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及发展潜力研究
——基于包含碳生产率的引力模型分析

2018-03-28刘健露杨恺钧

金融与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五国中亚引力

■雷 蕾,刘健露,杨恺钧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战略构想的简称,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和10月相继提出的。随后,这一构想便得到了相关国家尤其是中亚各国的积极响应。中亚经济带沿线国家地理位置突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是这条经济大走廊上的核心区域(胡鞍钢等,2014)。中亚五国早在独立之前,经济依存度就很高。1990年,五国签署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合作协议》开创了五国合作的先河,五国的合作形式开始向“一体化”发展,直到2005年,该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合并,中亚区域内部一体化进程结束。因此,在建设“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应积极重视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合作。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紧密程度越来越高,双边贸易额由1992年的4.6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450亿美元,是中国与中亚建交之初的100倍之多,中国与中亚五国合作关系稳定良好。同时,中亚五国制定了相关法律和协定来保障贸易活动的开展,如中哈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并于2013年9月签订了《中哈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与中亚五国共同的贸易利益诉求加剧了发展潜力的膨胀。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碳排放的新一轮增长。为了避免重蹈加入WTO后,中国碳排放急剧增长的覆辙,防止欧美发达国家通过打“低碳牌”来遏制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显然,打造一个绿色低碳化的“一带一路”至关重要。中国希望借助共建“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势东风,一方面依托国际产能合作的巨大平台,夯实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链,提高贸易合作水平;另一方面重点关注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发展、贸易开放与碳排放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基于此,本文综合2000~2013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总额和中国碳生产率等相关数据,采用包含碳生产率的引力模型重点分析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影响因素及发展潜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分析,以促进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贸易向“开放型低碳贸易”转型,推进“一带一路”可持续化建设。

二、文献回顾

目前,“一带一路”战略相关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15年3月27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愿景与行动》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跨国区域合作新模式,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刘卫东(2015)认为“一带一路”战略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内涵,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将推动地缘政治、世界地理等研究的发展和创新。Li(2015)指出“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寻找新的机遇,对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大国地位产生重要影响。申现杰和肖金成(2014)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落实了“五通”建设,并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出发,对“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重点进行了相关思考。

贸易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大多运用贸易引力模型。首先,Tinbergen(1962)最早将万有引力定律模型运用到国际贸易领域,后被越来越多学者加以拓展和修正,逐渐引入人口、价格、开放程度、运输成本、国家政策等变量。Egger(2002)在引力模型中引入面板数据,弥补了对时间和截面等因素的不足。Anderso(2003)等学者选取贸易两国GDP和直线距离变量,实证分析了贸易引力模型的结论,研究表明两国双边贸易总额与两国GDP成正比,与两国的直线距离成反比。帅传敏(2009)在研究中美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时,引入了WTO虚拟变量,发现WTO为中美双边贸易带来了机遇。毕燕茹和师博(2010)通过计算双边贸易互补性指数和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结合度和贸易潜力,研究发现上海合作组织对促进双方经贸合作影响并不显著,需要积极发挥上合组织的工作。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关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和潜力研究,尤其是“一带一路”核心区域,即中亚经济带的研究。高志刚和刘伟(2015)以关税为研究视角,运用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进行数量分析和潜力测算。张亚斌和马莉莉(2015)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和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中国与中亚五国及俄罗斯的贸易关系,实证分析了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国家的贸易影响因素及发展潜力,并提出了挖掘双边贸易潜力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回顾可以发现,研究“一带一路”贸易影响因素的对象较为分散,未考虑碳生产率对贸易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的是,“一带一路”战略主要集中于内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导致碳排放增加,基于碳生产率视角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潜力极其重要。碳排放会对贸易发展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碳排放增加导致进出口产品的品质下降,降低双边贸易质量,减少贸易活动;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离不开能源活动的支持,碳排放增加导致化石能源消耗量增加,于是能源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越大,越能推动双边贸易发展(彭可茂,2012;孙华平,2014)。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环境因素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如何,碳排放的增加是否影响了中国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如何去构建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尚未有研究涉及。因此,研究如何平衡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发展和碳排放的协调发展,打造一条低碳化的绿色“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一)模型构建

最早将引力模型用到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学者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们认为两个国家或地区间的双边贸易与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与两国的地理距离成反比,提出了贸易引力模型。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模型(1)中,Xij表征i国对j国的出口额,Yi、Yj表征i国、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ij表征i国与j国的地理距离,即两首都或经济重心之间的直线距离。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应充分考虑上海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以及一国外汇汇率的波动程度,并将金融参与度和碳生产率加入模型(1)中进行考量。碳生产率越高,单位二氧化碳的GDP产出水平越高,一国产业结构向低碳转型,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一方面会使产品质量提高,增强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即碳排放对双边贸易产生的负向效应,另一方面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费量降低,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贸易开放,即碳排放的正向效应,因此碳对双边贸易呈现正负双重效应。将碳生产率作为考察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能够更加直观地阐述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综上,扩展后的计量模型如式(2)所示:

