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系传校勘记》订补

2018-03-27孙利政

文教资料 2017年33期

孙利政

摘 要: 承培元等人的《说文解字系传校勘记》对祁刻本《说文解字系传》文字详加考订,今就其中16条校记提出讨论。

关键词: 说文解字系传 校勘记 承培元 订补

《说文解字系传》目前最好的版本一般认为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祁寯藻刻本,书后附承培元等人的《校勘记》三卷,对《系传》文字详加考订,大多翔实可信。然校记亦有可商之处,今就其中16条提出讨论。

本文以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道光十九年祁寯藻刊本为底本,于每条末附相应卷数和页码,以便按核。

1.汉书注池篽

篽:禁苑也。从竹、御声。《春秋传》曰:“泽之自篽。”臣锴按:《汉书注》:“池篽,谓于水边作小屋,落鄣鱼鸟。”臣以为篽,禁苑之遮卫,故张衡曰:“禁御不若。”篽,御也。疑举反。(9/89)

《校勘记》:“汉书注,疑当作‘古今注。”

按:《汉书·宣帝纪》“池籞未御幸者”服虔注:“籞在池水中作室,可用栖鸟,鸟入中则捕之。”臣瓒注:“籞者,所以养鸟也。设为藩落,周覆其上,令鸟不得出,犹苑之畜兽,池之畜鱼也。”[1]249-250篽、籞通用。徐锴意引服虔及臣瓒注,非据《古今注》。

2.南山有光武旧陶

匋:瓦器也。从缶、包省声。臣锴曰:古者昆吾作匋。昆吾,夏桀诸侯。《后汉书》:“南山有光武旧陶。”烧瓦处也。陶、萄字从此。《史篇》:“读与缶同。”《史篇》,史籀所作《仓颉篇》也①。特豪反。”(10/100)

《校勘记》:“《后汉书》南山有光武旧陶,按:杜陵南山有孝武故陶,见《汉纪·献帝纪》,不见范《书》。”

按:《校勘记》所云乃袁宏《后汉纪》,又云“不见范《书》”,失检。范晔《后汉书·杨震列传》附其孙杨彪传载董卓欲迁都,与百官公卿商议,言“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2]1787,疑即徐锴所本。

3.县官无钱从人貣马

貣:从人求物也。从贝、弋声。借也。臣锴曰:《史记》曰“汉武帝时,县官无钱,从人貣马”是也。他得反。(12/126)

《校勘记》:“县官无钱从人貣马,按此是隐括《平准书》语。但《史记》作‘贷,前后《汉书》或作‘貣。”

按:贷、貣二字通用。《校勘记》以引文为隐括《平准书》语,非是。《史记·汲郑列传》:“居无何,匈奴浑邪王率众来降,汉发车二万乘。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索隐》:“贳,赊也。”[3]3778人、民二字古书因讳往往相乱,贳、貣义近。则徐锴所据为《汲郑列传》。

4.晋伐阿鄄

鄄:卫地。今济阴鄄城。从邑、垔声。臣锴按:杜预曰:“陈郡鄄城也。”郑《史记》曰:‘晋伐阿、鄄。当七国时属齐地。击箭反。(12/130-131)

《校勘记》:“陈郡,当作‘东郡。郑史,郑字衍。晋伐阿鄄,按《赵世家》云‘伐齐于鄄,阿字疑齐字之讹。”

按:晋伐阿、鄄,非引《赵世家》,乃引《司马穰苴列传》:“齐景公时,晋伐阿、甄②,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3]2625鄄、甄古通用,均音绢。

5.琅邪鄫县又名鄫行

鄫:姒姓国。在东海。从邑、曾声。臣锴按:杜预曰:“鄫,姬姓。”与《说文》同。或写作姒,误。琅邪鄫县又名鄫行。自陵反。(12/131)

《校勘记》:“鄫姬姓,姬,当作‘姒。或写作姒,姒,当作‘姬。鄫行,疑当作‘缯治。”

按:《校勘记》所云,实以鄫为姒姓而非姬姓。于古书有征。《世本·氏姓篇》载有“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之事③。《国语·晋语》韦昭注:“鄫,姒姓,禹后也。”[4]251又《国语·郑语》韦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4]475席世昌《读说文记》云:“春秋时鲁女多归鄫,鄫非姬姓可知。《传》曰:‘杞、鄫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则鄫为姒④姓无疑。今本《说文》作‘姒,是也。别本作‘姬者误。”[5]66

