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境遇研究述评
2018-03-27孟莉赵忠霞
孟莉 赵忠霞
摘要:随着高校青年教师“生命透支”现象的频繁出现,其生存境况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新世纪以来,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本文主要从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境遇的多维解读、致效因素及理想生存模式的构建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期为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境遇的改善及高校管理制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境遇;述评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其生存境遇不仅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关乎高校的可持续传承乃至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近年来,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知网搜索,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的文献共有3566篇,其中专门研究生存境遇的文献有60余篇。为了便于学术界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境遇做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从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境遇、致效因素和理想生存模式的构建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了文献述评。
一、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境遇的多维解读
已有文献对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境遇的解读是多维度的,本文主要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实然生活状态进行解析。
(一)从研究视角看
1.从生命哲学的视角探析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生命意义
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师的职业具有内在的生命价值。孙泽平认为,高校教师管理应坚持人性化管理,关注和关爱教师作为“人”的生命,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康宏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自我建构,若要实现主动成长,必须寻回其作为文化性存在的主体性,从工具性的专业表现标准、支配性的专业素质论述以及客观性的知识观点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和实现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权利和能力。陈勇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2.从教师发展视角研究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境况
专业发展的困境是制约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存发展的首要桎梏。周芬等人探讨了构建教师发展中心以及在教师发展中心通过教育叙事方式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谢永朋提出了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域是专业发展共同体,它有助于青年教师完成由他驱到自觉、由他决到自主、由他教到自为的专业过渡。可见,教师发展中心或专业发展共同体等专业性协同组织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3.从心理学视角探讨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困境
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师是心理亚健康的高发群体,过重的压力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烦躁、易怒、过激、紧张等反应,甚至出现思维不灵活、记忆力减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何星舟等人的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慮、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等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水平。朱志梅的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的突出症状为焦虑感、职业倦怠感、挫折感和障碍感。金薇吟指出高校青年教师不同程度存在着优越感和自卑感并存、“社会我”与“个体我”的纠葛、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性、多元价值观的碰撞等心理矛盾。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亟待引起个人、高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4.从现象学视角探求高校青年教师的实然生存状态
这一视角研究成果较多。研究者多通过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等从不同侧面展现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境况。张志远等人的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对工作的热爱程度有所下降,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不高,自我提升的愿望强烈,但外出进修、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偏少,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住房已成心头之痛。刘庆等人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徐延平等人认为,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经济环境中的生活压力,工作环境中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社会环境中的有形、无形压力,体制环境中的不完善,精神环境中的矛盾、浮躁等生存环境问题。吴淑娟等人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困境:文化资本薄弱,成为学术系统底部的攀爬者;社会资本缺乏,成为事务管理决策的失语者;经济资本不足,成为生存压力中的谋生者。从已有研究可见,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经济状况、精神状态等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点多集中于专业发展、工作压力、职业满意度、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领域,从客观生存境遇和主观生存感受全面反映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实然生存境况。
(二)从研究方法看
学者在对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境遇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也围绕青年教师的实然生活状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教师生存状况的诸多研究中,涌现出了两种研究范式: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
1.量化研究
