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药学类专业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2018-03-28马洪娜檀龙颜

山东化工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生师导师制本科生

马洪娜,檀龙颜

(贵阳中医学院 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本科生导师制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从本世纪初,北京大学率先试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其他高校陆续开始探索[1]。随着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呈现出不少问题,如类型混乱、形式主义等[1]。因此,有必要从文化角度健全本科生导师制,同时结合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实施的机制。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药学类专业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方法。

1 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1 导师职责定位不清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和方式,以及各高校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直接采用国外高校的做法并不合适[2]。当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中普遍存在导师职责定位不清的问题,要求单一类型导师负责学生各个方面的指导,而导师并不是全方面专家,所以指导效果较差[3]。

1.2 生师比例大

国外本科生导师制实践表明,保持较低的生师比学生方能得到较多的面对面指导,而我国本科生导师制中导师指导学生过多[2]。我国高校招生扩招以来,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但高校教师的数量并没有跟上学生数量增加的势头,因而导致高校生师比较大[4]。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本科生进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4]。

1.3 经费与配套设施投入不足

地方本科院校建设经费十分有限,加之各地方院校的实际发展和自身条件不同,往往存在经费与配套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2]。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中,大多数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连公共研究室的配备都欠缺,所以严重制约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此外,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经费投入较少,极大地降低了师生的意愿和积极性。

1.4 选拔培训和互选机制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缺乏合理的导师选拔及培训制度,主要通过学生对导师选择、或导师对学生单一的认领、或学校直接对学生的分配等方式确定导师[5]。部分地方院校选拔导师时,仅考核导师是否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对导师的“学历”、“职称”、“年龄”、“工作经历”等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对导师的"德"和"才"也没有相应的选拔标准。在实施导师制方面,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也没有合理的培训机制,仅指出应该从多角度培养学生,但导师并不清楚如何开展导师制,最终演变为单纯的科研指导。此外,学生和导师之间互相不了解,学生不能选择到心仪的导师,导师也招不到理想的学生。因此,没有完善的选拔培训和互选机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难免流于形式。

1.5 学生主动性不强,个体差异性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了被动式教学,导师的主动并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4]。此外,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且由于志向的不同也导致需求与行为的不同[4],进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指导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对待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教师的要求也仅仅是应付;同时,学生对专业发展、职业发展、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因此,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1.6 评价与奖励机制不完善

已有的考评机制过于强调指标数据,如师生见面次数、指导记录情况等,而忽视了评价的真正目的[6]。同时,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部分地方院校忽视了对导师的奖励机制,造成导师消极应对,进而影响指导效果。因此,在评价与奖励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很难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

2 地方本科院校药学类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2.1 明确导师制类型,有效降低生师比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导师职责定位不清及生师比例大等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药学类专业应实行多种类型导师形式,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发展,同时可有效降低生师比。①人文导师:人文素养是大学生对人类卓越的文化成果和知识内化为行为和做人基本态度的内在品格,是大学生人格、气质与修养的综合体现[7]。人文素养可以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7]。长期以来,药学类专业学生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未受到重视,而开展人文素养的教育有助于提升药学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是传统药学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能够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需要。导师配备从大一至大四结束。②思维与方法论导师:学科发展离不开理论思维,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8]。作为药学类专业学生要继承和发扬药学,必需弄清药学与哲学的关系。只有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振兴药学事业,所以思维与方法论导师的配备至关重要。导师配备也是从大一至大四结束。③专业及职业发展导师:专业和职业发展导师主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对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进一步明确学生选课及学习方法。导师配备主要从大一至大二结束。④科研导师:部分适合科学研究的学生配备科研导师,从大三开始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和技术的训练,直至大四毕业论文完成为止。⑤创业导师:部分喜欢挑战性工作的学生配备创业导师,导师主要从校外聘请,从大三开始进行指导,直至大四毕业。⑥心理医生及辅导员的辅助: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环节,在此期间难免遇到心理、情感等问题,因此为学生配备心理医生十分必要;此外,辅导员在德育和学校生活秩序维持方面起主要作用,所以应配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辅导员工作。通过多种类型导师的配备,不仅能够降低导师的工作量,同时也有助于降低生师比,进而达到较好的指导效果。

2.2 加强资源保障和优化配置

针对经费与配套设施投入不足问题,学校应积极争取相关经费,满足开展相关工作的需要。对于科研导师不仅要为导师配备研究室,更要配备相关的科研仪器,而其他类型的导师则需配备相应的场地。

2.3 健全导师的选拔培训和师生互选机制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在于具有合适的导师,但并不是每位教师都可以作为导师。要选择具有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工作投入等基本素质的教师担任导师,同时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培训和交流,以不断改进指导效果[4]。此外,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来配备导师[5]。

2.4 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因此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是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首先,做好宣传让学生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明确学生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要工作;最后,树立学生通过本科生导师制成才的榜样[4]。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因材施教需专业及职业发展导师、心理医生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科研导师和创业导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评估资料,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指导计划方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2.5 创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为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同时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质量,学校应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对导师和学生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同时给予导师丰富的物质奖励。

3 结语

目前,学者们认为本科生导师制源自于牛津大学,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开展本科生导师制,但多流于形式,效果不佳[6]。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首先应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其次要根据国内高校自身的不同条件及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这样才能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生师导师制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生师互动对本科数学教学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有效参与,构建“生师”角色转变的翻转教学高效课堂
乡村学校生师比下降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仍有待提升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