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法治新闻报道时度效的“三个原则”
2018-03-28张剑强
张剑强
(甘肃法制报社,甘肃 兰州 730030)
时、度、效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核心和精髓,要求新闻工作者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这在法治新闻报道中显得尤为重要,时度效把握得当,就能很好地引导舆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给受众以强烈的公平正义感。如果时度效把握不当,很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和严重后果,影响执法司法的公信力。笔者认为,坚持以下“三个原则”,就能更好地体现法治新闻报道的时度效要求。
一、坚持合法守序原则,把握好法治新闻报道的“时”
现代法治精神的核心是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秩序、人权以及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法治新闻则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有关立法、司法、执法、普法、守法和各行各业、社会生活各方面与“法”有关的新闻报道。由此可见,以传播法治精神为己任的法治新闻,有其特殊的法律严肃性、规范性和逻辑性,同时由于法律本身具有的时效性和程序性也对法治新闻报道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时效要求。
把握好法治新闻报道“时”,要坚持合法守序原则,在执法司法活动的时效和程序限度内,抓住时机,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准确、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对重大事件迅速发声、对突发事件及时反应,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
(一)严防“失时”
不少法治新闻受事实所涉及的法律时效所限,它比一般新闻报道更加“易碎”。譬如,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强制性措施都有严格的法律期限,若期限已过,再去报道,极易造成新闻侵权。所以,法治新闻报道尤其要搞清新闻发生的具体时间,抓住报道的最佳时机,先人一步、先声夺人,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严防随意用“近期”等模糊性时间概念的报道带来不利后果。
(二)严防“越时”
法治新闻最能吸引人们眼球的就是对重大案件的报道,但这类报道也有严格的时效要求,在侦查、起诉、审理、判决各阶段,必须严格按程序进行适度报道,决不可超越司法程序抢先报道,更不能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评论,以防止为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而充当“道德法官”,形成所谓的“新闻审判”,不仅损害法律权威、干预司法公正,而且让受众产生对司法的不信任,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二、坚持依法审查原则,把握好法治新闻报道的“度”
凡是法治新闻报道,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法治的轨道。法律为人们提供了是与非、合法与非法的辨别标准,提供了对违法性质、程度的评判方法,提供了惩戒、处置的程序和标准。因此,法治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多从法律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确保舆论引导适度而不过度。
把好法治新闻报道的“度”,要坚持依法审查原则,以法律的辨别标准审视报道内容的尺度,减少报道的随意性、片面性,做到报道内容的合法公正。同时,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到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中,帮助人们解疑释惑,明辨是非,澄清错误认识,疏导公众情绪,营造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和法治建设的良好环境。
(一)要把握好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全国法治建设正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新闻媒体必须尊重这一事实,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量宣传报道法治建设的经验成效,绝不能热衷于负面新闻的轰动效应,不假思索地集中进行不具建设性意见的负面法治新闻的曝光,造成与现实中法治建设现状相违背的不良影响。
(二)要把握好教育与教唆的度
法治新闻报道大量地通过对违法犯罪典型案例的剖析,对受众进行警示性法治宣传教育,这是法治新闻的价值之所在。但是,有些法治新闻报道却走向了反面,有的片面地展示血腥、暴力等犯罪细节,刻意描写作案过程,客观上起到了传播犯罪手段和教唆犯罪、诱导犯罪的作用。这些问题尤其对青少年危害极大,容易造成青少年模仿犯罪,一定要严防发生。
(三)要把握好公开与回避的度
法治新闻报道不同于一般报道,特别是案件涉及的部门和内容,有不宜公开的一面,具有内向性,必须禁止对办案机关工作的过度曝光。对此,要严格遵守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不得过细披露办案细节、侦查手段;不得渲染凶杀、暴力、色情、恐怖等情节和场景;不得涉及不宜公开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涉密内容。要区别案件性质、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把握案件报道的规模、力度、节奏,有序开展案件报道。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握好法治新闻报道的“效”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下,法治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在于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精神,维护法律权威,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实现这一价值,提升法治新闻报道的独特品位和实际效果是关键。
把握好法治新闻报道的“效”,要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到火热的法治建设和法律生活现场,发现更多有价值的法治新闻线索,挖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鲜活素材,讲好生动活泼的法治故事,以身边的事感染和教育身边的人,从而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效果。
一是抓住执法司法一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生动讲述他们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和经受情与法、义与利、血与火、生与死考验的感人故事,彰显法治新闻报道的人性化美感,努力做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质感的法治新闻。同时,大力宣传广大群众中涌现出的学法用法典型和同各种违法犯罪现象做斗争的见义勇为事迹,传递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正能量。
二是抓住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切的焦点问题,众说风云、莫衷一是的热点问题,读者应知而未知的盲点问题,设置话题,优化内容,选取执法司法机关以坚定决心、有力举措切实解决群众最恨、最怨、最烦之事的典型事迹,开展有针对性的解疑释惑工作,以法治理念积极回应社会舆论,增强群众法治观念,培育群众法治信仰,为广大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提供现实指引。
三是抓住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普法服务性宣传报道力度。紧密结合各行各业法治建设实际和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实际,围绕法治热点,紧贴群众生活,选取典型事例,开展以案释法。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注重加强对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生态环保、食品药品安全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与民生幸福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阐释性宣传,提高广大群众运用法律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和公平正义感,推动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展开,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法治新闻报道有其专业性特点和特殊性作用,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是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担负着法治新闻宣传报道重任的法治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在把握时度效的前提下正确引导舆论,而且要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提高法治新闻报道水平,尤其要在法治新闻的采访、写作和传播过程中,坚持遵纪守法、客观公正地正确引导舆论、合法守序报道,讲好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声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