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乡本土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8-03-27裴春昕

教育界·中旬 2017年8期

裴春昕

【摘要】依托水乡深厚的人文背景,让水乡一草一木一景、水乡人一颦一笑一音成为本土化教学的活动源泉和素材。自我园省级课题《基于里下河水乡本土资源的幼儿生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申报成立后,我们整合水乡本土资源,汲取水乡文化精髓,进行本土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开展本真教育,成为教学生涯的亮点特色。

【关键词】白甸水乡童谣;本土化教学;本真教育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依托着水乡深厚的人文背景,水乡一草一木一景、水乡人一颦一笑一音都是我园的活动源泉和素材。自我园省级课题《基于里下河水乡本土资源的幼儿生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申报成立后,我们整合水乡本土资源,汲取水乡文化精髓,开展本土化教学,成为幼儿教育的亮点特色。

乡音篇

白甸方言是里下河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教学是幼儿了解家乡文化、感悟家乡精髓的良好突破口,而方言童谣也是方言学习的最好载体。白甸童谣源远流长,它带着浓厚的地方特色,篇幅简短,幽默诙谐,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易于阅读,耳熟能详。

如何突出白甸童谣的特色,遴选适合幼儿吟诵的童谣作品,我遵循两项选取原则:(1)发扬白甸童谣乡土性、趣味性、游戏性等优点。白甸童谣的流传主要是口口相传,所以口语化的痕迹非常明显,必须要用方言读出来。童谣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富有童趣,可边说、边做、边玩,引起幼儿的共鸣。(2)摒弃白甸童谣时代、区域局限性、消极性的劣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地域文化的冲突,部分童谣已经失传或违背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或者带有讽刺、嘲讽等意味,这些作品都不适合幼儿传诵吟唱,故经过一系列选取、加工、整理后,我园形成了特色园本教材——《方言童谣集》。

在童谣传诵中,我注重挖掘白甸童谣中的积极元素,以谣启智、以谣传情、以谣激趣,发挥白甸童谣良好的功能与作用。

一、以谣启智

1. 童谣激发兴趣,提高语言能力

白甸童谣抑扬顿挫的语调、朗朗上口的歌词,深受幼儿喜爱,并易于幼儿反复吟诵,如小班童谣《上学堂》这样唱:“牵磨膛,拗磨膛,送宝宝,上学堂,一包果子一包糖,送把宝宝尝一尝。”(磨膛是以前磨米的器具。)小班幼儿多以无意注意为主,此首童谣短小精炼、形象化的词语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中班童謠《月亮》这样唱:“月亮月亮巴巴,里头一个妈妈,妈妈出来买菜;里头一个老太,老太出来洗脚;里头一个麻雀,麻雀出来飞飞;里头一个乌龟,乌龟出来爬爬;里头一个蛤蟆,蛤蟆要吃油炒饭。”童谣中和谐的韵律、活泼的语言调动幼儿逗笑的情绪,激发幼儿愿意表达的欲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童谣训练常规,促进品质养成

白甸童谣的内容有很多,有介绍浅显的生活常识,时间观念,做人道理等。如中班童谣《小蜗牛》,告诫幼儿不要拖拉;中班童谣《小蚂蚁》,说明人多力量大的道理。白甸童谣还以一些正反面形象对比的案例引起幼儿的关注,如小班童谣《排排坐》《香蕉排队》《门口》等,教育幼儿在班级中学会谦让,不拥挤,不抢夺,可以在班级常规训练中反复吟唱。童谣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幼儿的心灵,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

二、 以谣传情

白甸童谣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童谣中流露出真情实感,以童谣吟唱的形式促进幼儿的情感表达。小班童谣《驮驮卖卖》这样唱驮驮卖卖,送给人家做爸爸(baibai,掰掰);驮驮耍耍,送给人家做妈妈。母子间深深的依恋之情溢于童谣的字里行间。中班童谣《九月九》这样唱:“九月九,重阳到,爷爷奶奶哈哈笑,我请他们吃甜糕,妈妈夸我好宝宝。”这些童谣为幼儿营造尊老爱幼的家庭氛围,培养幼儿浓浓的亲情之爱。

白甸童谣中也不乏具有地域特色的经典童谣,如《新年到》《拍大麦》《打草鞋》《炸麻串》等。从童谣中,幼儿可以了解家乡的节日习俗,感受风土人情,抒发热爱水乡、乐做水乡娃的自豪感。

三、以谣激趣

白甸童谣富有童趣。如何突出童谣的故事性、趣味性、游戏性等特点,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挖掘白甸童谣中的潜在价值。

