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真人秀节目中人物的故事研究
——以《中国梦想秀》为例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真人秀梦想受众

徐 畅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中国梦想秀》关注的是人和人的生活,它通过讲述人的故事展现当代社会大众的生存现状。本文将通过内容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剖析《中国梦想秀》中追梦人讲述的故事,分析该节目主要讲了什么类型的故事,研究什么样的故事能够打动受众,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为以后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提供借鉴。

一、节目概述

《中国梦想秀》是由浙江卫视引进的一档公益性真人秀节目,是中国电视引进模式节目本土化成功范例之一。节目第三季开始,放弃版权,由浙江卫视金牌团队重新设计。相比其他各类达人秀等选秀节目,《中国梦想秀》全面采用平民化视角,将舞台完全交给普通民众。由于现在的受众一般都不喜欢那些被神话化、被拔高的人物,他们更欣赏真正的普通人。往常的选秀节目虽然主角也有“草根”,但都是将这些“草根”选手视为“未来的明星”,以草根向明星的转变为卖点,以成为明星作为选秀成功的标准,因此没有脱离传统的以明星为中心的模式。而《中国梦想秀》则完全不同,它将着重叙述普通民众的故事和梦想,让追梦人的故事吸引受众,并与其产生共鸣。

二、节目中的主要故事类型

《中国梦想秀》所涉及的故事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体现不屈意志

这一类型的故事主人公既包括为了实现自身梦想而坚持奋斗的普通人群,也包括同命运做斗争的特殊群体,而其中后者更引人注意。参加《中国梦想秀》的追梦人有许多诸如残疾人和罕见病患者等特殊群体,他们有的要经受病痛的折磨,有的会遭受别人异样的眼光。受众能在故事中看到追梦人身上质朴的性格、坚韧的精神以及豁达的态度,这些品质往往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具有一定情感力度及共性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二)展现人性情感

情感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产生心灵共鸣的最好方式。传达人性情感的故事侧重于传递人类普遍意义的情感,如缠绵悱恻的爱情、血浓于水的亲情、情同手足的友情等,通常讲述了叙述者的特殊情感经历,参与者在讲述中情感得以宣泄,而受众则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找到了情感寄托。节目中情感故事的表达,会让受众感受到当事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对当事人的经历产生认同。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时候是关于自己的,有的时候是关于自己的亲人或朋友的。舞台上的当事人代表了与其类似的某个群体,当该群体观看节目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代入感,然后在当事人获得成功的时候得到假想性的安慰和希望。

(三)传达人文关怀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因环境污染、物价过高和社会不公等现象而处于普遍焦虑状态,人们迫切地希望这些现实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哪怕只是想象式的解决。追梦者来自五湖四海,带有不同的身份背景和个性特点,他们的梦想代表了当下中国人普遍的梦想,有的与物质利益相关,有的只是精神上的感召。《中国梦想秀》跳出了“公益就一定要捐款”的怪圈,它扮演了“乌托邦”的角色,其遵循的逻辑是:个体在社会分层中由下而上的流动是可以实现的(通过才艺表演实现梦想),不同身份之间的交流是可以实现的(追梦人与明星),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品质会帮助个体实现梦想(追梦人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打动受众、获得帮助)。当一个追梦人的梦想得以实现,其实就是给了所有受众以希望。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想秀》缓解了中国人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焦虑症状,正如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尚默玲的评价:“《中国梦想秀》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努力实现主流价值和传播效果完美结合,是对全国省级卫视综艺节目创新品质的提升,具有较好的典型意义和示范价值。”

三、真人秀节目讲故事的技巧

虽然讲故事是真人秀节目的必要手段,但通过将故事来打动受众其实并不容易,电视真人秀节目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重技巧的运用。

(一)追求故事的真实性

故事本身可以是虚构的,然而真实是真人秀的生命。真人秀节目的核心是真实,只有真实反映大众的生存状态,才能保持节目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作为一档公益性的真人秀节目,《中国梦想秀》会为追梦成功的追梦人提供物质帮助,这可能使得追梦人编造或夸大自身经历来获得帮助。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受众有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尝试判断讲述者的故事细节是否属实。《中国梦想秀》中,如果受众认为追梦人讲述的故事是不真实的,那么追梦人便很难成功获得帮助。

(二)强调故事中的个人魅力

追梦人是故事的主要叙述者,他们在会在适当时机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追梦人的讲述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其口语化的叙述方式、表情形体的自然流露,不仅能够营造更为真切的场景,并且能够塑造出立体的个体形象。不同的个体形象会对受众产生不同的影响。电视能够全方位、无死角地将一个人展示在观众面前,其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恰到好处地讲述故事,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受众塑造一个立体的、鲜明的、生活化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中国梦想秀》中的案例表明,如果追梦人表现出了受众不愿意看到的性格弱点,那么不管他才艺表演多么突出、故事多么动听,也不可能得到受众的认可。

(三)用故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

受众喜欢听故事不仅出于娱乐消遣的需要,更是因为能够通过听故事这种轻松的方式获得蕴含在其中的道理和价值,包含寓意和哲理的故事往往能够指导人们的言行。《中国梦想秀》中的故事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有的体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有的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突出问题,但无论是哪种故事,都能让受众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获取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并且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与人们社会生活不相符的信息,是进入不了人们的视野的。一个节目要生存,也要根据受众信息需求的变化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节目价值,坚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电视编导们应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传播者的责任,把握时代主旋律,选择能够提高节目正向传播效果的故事,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节目的指导价值。

(四)渲染故事的互动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受众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他们迫切希望在大众媒体中拥有一定话语权,《中国梦想秀》节中追梦人的成功已经超出了本身实现梦想的意义,而是上升为一种受众表达个体意识的重要手段。现场受众在《中国梦想秀》节目叙事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充当着叙事接收者的角色。但有时候受众也会由接收者的角色转换为叙述者的角色,受众的反馈也会推进叙述过程。这样的过程中,观众彻底摆脱了叙事接收者的身份,而是变成叙事过程中的绝对作者,叙事过程由他们发起,也由他们决定。强调受众的主体地位,能够使受众投入到故事当中,将自己作为故事中的某个化身,投入更多的期待和情感。

(五)巧妙利用叙事技巧

柏拉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控制世界,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电视声画结合的特性决定了其擅长讲故事的能力。传统上的讲故事是听众通过声音的传播,自己在脑海中还原故事场景,但是这个场景与原本的故事场景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而电视通过画面和声音的配合达成一种信息真实,通过“眼见为实、如临现场”的手段来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真人秀节目讲述故事应尽量避免把故事读给受众“听”,而是要充分运用电视元素。

四、结语

电视镜头语言的运用充分反映了其把握细节方面的优越性。在表现细节时,节目制作者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观察力,能够快速发现、选择、处理信息,还要具备良好的镜头运用意识,一方面有预见性地等待最佳拍摄时刻,另一方面要适当运用推拉摇移等镜头,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事件发展的过程。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制作者要妥善借助字幕、画外音、背景音乐等手段,将采集信息进一步进行凸显化处理,将故事讲述进行细节化呈现,给受众以最美的视听感受。

猜你喜欢

真人秀梦想受众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我的梦想
梦想
梦想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