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级培训在老年科护士在职培训中的运用

2018-03-28朱跃平钟静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重庆400050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6期
关键词:层级专科分层

冯 艳,朱跃平,杨 君,钟静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重庆400050)

护士在职培训是临床护理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护士核心能力的建设。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的《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要求建立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明确护士职业发展路径,建立符合护理工作特点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以护士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为主要指标,结合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等,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层。将护士分层管理与护士的薪酬分配、晋升晋级等有机结合,明确护士职业发展路径,拓宽护士职业的发展空间[1]。因此,本科自2016年1月以来改变传统每月1次业务学习的传统培训模式,实行分层级在职护士培训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科是全国重点临床专科、重庆市老年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现有编制床位160张,在职护理人员63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占1.5%;主管护师11人,占17.4%;护师35人,占55.5%;护士16人,占25.4%。学历:硕士研究生1名,在读硕士研究生3名,本科39名,大专20名。护士层级:N0级5名,N1级22名,N2级24名,N3级11名,N4级1名。其中管理岗位护理人员3名,老年专科护士12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静脉治疗5名,造口师1名。

1.2 方法

1.2.1 成立老年科分层护士在职培训质控组 专门成立老年科分层护士在职培训质控组,组长由N3级护士担任,具有较强责任心和沟通协调能力,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小组成员均由N3级护士通过医院教务处带教教师准入资格考核的临床带教师资或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在校教学师资组成。

1.2.2 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目标的设置要与各层级护士的成长目标相符合,一方面可以提高护士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使其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其临床胜任能力;另一方面制订符合岗位需求的培训目标,可以让护士清晰地看到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增强护士工作的主动性[2]。采用N0/N1级护理人员以护理核心制度落实和专业基础培训为主;N2级护士以专科护理培训、选派参加学术交流、外出学习为主;N3级护士以专科护理培训和临床教学培训为主,选派参加学术交流、进修学习、专科护士培训等;N4级护士以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培训为主,护理管理人员以管理理论、技能及与管理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为主[3]。结合医院设计的护理人员培训手册,分别对老年科护士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对全科不同级别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供各层级护理人员提出自己的需求和建议,培训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使培训人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效地制订培训计划,特别是针对不同层级、不同专科组护士的个性化培训方案[4]。

1.2.3 制订培训方案 分层培训质控组制定培训制度、目标、计划、实施、督查及评价等内容,并制作《老年科分层护士在职培训手册》,培训内容按照四大板块进行编制,包括规范化培训、“三基”培训、专科培训及护理管理培训,从而体现老年科护士在职培训规范化、标准化、个性化管理。

1.2.4 培训方法

1.2.4.1 导师负责制规范化培训 N0级护士在医院完成岗前培训外,在入科后3个月内在科室内完成规范化培训。对新进科室的N0级护士规范化培训采取安排具有带教资质导师一对一负责制,导师由培训组成员担任,首先给予入科教育,内容包括医院科室规章及岗位职责、核心制度、环境和药物仪器设备管理、护士的绩效分配原则等。然后根据培训手册相关内容,通过操作示范、临床教学情景模拟等方法进行基础和专业理论的带教,指导和帮助护士完成本科室的小讲课和护理查房内容[5]。导师每月检查培训护士的自学、培训、操作技能等量化指标完成情况。规范化培训期满后考核包括理论、操作考核及综合素质评价,合格(不合格者延期培训至考核合格)后独立安排临床护理岗位,并安排在不同病组轮转。培训结束后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收集培训意见建议。

