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从打破惯性思维开始

2018-03-27巫海燕

教育界·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自主学习

巫海燕

【摘要】小學语文课堂中,从学生身上经常会折射出惯性思维的影子:缺乏主见,产生思维惰性,思维能力发展缓慢等。究其原因,其实是教师的惯性思维同化了孩子的发散思维,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思想意识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从提升言语修养开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来真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惯性思维;言语修养;自主学习;实践活动

说到惯性思维,人人皆知,因为它存在于许多人的意识行为中。惯性思维会造成人在思考问题时产生盲点,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反思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也许我们也能找到一些惯性思维生存的“土壤”。

一、教师的“习惯语言”造就了学生的惯性思维

我听过很多的常态课,通过比较,发现这些课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共同点,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教师的习惯语言已成习惯,学生的配合也相当默契。课堂中教师讲解过程中,提出诸如“是不是啊?对不对啊?有没有啊?”这些是非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异口同声地回答。奇怪的是,当学生回答错了,只要老师改变一下问话的语气,“是吗?对吗?有吗?”学生的回答立刻就走向了问题的反面。这样的“默契”显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那是长期“对话训练”的结果。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顺风顺水,但学生如同机器。试问这样问与答,意义何在?学生的思维水平如何提高?

二、教师的“包办代替”助长了学生的惯性思维

在一些公开课中也能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教师的教学流程安排得井井有条,环节设计环环相扣,问题提出严谨周密,学生在老师预设的轨道上畅通行进。这看似滴水不漏,但我总觉得这样“流线型”的课听起来有些被动,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他们尽力配合老师“走教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是聪明的,但如果这聪明在这种模式下不断强化,那“聪明”又有何意义?再如学生的作业,如果老师不布置,他们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作业”。教师平日里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主动成长的意识,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被成长”状态,没有老师的“引”,便没有了他们的“学”。

三、教师的“统一标准”强化了学生的惯性思维

曾听到一位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执教《秋游》一课,课伊始,老师提问:“小朋友们,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朋友的手如同雨后春笋般举了起来,一生说:“秋天到了,棉花白了,高粱红了,稻子黄了。”说完,老师加以肯定,再问其他同学,结果大部分同学都把手放下了,偶尔举起的几个,也只是说:“树叶黄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了。” 听了这样的回答,我不禁感到纳闷,都是生活在城里的孩子,他们看到棉花白了吗?北方的红高粱,生活在南方的他们也看到了?再说大雁现在真的很少见,也被他们看到了?真是奇怪了!而真正生活的校园中,桂花开满枝头,芳香溢满校园,落叶飘满草地,小草渐渐变黄……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样的句子从语法角度来说是正确的,但内容却是背离现实的,当然也就失去了训练的意义。如果语言文字的训练仅仅是为了应试,而一味地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会异化为背数学公式,学生只要会背会套用就行了。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将会脱节,“学生活中的语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以上种种现象都是教师惯性思维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呈现,教师的习惯与经验为孩子的惯性思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时间久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差距一定会给我们以警醒。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些改变。

1.首先,从提升言语修养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言语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见教师的教学语言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有多大。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并反复修改课堂语言。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是不是?对不对?”等是非判断,以及“你真棒!真好!”等空洞的评价语早该退出我们的课堂了,取而代之的应是“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对于他的发言,你有什么要补充的?”……真正学习的课堂更多的应是生生互动,老师只是组织者与协调者。必要时,当学生有积极主动地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教师甚至可以不说话。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

2.其次,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孩子

孩子的“被成长”与教师的“包办代替”有莫大的关系。要想调动孩子的主动性,那教师就要让孩子经历学习的过程。如我们在教学生字词时,通常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提取文中容易读错的词来进行检查、强调,这一估计、提取、罗列的过程是由教师独立完成的,学生的角色弱化为检测学习效果的一个要素。其实教师经历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其间包含多种思维活动的参与:猜测、观察、比较、验证……如果让孩子经历这一过程,自己去寻找容易读错的、难读的字音,并将解决的过程、方法与结果与同学分享,那样的学习才是真正基于学情的、有价值的。同时学习与主动思考的能力自然也就形成了。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我们平时也可以学着“懒”一点,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如可以把布置作业、外出游玩地点的选择、口语交际课当小老师等小小的“权利”以奖励的方式交给孩子,他们经常会有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但往往这些想法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3.再次,建立语文与生活的“链接”

很多人狭隘地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好,语文能力就强,这显然是将分数与能力之间画上了等号。这种评价体制下的学生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考试。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高。不能仅仅去教教材,去完成一道道所谓的语文能力训练题,我们应将孩子的语文学习引向生活。

语文与生活如何“链接”?带学生亲近大自然固然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我们无法拥有像《孔子游春》中泗水河边的“大自然课堂”,但我们可以带孩子创造这样的“课堂”,可以让我们的教室也像大自然一样充满鸟语花香,也像大社会一样包罗万象。春天到了,我们可以把美景拍下来带到课堂,给作品起个好的名字,举行摄影展;看到有价值的新闻,我们可以把它记录下来,贴在班级的“新闻速递”栏,让大家随时随地都能了解生活;家里养了一盆奇特的植物,我们可以把它带到班级里,大家一起观察、交流;今天吃到了什么美食,也可以用文字配图片的方式张贴在班级,与大家分享;哪怕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心愿,也可以工工整整地写在班级的心愿卡上……此时的教室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的地方,更是孩子生活的场所,孩子在一次次搜集与整理、思考与表达中将语文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时间久了,他也会去主动观察、发现……总有一天,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其实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

儿童的生命本该是鲜活的,他们虽然经验相对有限,限制了他们对更多新事物的认识,但正是由于他们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反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如果教师能将儿童的这种优势视作珍宝,打破惯性思维的束缚,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意识,那我们一定会清清楚楚地看到学生学习的痕迹,这种痕迹就是学习过程的真正发生,就是学习能力的真正形成。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自主学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