1933年在安徽寿县发现了楚幽王墓,墓中出土有“曾姬姓无恤壶”,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发现了曾侯乙墓,引起轰动,很多学者根据铭文或结合《系传》此文肯定了姬姓曾国的存在⑤。此处不宜轻改。

又按:鄫行,《校勘记》疑当作“缯治”,疑据《汉书》。《汉书·地理志上》东海郡:“缯,故国,禹后。莽曰缯治。”[1]1588行、治音形皆不类,恐非。行疑为“衍”之坏字。《左传》哀公十七年载“(吴、楚)盟于鄫衍”事,疑鄫衍即琅邪鄫县。《路史·国名纪丁四》:“缯,子爵,昭公取鄫也。曲列国,一曰缯衍,今沂之承县东八十故缯城,莒灭之,汉缯国属东海开皇为鄫州,非郑鄫。”[6]318又《路史·后纪十三下》“(帝杼)乃封其仲曲列于缯,至周为莒所灭。有缯氏、鄫氏、曾氏”,罗苹注:“是曰缯衍,《传》作鄫。”[6]240

6.风雨有时

宁:安也。从宀、心,在皿上。皿,人之食饮器,所以安人也。臣锴曰:风雨有时,饮食无虞,人所以安也。(14/149)

《校勘记》:“有时,疑当作‘有恃。”

按:风雨有时,古书习语。时,《汉书·五行志》颜师古注:“凡言时者,皆谓行得其道,则寒暑风雨以时应而顺之。”[1]1352又可作“风雨时”、“风雨以时”。《管子·禁藏篇》:“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7]1018《呂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为圣人。”[8]260张衡《灵宪图》(《艺文类聚》卷六引):“昆仑东南,有赤县之州,风雨有时,寒暑有节。”[9]111蔡邕《太尉杨赐碑》(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七十八):“风雨有时⑥,履获有年。”[10]893

7.家语曰布指知尺舒肱知寻

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家语》曰:“布指知尺,舒肱知寻。”(16/173)

《校勘记》:“所以指尺,当作‘所以指斥。家语,当作‘大戴记,辨已详又部度下。布指,当作‘布手。”

按:“布指知尺,舒肱知寻”盖引自《孔子家语·王言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11]12,肱、肘义近。《大戴礼记·主言》亦载此语⑦。二文大同小异,《孔子家语》或即本之《大戴礼记》。

此语又见引于《系传》卷六“度”字、卷十五“仪”字下,未云出处,《校勘记》皆正其脱误。《孔子家语》虽袭自《大戴礼记》,然古人引书往往较为随意,《校勘记》或得其源,然此改恐失《系传》原貌,不可为典要。

8.君之庑下

庑:堂下周庑屋。从广、无声。臣锴曰:大屋四边垂檐。《春秋左传》曰:“君之庑下。”勿抚反。(18/187)

《校勘记》:“周庑屋,铉无‘庑字。春秋左传曰君之庑下,《左》无此语,当作‘《汉书·窦婴传》曰:金陈庑下。”

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12]810庑、宇二字义近,疑即徐锴所本。《校勘记》所云迂曲,不可从。

9.我念尔祖

念:常思也。从心、今声。臣锴按:《尚书》曰:“我念尔祖。”常念之也。宁店反。(20/208)

《校勘记》:“我念尔祖,当作‘念兹在兹。”

按:念兹在兹,出《尚书·大禹谟》。笔者疑《尚书》当作《诗》,《系传》卷三十四“嫡”字下引《诗》作“无念尔祖,聿修厥德”[13]311。《毛诗·大雅·文王》:“王之荩臣,无念尔祖。无念尔祖,聿修厥德。”[14]536-537无,他书或引作“毋”,二字音同可通。毛亨注:“无念,念也。”[14]536则“无”为句首语助,无义⑧。疑徐锴或音讹为“吾”字,吾、我二字义通。此句谓周王进用之臣要牢记祖先,努力进修德业。

10.澄汉酒醴

澄:清也。……臣锴按:刘向《列女传》曰“澄汉酒醴”如此。(21/220)

《校勘记》:“汉,当作洁。”

按:今本《列女传·宋鲍女宗传》:“澈漠酒醴,羞馈食,以事舅姑。”[15]394“汉(漢)”为“漠”之形误。“漠”即“清洁”义。《校勘记》“当作洁”乃理校,未核原本,不可从。

11.褚彦回食而不卖者

“鳆:海鱼也。从鱼、复声。臣锴按:即石决明也。褚彦回食而不卖者。别卓反。”(22/231)