1.2.4.2 个性化分层级培训 包括“三基”培训、专科培训、护理管理培训。(1)“三基”培训:培训对象 N0~N3 级护士,能独立履行老年科责任护士的工作职责,熟练掌握老年科护理技术,熟悉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抢救及护理,能够发现识别老年病患者潜存安全风险并提供预防护理措施。培训参照《老年护理学》《临床护理实践指南》《重医一院护理操作规程》《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执行。(2)专科培训:培训对象 N1~N3 级护士,了解老年护理学科发展前沿,掌握老年专科危重症临床护理工作,掌握临床带教方法,能开展临床护理教学活动,掌握科研基本方法,能开展临床护理科研活动。(3)护理管理培训:培训对象N2~N4级护士,参加护理部组织护士大会培训(护士工作总结和计划)、护理管理培训班培训(优质护理服务、护理分级标准、管理工具等)、参观学习护理管理学术交流会等。

各层级护士的培训内容也存在一定的交叉,对同一内容进行培训,不同层级的护士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培训要求也不尽相同[6]。其具体内容:N1~N2级护士:(1)参加 N0~N2护士集中小讲座。(2)完成科内各专项质控组的培训考核(技能、安全、整体护理)。(3)每月完成读书笔记2篇。(4)每月参加读书报告会1次。(5)参加每季度片区培训1次。N3~N4级护士:(1)协助护士长管理病房。(2)指导、参加科室危重患者的抢救。(3)承担护理教学管理及护理科研管理。(4)每季度完成科内教学查房、疑难(死亡)病历讨论1次。(5)每年参加专科学术活动1次。

1.2.5 培训师资的筛选 高质量的培训师资是护士培训效果的保证。为了确保师资质量,本校护理部、教务处建立了临床护理教师准入制度,符合要求的师资均须统一参加为期2周的师资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成为带教教师[7]。因此确定了以科室教学组长、分层培训组成员、担任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老年课程组教学的教师作为主要培训师资,并让授课教师将培训课件通过集体备课形式讨论通过后再试讲,确保培训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1.2.6 培训考核方式

1.2.6.1 培训方式 (1)情景剧训练:采用情景剧形式,模拟设置临床专科场景(如发生输血不良反应),通过演练强化学习。(2)案例分析: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等通过教学查房形式梳理专科理论知识。(3)N0~N2级护士小讲座:N0~N2护士集中小讲座形式学习。(4)读书报告会。组织N0~N2级护士每月开展1次,交流自己读书心得体会。(5)专科师资试讲:培养老年科护士护理教学能力。(6)知识竞赛:组织开展科内竞赛,如老年科药物知识竞赛等片区培训。(7)参加每季度片区培训。(8)经验交流:根据科室需要邀请其他科室优秀教师授课。(9)外出参观学习:积极增加护士外出学习的机会。(10)网络授课:将培训课件上传至微信、QQ群、医院科室官方APP,可实现随时随地在线学习。

1.2.6.2 考核方式 所有护士每年12月份参加全院性“三基”理论及技能考核外,N0级护士规范化培训期满后考核,其内容包括:(1)专科理论。(2)专科技能考核。常见专科护理操作、常见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及输液泵的使用、常见故障的排除及仪器的一般保养技术等[8]。(3)综合素质评价。(4)患者满意度。N1级护士每月考核1次,理论以责任制整体护理交班汇报管方式,操作由技能组随机抽考;N2、N3级护士每季度考核1次,理论以专科基础知识及专项技能为主,操作以应急演练为主。N1~N4级护士年底参加医院组织的心肺复苏和“三基”“三严”理论考核。

1.2.7 评价效果 比较培训前后各层级护士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及出院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设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5个条目,包括病房环境、护士服务态度、护士操作水平、护士沟通交流能力及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其中每个条目包括2个问题,问题评价采用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等级评分法。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培训前后各层级护士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实施分层培训后,全科护士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较培训前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分层护士培训前后护士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分层护士培训前后护士考核成绩比较(±s,分)

注:-表示无此项

时间培训前培训后63 63 n t P实验成绩88.03±4.41 92.51±2.41 7.134 0.000--理论成绩81.67±5.99 90.56±5.07 8.330 0.000

2.2 培训前后出院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分层培训后,出院患者护士操作水平[95.9%(187/195)]、护士沟通交流能力[96.9%(189/195)]及健康教育能力[97.4%(190/195)]较培训前[84.6%(132/156)]、[90.4%(141/156)]、[85.9%(134/156)]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314、6.587、16.250,P<0.001)。