模型(2)中,ln表示变量的自然对数值;i表示中国;j表示中亚五国;t表示年份(2000~2013年);β0表示常数项,β1~β11表示变量系数;ε表示模型随机误差项;trade表示i国与j国的双边贸易总额。变量具体定义和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具体定义和说明

(二)数据说明

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统计数据仅提供至2013年,为确保统计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因此选取的样本年限为2000~2013年。相关贸易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UN Comtrade);两国首都或经济重心的直线距离来自CEPII地理数据库;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来自2000~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是否同属于上海合作组织来自SCO官方网站,是否同属于WTO组织来自于WTO官方网站;其余数据均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碳排放量到CO2排放量的转换系数为44/12,即单位质量碳排放相当于44/12(约等于3.67)的CO2排放(蒋金荷,2011),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千吨)换算成碳排放总量(千吨)。j国金融对贸易参与度和i国碳生产率由以上数据计算而得。本文重点研究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关系及发展潜力。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环境和金融因素,构建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实证检验

依据上文相关理论与数据分析,对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先要对模型(2)进行面板数据的混合估计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的检验。根据Hausman检验显著接受原假设,随机效应模型优于固定效应模型和混合估计模型,因此认为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更有效。基于以进出口贸易总额为解释变量的双边模型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研究价值,综合考察了贸易双方的进口流量和出口流量,更全面地研究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潜力。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拓展引力模型的估计结果

(二)结果分析

综合考察模型拟合程度最高的方程6,可以发现:

第一,中国的GDP与双边贸易流量在5%的水平下显著,且呈正相关关系,中国GDP每增长1%,双边贸易总额增加2.1673个百分点,贸易伙伴国GDP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不显著,说明中国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张对双边贸易总额的拉动效果明显较强,是拉动双边贸易流量增长的主导因素。

第二,两国人均GDP差额的绝对值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不显著,依据林德偏好相似理论,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间存在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说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互补型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商品结构低度化现象没有得到改善。

第三,两国首都或经济重心的直线距离与双边贸易流量呈显著的反向关系,距离每增加1%,双边贸易总额降低36.4769个百分点,说明两国距离越远,越不利于推动双边贸易活动的开展。中亚五国均为内陆国家,中国与其双边贸易所需的运输成本相比较传统的海路运输较高,因而对中国与中亚双边贸易流量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

第四,两国是否拥有共同边界对两国双边贸易的影响不显著,这与该变量系数的预期符号不符,由于新疆仅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且新疆贸易自由化程度不高,因此这一变量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第五,上海合作组织在5%的水平下显著,且两者呈反向关系,这与方程2显示的结果是一致的。分析其原因,由于各方不愿意仅成为中国的原料供应国,担心中国借此增加出口会对其国内产业形成冲击,以及政府出于保护产业工人利益和配置国内产业等而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世贸组织在10%的水平下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WTO未发挥积极作用。

第六,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与双边贸易流量呈显著的正向关系,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增加1%,双边贸易流量增加7.3668个百分点。人民币贬值提高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说明在中国与中亚的双边贸易中,中国商品出口占主导地位,由中国商品出口拉动中国与中亚双边贸易流量的增长。

第七,贸易伙伴国的金融对贸易参与度在5%的水平下显著,对双边贸易流量产生负向效应。金融参与度下降1%,双边贸易流量增加0.28658个百分点。一国金融对贸易参与度较高,则该国具备成熟的产品生产能力和市场供给能力,则该国的贸易活动就会减少,中国贸易机会随之降低。

第八,中国碳生产率在10%水平下显著,与双边贸易流量呈负相关关系,碳生产率每增加1%,双边贸易流量减少2.0470个百分点。一国碳生产率降低,即单位二氧化碳的GDP产出水平降低,环境遭到破坏,该国的高碳产业在双边贸易中发挥主导作用,并推动双边贸易流量的增加。碳排放对双边贸易的正向效应大于负向效应,说明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以环境污染、碳排放增加为代价的。但这不意味中国可以无节制的通过能源消耗、气候污染促进双边贸易流量的增长,因为这种正向效应很难一直持续下去。高碳行业一方面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另一方面会降低产品质量,从而减少产品进出口,当碳排放带来的负向效应大于正向效应时,双边贸易流量就会减少。因此,一国应积极实现从高碳行业向低碳行业的转型,提高碳生产率,开发新能源,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三)贸易潜力测算

