作假、浪费资源。考核的原则是:以预算为基础,从严从细、量化到人。
四、结语
本文基于基层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现状,力求发现提升基层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水平途径和方法。我们认为基层广播电视需要提升基层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强化社会导向和社会价值,强化基层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