3 讨 论

3.1 转变传统观念能有效提高护士在职培训效果 护士在职培训以转变传统培训观念、强调不同层级护士参加不同培训内容为基础,学习针对性更强,同时将培训考核与个人绩效考核、年度评优等挂钩,充分调动了护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国内护士分层培训大多只重视低年资护士,忽略了高年资护士的培训需求,导致部分高年资护士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滞后于专业的发展[2]。为了优化人力资源合理的配置和使用,本科在N2及以上层级的护士中分别安排参加各专科的培训及考核,合格后让这些专科团队成员对科内再进行培训,这不仅能让高层级的护士价值得到体现,还让护士的层级管理更专业化,从而不断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9]。通过分层培训后,全年共有15人次外出学习,其中有2人选派新加坡参加护理管理培训学习,充分调动了护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护士继续深造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4人报考护理本科学习,3人报考护理研究生,12人参加初(中)级护理职称考试晋级通过率达90%。全年发表护理相关学术文章共4篇,申报院内课题共3个。

3.2 从临床实际出发,采取多元化培训考核方式 护士在职培训要充分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特殊性,合理安排时间,培训和考核方式不要单一、固定化,而要多元化。采用小讲座、案例分析、教学查房、疑难病历讨论、不良事件分析整改措施等多形式、多元化进行,还可采用网络授课,微信、QQ群、医院官方APP在线学习考核,移动学习平台提高了护士在职培训学习参与意愿,打破了传统教学时空的束缚,实现了学习资源共享,学习信息发布便捷高速,护士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护士参与培训的意愿大大提高[10]。

3.3 提高新进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 合理安排新入职人员的培训课程,旨在让其快速从课堂理论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成为一名有合格技术的护士[11]。采用新进护士导师制负责制培训模式,通过传帮带教,侧重核心制度、临床技能、健康教育、沟通交流等方面进行培养,规范临床专科操作技术,提高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危重患者安全管理能力,从而减少临床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3.4 提高了老年科护士专科核心能力 护理培训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培训改进临床工作,提升护士综合临床服务能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12]。通过分层培训充分发挥了各层级护士的效能,既保证了常态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又确保了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在科室内形成了合理的护理人才队伍[13]。

综上所述,分层级培训模式在老年科护士在职培训中取得良好效果,本着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模式的原则,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保证了老年科护士在职培训的质量。但是,目前仍然有问题尚未解决,因为本科护理人员少,存在样本不足的问题,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护士分层培训教材、大纲、标准,使得分层级护士培训模式不能进一步复制、推广。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1):1-5

[2]徐园,陈亚丹,曹晶,等.三级医院护士分层培训核心课程设置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8):969-972.

[3]张春英,邱红,刘兰莲,等.多元一体化护士在职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5):356-360.

[4]唐佳,甘秀妮,李冬雪,等.系统型培训模式在手术室护士分层级培训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2):1089-1091.

[5]吴茜,朱晓萍,陈蓓敏,等.规范化培训提高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的效果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3):212-214.

[6]韩欣欣,曾惠文,李玉桂,等.口腔医院修复科护士分层培训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11):833-838.

[7]武倩,赵庆华,肖明朝,等.综合医院新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管理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8):1091-1094.

[8]黄燕梅,成守珍,胡丽茎,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机动护士在职培训实践[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1):791-792.

[9]钟桂钦,许乐,肖春秀.分层培训在神经外科护士岗位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4):499-503.

[10]陈俊春,王佩,赵梅珍,等.老年专科护理移动培训平台的建立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7,32(8):78-81.

[11]肖爽,赵庆华.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40-42.

[12]曹松梅,赵庆华,庄若,等.基于能级进阶的护士分层培训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4):508-512.

[13]刘金兰.分层培训在急诊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18):2274-2275.

猜你喜欢

层级专科分层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