表4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结果

根据方程6确定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变量系数,可以计算出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的预测值。通过对比实际贸易总额T与模型预测贸易总额T′的比值,测算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潜力。贸易潜力测算结果如表4所示。从中可知,2000~2006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潜力均属于潜力巨大型,存在较大可挖掘的潜在市场空间,贸易前景广阔。自2007年以来,贸易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比值大于1,表现为贸易不足,市场较为饱和。2000~2013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平均贸易潜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且中亚五国均属于潜力再造型,发展潜力有限。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中国与中亚近几年的高速合作,使双边贸易出现井喷式发展。另一方面,考虑碳生产率分析双边贸易潜力,经济增长伴随着环境与经济开始脱钩发展,如果不积极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则双方将面临较小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在维持现有友好往来的同时,须不断寻找和发展新的市场机遇,促进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转型,挖掘更多潜在的贸易空间。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运用包含碳生产率的拓展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影响因素和发展潜力。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经济规模GDP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中国贸易流量增长存在非常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2)中国碳生产率对中国贸易流量产生负向影响作用。碳生产率提高,一国产业结构逐渐由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移,能源消耗量下降,此时负向效应大于正向效应,双边贸易活动减少。(3)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潜力均为贸易再造型,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平均贸易潜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将得出以下建议:

第一,促进贸易结构互补,优化商品结构。从影响因素来看,中国经济总量规模扩大对双边贸易流量增加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两国人均GDP水平之间的差额对双边贸易流量则没有这样的影响,说明中国企业在提高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促进双边贸易流量的提升、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基础上,更应该积极通过产品种类和产品结构的创新和转型,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扩大双边贸易规模。

第二,积极发挥上合组织的作用,提高合作共识,促进贸易双方交通运输的建设,为贸易提供便利化。鉴于中亚各方有保护其国内产业及工人利益的现实考虑,WTO在此情况下尚未能发挥积极作用的现状,应积极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和双边贸易协议,搭建起有效的经贸合作平台,使中国进一步加强与中亚各国之间的战略对接,并应该就低碳环保的问题达成共识,争取以更好的政策协调力度为协同能动发展提供动力。作为最初的“上海五国”成员之一,哈萨克斯坦在整个组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哈萨克斯坦在上合组织框架下签署的贸易协定主要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及启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备忘录>的议定书》、《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实施措施计划》等。上合组织更应与哈萨克斯坦之外的其他成员国积极签订贸易合作协定,建立进出口贸易的法律保障机制,同时借助亚洲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成立和运作的机遇,采取有效手段消除双边贸易壁垒、降低运输成本,以达到促进产品种类增加、降低贸易成本、增强双边贸易紧密度的目的。

第三,实现由高碳贸易向低碳贸易转型,不依赖于高能源消耗来推动双边贸易活动的展开。世界各国逐渐推行低碳壁垒的实施,开始征收“碳关税”,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措施来保障贸易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的发展原则是经贸关系得以长期、稳定发展、互利共赢的必然趋势。共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要意识到研究和开发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发展创新节能技术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降低中国出口产品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贸易的经验、政策和制度,政府机构应对贸易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法律政策扶持,出台行之有效的低碳贸易发展政策和法律保障,推动建设一条绿色低碳化、经济高质量的“一带一路”。

[1]毕燕茹,师博.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分析——贸易互补性指数与引力模型研究[J].亚太经济,2010,(03):47~51.

[2]高志刚,刘伟.“一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前景展望[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24~34.

[3]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1~10.

[4]蒋金荷.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1,(04):597~604.

[5]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38~544.

[6]彭可茂,席利卿,彭开丽.考虑碳排放的中美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验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25~30+138.

[7]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30~38.

[8]帅传敏.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

[9]孙华平,陈丽珍.碳排放影响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4,(02):137~143.

[10]张茉楠.全面推进“一带一路”贸易投资便利化战略[J].金融与经济,2016,(12):44~46+7.

[11]张亚斌,马莉莉.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关系、影响因素与发展潜力——基于CMS模型与拓展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5,(12):72~85.

[12]Anderson J E,Wincoop E V.Gravity with Gravitas: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170~192.

[13]Egger P.An econometric view on the estimation of gravity models and calculation of trade potentials[J].The World Economy,2002,25(2):297~312.

[14]Li Dongjie.Regional Studies and the Cultural Rise Strategy of the“One Belt and One Road”Developmental Concept[J].Academics,2015,(08):262~266.

[15]Longo R,Sekkat k.Economic obstacles to expanding intra-african trade[J].World Development,2004,32(8).

[16]Poyhonen P A.“TentativeModelof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M].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63,(90):93~100.

[17]Tinbergen J.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R].New York: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

[18]Tinbergen J.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Appendix 6,Analysis of World Trade Flows[M].New York: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1~25.

猜你喜欢

五国中亚引力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延安新引力
一带一路
感受引力
A dew drop
White Elephant
中亚沙棘保肝有效成分纯化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