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受众需求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研究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受众

丁 雷

(吉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吉林 长春 130118)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介形式的出现,传统媒体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围绕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展开了各种探索与尝试。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的传授方式、传播形式、生产和分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而导致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消失,受众地位提升。受众的需求成为衡量新闻产品优劣的关键因素。因此,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要以受众为根本,从受众需求出发,进行新闻生产。

一、从受众到用户

“受众”是传播学概念,是对报纸和杂志的读者、广播电视的听众、观众的统称,他们是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收者。字面上看,“受”是接受的意思,含有被动意味,受众即受传者,也称为信宿。大众传播时代,受众与媒体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媒体是信息的发布者,发布什么、怎样发布,由媒体决定。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播格局的改变,受众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而且,新媒体时代,媒体的注意力不再局限于内容的生产,还包括服务的提供和渠道的建设等,“受众”就在当下变成了“用户”。

“用户”不再是被动接收,他们不仅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新闻内容,而且可以选择何时何地去消费这些新闻内容,还可以选择是否参与内容生产和传播。可以说,技术把受众变成了用户,用户是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新型受众。

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需求的新特点

(一)把握话语权

大众传播时代,媒体牢牢掌握话语权,但是受众不满足于被动接收新闻,他们具有强烈的参与需求,希望通过各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新媒体的勃兴为受众提供了现实的平台,受众一跃而起成为主导者,每个人都拥有了话语权,只要动动手指滑动手机屏幕就能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发布出去,人人都是记者,个个拥有“麦克风”,受众具有了更强烈的主导话语权和参与新闻生产的需求。

(二)交往互动需求

社交需求是受众倾向利用新媒体的目的之一,通过信息的传递,个人实现了社会化,实现了社会地位的获取或更新。这种交往需求,也就是互动需求符合了新媒体的特征,也是传统媒体日渐衰落的重要原因。新媒体具有实时性、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等特点,在新媒体平台上,受众可以进行信息的发布、分享、评论,参与新闻事件,获得较高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三)娱乐猎奇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受众所承受的工作、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每个人都有消除烦恼、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需求,也有渴望发现秘密的好奇心理。因此,受众希望能够通过信息海量的新媒体平台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四)个性化需求

大众传播时代,之所以称用户为受众,就是因为传统的传播理论认为读者、听众、观众是同质的,对同一信息不会产生不同反应,加之传统媒体的直线单向传播方式,其无法满足受众对于新闻的个性化需求。但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播方式,个性化新闻定制成为可能。新的传媒生态下,新闻的生产者不仅要考虑到新闻内容的生产和分发,而且要考虑受众的习惯和偏好,通过发现个体的需求,来进行新闻产品的设计。

三、基于受众需求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策略

传统媒体掌控传媒格局的时代,新闻属于稀缺资源,传统媒体将主要精力放在内容生产上。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阅读习惯和信息储备使得新闻不再稀缺,传统媒体就要改变守旧观念,既要重视内容的创新,也要重视对受众需求的考量,重视对受众的服务。

(一)创新思维方式

传统广播电视编辑“我播你看”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融媒体的发展形势,不愿意改变现状就只能为媒介所抛弃。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必须摒弃旧有的传播理念和思维方式,首先要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媒体融合传播的核心是受众,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从受众实际需求出发,将受众需求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受众的兴趣爱好和收视习惯,以平等的心态和专业的水准来生产新闻节目。

(二)创新工作模式

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不仅仅是对文字的处理、加工,而是处于整个广播电视流程的中心地位。编辑要分析新闻线索,与记者一起策划新闻报道方案;要根据各传播终端的特点,生产适合不同终端传播的产品;要对节目的定位和风格进行统筹;要根据受众反馈意见,对下次新闻报道进行调整。

(三)创新内容形式

(1)内容创新。新闻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受众对于媒体的评价,因此新闻编辑要探索多样化的新闻内容编辑。一要符合不同新闻类型的风格特点。比如时政新闻短小精悍、主题报道力求深度,新闻评论言简意赅,民生新闻鲜活通俗等等,只有各具特色,才能使新闻节目具有活力。二要创新编排方式。新闻编辑要适当创新思路,采用新的编辑技巧,比如正反对比等方式,提升节目效果。三要根据各终端的不同属性,进行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层次生产、多媒体传播,对同一新闻事实进行多平台、多维度、多层次的展示,形成数倍于单次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2)形式创新。新媒体新闻灵活、新颖的形式给受众带来了视听感官上的冲击,与之相比,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形式就显得枯燥呆板。如果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编辑形式不加以改进,必然造成受众流失。新闻编辑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如图片、短视频等为电视新闻报道注入新鲜血液;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H5、图解、漫画、动画等形式对新闻进行多元化报道。

(四)增加与受众的互动

互动性是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显著特点,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吸引受众参与,从而提高新闻传播力。一要加强建设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使受众有途径参与互动,分享信息和感受。二要对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各种意见、建议及时进行解答和反馈,并且聘请各方面专家学者答疑解惑,吸引受众实时参与,增强互动。三要收集受众收视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根据受众的偏爱推送相应新闻,并在新闻中开通评论功能鼓励用户留言评论。四要开办公共论坛,引导受众围绕关心的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给受众表达看法的空间,也可以获得新闻线索,提高受众忠诚度。

(五)提升综合素养

融媒体时代,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做新闻,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有传统媒体编辑应具备的节目编排、文字处理、视频剪辑等基础能力,还要具备全媒体传播的能力,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加强创新,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一要提升政治素养。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眼界更加开阔,对社会事件也更加敏感,新闻编辑要及时学习各种法规、规章制度,增加自己的政治修养和政治敏感性,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二要提升文化素养。新闻编辑多是本领域的专家,但更要使自己成为“杂家”才能适应新时代对编辑能力的要求。不仅要学好自己擅长的专业知识,还要涉猎文学、语言学、法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增加知识储备,更好地服务受众。三要提升职业素养。新的传媒业态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具备策划能力、协调能力、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熟知各种媒介特点,具有把握全局、统筹服务的相关背景知识,“一专多能”,唯有如此,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四、结语

总之,融媒体时代,编辑在新闻的生产流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职能越来越前置化。新闻编辑要时刻以受众为中心,不断开拓创新,从受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新闻生产,成为受众的“产品经理”,为受众带来高质量的体验感受,推动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