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2018-03-27谭敏宜孙靖惠
谭敏宜?孙靖惠
[摘 要]“一带一路”要实现互联互通,语言互通是基础。没有语言互通,政策难以沟通,更谈不上民心相通,同时也影响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等环节,而这里提到的语言是指沿线国家当地民众熟悉的主流语言,即非通用语种(除联合国常用的6种语言外的其他语种)。因此,语言资源尤其是非通用语种资源已成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方案也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针对当前非通用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提出创新性的复合型、实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一带一路;非通用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1.非通用语种专业数量和招生情况不合理,具有滞后性
“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所使用的官方语言及当地通用语共60余种,而截至2017上半年,全国高校小语种专业开设只覆盖其中44种,并且相当一部分的专业隔一年或数年才招生,每届只招10多人,而人才培养的周期一般为四年甚至更长,因此人才培养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其次,大部分非通用语种人才的需求与两国间国际关系的密切程度相关,若两国关系好且有合作项目,相关语言人才需求就会短时间内激增,但高校开设语种专业的滞后性以及人才培养所需时间之长,导致整个外语人才的供应市场落后于其需求,需求方难以找到适合的语言服务人才,耽误了项目的开展,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2.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语言人才紧缺不只是数量的问题,还是质量的问题,即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不对接,而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部分高校在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育资源以及不具备招生的基本条件下,一哄而上地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降,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其次,高校不了解目前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与要求,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培养单一型的外语翻译人才。
二、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策略
1.调整非通用语种学科专业布局结构
语言人才供应的滞后性,高校和社会解决不了,需要国家顶层的通盘设计,在此,建议国家制定“‘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语言资源开发的目标和顺序。其次,根据各地区的经济与地域特色,合理安排非通用语种专业分布点,比如,广西借助与东盟各国文化相近、地缘相邻的优势,增设南亚和东南亚小语种,成为中国-东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非通用语种人才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模式并行
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符的问题,可以通过完善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不足来解决,但该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也只能为往后几年的发展提供语言人才,而不能解决现阶段的人才需求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引入非学历教育模式,作为非通用语种人才学历教育的有效补充,可以解决“一带一路”战略中非通用语种人才需求的时间紧迫性问题。
(1)加强全日制学历教育。首先,国家应加强高校申请开设新的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准入门槛审核和学校资质审核,把不具备教学条件的学校排除在外,确保开办语言专业的高校必须有充足且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保证语言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着重解决优秀外语教师匮乏与教育模式落后的问题。加大现有外语教师的培训力度,为教师到语言对象国进修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利于其开拓教学思路,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而全面提升非通用语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聘请大量沿线国家的优秀外籍教师,有效解决非通用语种师资紧缺的现状。再者,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一带一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如,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采用“3+1”、“专业+语言”、“语言+专业”等人才培养模式。在泰语、越南语、老挝语等6个语言专业中实行“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语言类专业中增设经贸、管理、人文类课程模块,丰富语言类专业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外语人才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税收学、旅游管理等8个专业中实行“专业+语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三种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已取得不错的成效。
(2)引入非學历教育模式。非学历教育模式能有效解决当下非通用语种人才急需的问题,因为它的时间比学历教育更为灵活,有三个月、半年、一年等不同时段;内容上有日常交际、商务外语、法律外语等不同目标,可以针对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人才。非学历教育指的是各种培训、进修等,把目前只具备语言能力的单一型人才,按照其兴趣和所长进行分类,包括法律、贸易、金融、电商、旅游、文化等合作领域,根据这些领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就某一点专业知识进行短时间强化训练,直接培养目前急需人才,因此该模式在非通用语种教学过程中同样行得通。通过上述两种方法进行非学历教育,实现订单式培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同时有效解决复合型外语人才匮乏的问题。
“一带一路”策略是未来若干年国家长期坚持的倡议,不断探索与创新适宜且有效的复合型、实用化非通用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这需要国家、高校与社会三方加强沟通与合作,及时交流最新的人才需求信息与探讨新的人才培养方向。从更宏观和长远的角度来看,国家需要制定亟需有效的语言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机制,以规避“一带一路”政策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和阻力,顺利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市场全景式分析与行业及政策建议(2017)》,中译语通·译世界、察哈尔学会和语言大数据联盟联合发起,2017-08-29.
[2]杨亦鸣、赵晓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2016-11.
[3]《 “一带一路”小语种人才短缺 高校培养急需顶层设计》,《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2016-07-07.
[4]李德鹏:《非学历教育:“一带一路”战略中小语种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02-17.
[5]李 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困境和出路》,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611844.
[6]彭建玲、彭志钧:《“浸入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学留学生教育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