1. 故事导入。以故事的形式便于幼儿理解童谣,如小班童谣《小老鼠搬鸡蛋》,大班童谣《唐僧骑马咚咚咚》。幼儿理解和记住故事情节后更易于记住童谣。

2. 语句接龙。如大班童谣《金锁银锁》:“金锁锁,银锁锁,谁能打开金锁锁?什么人,不吃饭?机器人,不吃饭。什么灶,不用火?太阳灶,不用火。什么脑,算得快?电脑,算得快。什么船,空中过?宇宙船,空中过。金锁锁,银锁锁,知识钥匙开锁锁。”以问答形式的语句接龙,幼儿从中能够体会到童谣的语言美和节奏美。

3. 趣味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白甸童谣与幼儿游戏两者相辅相成,使童谣更生动有趣,更具有操作性。如中班童谣《炒黄豆》《马兰花开》,幼儿边说边玩,乐此不疲。

乡韵篇

水乡白甸的《车水号子》《打场号子》名闻大江南北,早已让人熟知。近年来,本地的捕鱼节备受关注,幼儿在观看渔民们拉网捕鱼和鱼儿跳跃的欢腾场景时,他们纷纷模仿渔民们响亮有力的号子声,心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由此我和幼儿共同创作出的《捕鱼号子》,在镇“本土资源”公开课上尝试教学,并取得了成功。

《纲要》中提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发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使幼儿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秉承这一前提,我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让幼儿的创作更具趣味性、活动性。

首先,视频还原捕鱼场景,培养幼儿创作氛围。生活中的劳动一一再现,幼儿通过对捕鱼劳动的动作模仿,撑船、撒网、拉网、抬鱼等,通过游戏“你来做,我来猜”,调动幼儿艺术创作的积极性。

其次,发挥家长资源,鼓励幼儿收集生活中你所听到的号子,如嘿咻嘿、嗨呀呵,哎呀的嗨呀等,并配上捕鱼劳动的动作尝试哼唱。通过听、唱、做等多感官参与,幼儿自由创作出撑船号子、拉网号子、抬鱼号子等,体会“号子”这一独特艺术的魅力。

再次,以游戏为载体,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我在空地上把椅子排成船型,幼儿快速地融入游戏情境。幼儿两两结合,相互合作表演抬鱼号子。

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我对幼儿的“号子”创作进行了再次加工,形成一人领、众人和的“号子”形式,把活动推向高潮,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感悟和审美。

乡情篇

地处里下河水乡的白甸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色彩鲜明的本土文化,为了更好地实践《纲要》中所倡导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理念,我精心挖掘生活中幼儿熟悉并为之吸引的本土资源,让幼儿拓展经验,开阔视野。

一、亲亲水乡景,乐做水乡娃

水乡的四季风光、丰富多样的水产品、独特的水乡民俗节日、美丽动人的传说、诙谐的乡土童谣,幼儿深深陶醉其中。我鼓励幼儿多途径、多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丰富生活,开阔眼界。幼儿走出园外,认识水乡四季的不同;走进田野捡稻穗、挖山芋,感受秋天的丰收。我自编的散文《迷人的水乡》《水乡的色彩》,引导幼儿在文字的世界中饱览“水”的景色,感悟彩色水乡的魅力。《小河里的家庭聚会》以生动的故事情节让幼儿了解丰富的水产品以及特点。

二、玩乡土游戏,伴快乐童年

乡土游戏具有浓厚的区域文化气息,玩法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板凳、田罐、竹梯、背箩、稻草绳、竹簸箕这些水乡农村家庭的常用物品,都成为幼儿探索和游戏的器材。小板凳是马,是车,是跨栏,幼儿能够玩出花样;竹梯上也不乏灵活的身姿。稻草制作的娃娃、快乐的小马、草鞋、小篮子,美妙的瓦片画,栩栩如生的种子贴画,无一不显示水乡娃的心灵手巧。丢包、翻花绳、滚铁环等信手拈来的游戏更让水乡娃的童年与众不同。

三、激发水乡情,呵护水乡景

“水”是水乡的根,水乡的魂,延续水乡的根脉是每个水乡娃的义务,引导幼儿保护水乡环境,节约水乡资源,关注即将消失、同化的水乡文化,是意义非凡的事情。我倡议幼儿开展“保护水资源,还我一片纯净的水”签名活动;组织幼儿开展“我的梦里水乡”主题绘画活动,展示幼儿对水环境的理解,表达节水、护水的体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扎根水乡,挖掘身边丰富的人文积淀,打造水乡本土化教学的特色,为水乡幼教增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