在量化研究方面,样本量普遍较大,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廉思团队的《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2011年以来,廉思及其研究团队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上百所高校的5400余名4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教育背景、婚姻状况、经济来源、教学压力、科研环境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形成了《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张志远等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四川、山西、河南三省12所高校600名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工作生活状况进行了调研。徐晓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天津市320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李军松等人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天津市450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调查。梅仪新等人以重庆市为例,对315名40岁以下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刘庆等人采用阶段抽样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武汉地区七所代表学校,以年龄为依据按比例抽取符合调查条件的样本,发放调查问卷310份。这些调查研究样本量普遍较大,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2.质性研究
廉思的《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堪称高校青年教师质的研究典范,其将人物深访、名家访谈、研究报告融为一体,从横向、纵向、个体三个维度重新定位大学青年教师,以历史的视野反思现实,以现实的关怀思考未来,向世人描绘出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奋斗、彷徨、苦乐与求索。张俊超以布尔迪厄的社会学场域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对青年教师的经济收入、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心理状态等进行描述。孙文胜通过亲身观察和深入访谈,充分描述了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中已经和正在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来自教师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和理解。陈海芳运用半开放式访谈提纲,对12名访谈对象的婚姻家庭、职称评定、居住情况等进行了深入访谈。孟莉等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其中16位青年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全面再现了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初期身份转变与观念转型的困惑、职业发展与价值追求的迷茫、独立思想与管理体制的纠结等错综复杂的矛盾。
二、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境遇的致效因素研究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境遇的致效因素研究多基于高校青年教师所处的环境,从社会、高校、个人三个层面或其中某个层面进行分析。陈海芳从社会、高校和青年教师三个方面研究探讨了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境遇的影响因素:传统观念的影响、市场经济的不良思潮、高校扩招的影响,学术官僚主义问题、高校薪酬制度改革问题、高校考评制度问题、高校教师培训制度问题,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和能力问题。龙宝新、高琪、徐晓明等从高校和青年教师的角度分析了生存困境的致效因素。龙宝新认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困境是高校的品位意识衰减、制度的宏观管理滞后、教师的角色扮演失当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高琪认为,晋升制度与角色特征的特殊要求,学校管理评价制度存在缺陷,生活负担重、家庭与工作的冲突不可避免,个人交际、价值观和身心健康失衡是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徐晓明通过对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生活状态、发展状况和利益诉求因素的因子分析,分别从高校青年教师的精神状态、物质生活状况、高校相应制度的支持情况、高校对青年教师工作科研的投入程度、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积累情况、高校青年教师家庭生活质量和高校校园文化这七个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马晓娜和乔雪峰从高校管理制度切入,研究了影响青年教师生存境况的主要因素。如马晓娜基于制度的视角,从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薪酬管理等探讨了学校管理制度对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的影响。乔雪峰将教师生存和发展困境归咎于学术等级制和高校行政化,以及考核量化僵硬化等。
三、高校青年教师理想生存模式的构建研究
与致效因素的研究相对应,研究者多从社会、高校、個人三方面探索高校青年教师理想生存模式的构建,为教育管理者和相关行政部门提供改善建议。部分研究者认为应建立健全考评机制、薪酬制度、科研制度、晋升制度等相关体制机制,努力为青年教师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谈永奎等人认为,要健全制度、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帮助青年教师健康成长。范立等人提出应完善高校的利益表达机制,倾听青年教师的声音,创造青年教师敢于表达思想的环境。李军松等人认为应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力度;建立现代教学科研管理制度,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重视正当的利益诉求,保障青年教师的发展权益。乔雪峰指出,要改变当前过度注重表现指标的考核模式,消除结构性阻力和制度性束缚,更多地考虑教师教学表现和专业发展潜质,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大的专业发展空间。张铁牛等人提出培育大学教师文化、建立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提高大学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改革高校师资人事管理制度、建构教师个人学术职业阶梯平台、实施高校教师发展性教学评价等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基本保障措施。部分研究者从个人角度探究了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生存质量。如康宏认为青年教师应树立“自我更新”的专业成长价值取向,将教学视为一种学术——进行反思性教学,培养专业发展的高级能力——教育研究力,培育公平、公正、多元发展的制度环境,增强青年教师的组织文化适应。贾焕军从师德修养和教书育人意识、教学历练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压力与动力”“内因与外因”“业务与师德”这三大关系。只有社会、高校和个人三方合力,才能真正调动高校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青年教师作为能动者的潜质,真正促进改革的内生性转化。
纵观已有研究不难发现,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趋势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种趋势是越来越具体,开始出现就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某个单一生存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如刘庆专门就高校青年教师的家庭物质生活质量、工作生活质量、闲暇生活质量、婚姻质量进行研究。牟琳专门就高校青年教师周转房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吴明永专门就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环境问题进行探析。另一种趋势是越来越抽象,将高校教师生存状况的研究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从形而上的角度探讨生存问题。如郭德君从生存论的角度对高校教师的生活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高校教师意义世界的必经途径——回归生命本身。吴素萍专门就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政治环境进行阐述。相对而言,从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和给教师生命关怀两方面研究改善教师生存状态,是从教师自身内部解决教师生存状态问题,更值得相关研究者推广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