《校勘记》:“褚彦回食而不卖者,当作‘王莽食而不睡者,见《汉书·(王)莽传》。褚渊事未详。《韵会》亦举莽事。”⑩

按:鳆、石决明,即今之鲍鱼。褚渊字彦回,南朝宋、齐两朝大臣,《南史·褚彦回传》:“时淮北属,江南无复鳆鱼,或有间关得至者,一枚直数千钱。人有饷彦回鳆鱼三十枚,彦回时虽贵,而贫薄过甚,门生有献计卖之,云可得十万钱。彦回变色曰:‘我谓此是食物,非曰财货,且不知堪卖钱,聊尔受之。虽复俭乏,宁可卖饷取钱也。悉与亲游啖之,少日便尽。”[16]751传载褚渊虽贫薄而不愿通过卖鲍鱼得钱的故事。《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八引《齐书》亦载此事。[17]4169

12.奋于商郊

坶:朝歌南七十里地也。从土、母声。《周书》曰:“武王与纣战坶野。”臣锴按:《尔雅》注:“百里之国,十里为郊。”王畿千里,郊当百里。《尚书》曰:“奋于商郊。”门逐反。(26/261)

《校勘记》:“奋于商郊,《泰誓》文无‘奋字。”

按:《泰誓》无“于商郊”之文,未详《校勘记》所据。坶,今作“牧”。《尚书·牧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伪孔《传》:“貔,执夷,虎属也。四兽皆猛健,欲使士众法之,奋击于牧野。”[18]159疑将原文与注文相混。

13.史奉

坴:土块坴坴也。……臣锴曰:按《史》:“奉使贾人、赘壻伐南越,略取坴梁之地也。”(26/261)

《校勘记》:“史奉,当作‘史记。”

按:引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史奉,《古今韵会举要》引作“史记奉”[19]412。“史”即《史记》简称,“奉”均为“秦”字形讹,指明主语。《康熙字典》正作“秦”[20]241,不误。

14.一曰石也

鉴:大盆也。从金、监声。一曰鉴诸也,可以取明水于月。臣锴按:《周礼》曰:“春始治鉴。”注曰:“如甀,大口。”鉴诸,镜也。一曰石也。各摲反。(26/267-268)

《校勘记》:“一曰鉴诸也,鉴下脱‘方字。鉴诸镜也一曰石也,当作‘方诸,镜也,一曰大蛤也。按《周礼·司烜氏》注曰:‘镜属。《淮南子》高注云:‘大蛤也。无言石者。至许书厂部‘厱诸亦作‘礛诸,其石可以治玉,可为弩镞,与此无涉。”

按:《校勘记》校改作“一曰大蛤也”云云,乃据高诱注。然所云“无言石者”,非是。于鬯据《华严音义》引许慎注已驳之⑨。何宁综合《华严音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事类赋》、《续博物志》、《艺文类聚》诸书引许慎注,详略不同,约为:“方诸,五石之精,作圆器似杯圬而向月,则得水也。诸,珠也。方,石也。以铜盘受之,下水数升。”[21]172-173

15.杨可方为告錉

錉:业也。贾人占錉。从金、昏聲。臣锴曰:谓使自隐度其家之所有也。《史记》曰:“杨可方为告錉。”眉均反。(27/270)

《校勘记》:“杨可方为告錉,按《史记》当作张汤出告錉令,今《史记》作‘缗。”

按:《校勘记》所据为《史记·酷吏列传》:“(张汤)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3]3813然《传》中亦云“杨可方受告缗”,《集解》引《汉书音义》云“武帝使杨可主告缗”,《索隐》云“汉氏有告缗令,杨可主之”[3]3819-3820。

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盐铁出于弘羊,告缗出于杨可,然非倚汤不能取信于天子。以酷虐助而成之,故恶皆归之汤。”[22]297何说是。《校勘记》非。

16.天下酺五日

酺:王德布,大饮酒也。从酉、甫声。臣锴按:《史记》曰:“天下酺五日。”注:“秦法,吏民无故聚饮,有刑。今特许之也。”盆乎反。(28/284)

《校勘记》:“天下,当作‘赐民。”

按:《史记·孝文本纪》:“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集解》引文颖注:“《汉律》三人已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今诏横赐得令会聚饮食五日。”[3]529-530

《校勘记》盖据上文“赐民爵一级”而改。“酺五日”、“天下大酺”云云乃史书习语,此处不必拘泥,无烦改字。《汉书·昭帝纪》直云“令天下酺五日”[1]229。

注释:

①《系传》卷七“奭”字下亦云:“《史篇》谓史籀所作《仓颉》十五篇也。”史籀作大篆十五篇,称为《史籀篇》,或省称《史篇》。《仓颉篇》为秦李斯所作。王鸣盛《蛾术编》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已发。

②修订本《史记》“甄”《校勘记》:“张文虎《札记》卷五:‘《御览》二百九十六引作“鄄”,《注》云鄄音绾,今濮阳郡鄄城县。按:《通志》卷八八《列传》一作‘鄄。”笔者按:《后汉书·董卓列传》“故穰苴斩庄贾”李贤注引《史记》亦作“鄄”。《通志》疑袭用《御览》文。又鄄无“绾”音,《札记》“鄄音绾”当作“鄄音绢”,《太平御览》诸本同。嘉庆二十三年(1818)仿宋刊本《太平御览》“绢”字笔划漫漶不清,极似“绾”字。疑张文虎所据《太平御览》即嘉庆本,而“绢”字误识为“绾”。

③据《世本》,禹之后裔、夏朝第六代国王少康(姒姓)封其少子曲烈于鄫。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鄫为莒所灭,太子巫逃到鲁国做官,去掉国名中的“邑”字,成为曾氏。

④此处及后文一“姒”字,席世昌原文均作“似”,今改。

⑤如郭沫若《中国史稿》:“湖北孝感地方曾发现过一批周成王时代的青铜器,记载着成王南征虎方的事迹。成王在这次征伐中经过的曾,后来封有姬姓诸侯,湖北京山等地已发现了大批曾国青铜器。”刘节《古史考存·寿县所出楚器考释》:“经籍所见曾国,可以从邑作鄫,亦可从丝作缯,皆一名也。……史家皆以鄫为姒姓。然在古器之中求之,若曾伯陭壶,曾大保盆,曾子仲宣鼎,曾诸子鼎,皆无直接证据可断定为姒姓之国。反之,……若曾侯簠,其与楚国之关系则显而易见。……可见有姬姓之鄫,又有姒姓之鄫。在齐者,姒姓;在郑者,姬姓也。”李学勤《曾国之谜》:“我们认为,姬姓曾国不但在《左传》里有记载,而且有关的记事还很多,只不过书里的国名不叫做‘曾罢了。大家知道,当时有的诸侯国有两个国名,……从种种理由推测,汉东地区的曾国,很有可能就是文献里的随国。”

⑥风雨有时,有,《四部备要》本《蔡中郎集·司空临晋侯杨公碑》作“以”,并云:“以,徐(子器)本作有,非是。乔(世宁)本及他本皆作以。”按:有、以古音同属“之”部,音近可通。说见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三“有”条、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二“有又友佑宥或”条、王叔岷《古籍虚字广义》卷二“有”条。

⑦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王肃私定《孔子家语》,窃盗此篇,改作‘王言,俗儒反据肃书,改窜本经,亦作‘王言,非是。”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认同王说,云:“主言,戴震、汪照、汪中、孔广森、王引之、孙诒让、王树枏诸家皆改‘王言,唯王聘珍、卢文弨本仍作‘主言。……‘王、‘主形近易讹,然不致通篇皆讹而仅一例不讹;且據《孔子家语》亦不可靠。”

⑧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或云据《〈孝经〉释文》引郑玄注“无念,无忘也”,其本《尔雅·释训》,当训“念”为“不念”、“忘”,即所谓“反训”。此与毛《传》义异,虽有据,然于义稍隔。

⑨于鬯《香草校书·说文四》:“慧苑《华严经》“菩萨问明品”《音义》引许叔重曰:‘方诸,五石之精,作圆器似杯,仰月则得水也。此许君《淮南子注》正说方诸之义,而诸家皆失引。徐释云:‘一曰石也。此疑本《淮南注》,惟语甚简略。而祁《校勘》乃云‘当作一曰大蛤也,无言石者,则慧苑《音义》殆未经寓目矣。”

⑩《汉书·王莽传下》:“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啖鳆鱼。读军书倦,因冯几寐,不复就枕矣。”《校勘记》隐括文义。《古今韵会举要》引作“但饮酒,啖鳆鱼”。亶、但二字古通。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司马迁.史记(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徐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6.

[5]席世昌.读说文记[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罗泌.路史[M]//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1]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7.

[12]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2013.

[13]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4]孔颖达.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2013.

[15]刘向撰,王照圆补注.列女传补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6]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8]孔颖达.尚书正义[M]//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2013.

[19]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0]张玉书等.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

[21]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2]何焯.义门读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