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五彩课程”培育“五彩陶娃”

2018-03-27周英

教育界·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课程整合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周英

【摘要】核心素养的最终落地,要依靠学校课程来实现。为此,基于地域特色与校本优势,我校全面启动以培养“五彩陶娃”为宗旨的学科跨界整合课程的开发研究。“五彩陶娃”是对“立德树人”宗旨的校本化理解,学校“土壤”是对核心素养落地的校本化反思,课程整合则是核心素养着陆的校本化路径。

【关键词】五彩陶娃;核心素养;立德树人;课程整合

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预示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是学校新时期发展的挑战,也是契机。在这拐点上,学校需静心思索:学校课程建设的目的何在?现行课程是否适合核心素养落地?学校课程又该怎样与核心素养对接?唯有如此,方能高屋建瓴,因校制宜,开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建设新局面。

为此,我校围绕此三问,启动了核心素养校本化落实的实践探索。

一、五彩陶娃:立德树人宗旨的校本化理解

学校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立德树人是所有学校的共性追求,具体到每个学校,因由不同的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学校历史等因素,又将烙上个性化特质,形成校本化表述,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

我校师生、家长经过深入探讨与学习,并邀请专家参与碰撞,把脉问诊,最终将立德树人的一统化育人宗旨、校本化定格为培育“五彩陶娃”,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校本优势。

五彩陶娃,這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学校的育人愿景,这既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归旨。通过六年的小学生活,学校要着力培养一批批五彩陶娃。这五彩陶娃具有五大特征。

1.以宜兴陶瓷文化为精神底蕴。我校是百年老校,坐落在中国著名的陶都——宜兴市丁蜀镇。陶都“五朵金花”(青瓷、均陶、彩陶、精陶、紫砂)闻名遐迩,紫砂陶更是誉满天下。得天独厚的陶资源,7000多年的制陶史,各具风采的陶作品,精益求精的工匠群,加之历朝历代文人才子诗书刻画印的融入,成就了陶瓷文化独有的魅力与张力。在陶瓷文化的熏染之中,学校提炼出“办‘适切学生发展的五彩教育”的办学理念及“行方智圆”的校训,意在以陶瓷文化浸润校园,为学生打上地域文化精神的烙印。

2.以原生态制陶原料的“陶土五色”为意象系统。陶土最基本的五色是紫、青、红、绿、黄,以此五色之意象与学生素养建立关联,构建我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系统。

3.以“色之意蕴”为文化取向。紫色,在中国传统里,是尊贵之色,取紫之贵,喻为人之道,建构学校的道德与公益课程;青色,是优雅的颜色,《诗经·郑风·子衿》里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说,青衣布衫的男子,是读书人的象征,取青之雅,喻言语之道,建构语言与人文课程;红色,是火的颜色,热烈、奔放、活跃、激情,取红之跃,喻思维之道,建构数学与科学课程;绿色,生命之色,自然之色,代表和谐、宁静、希望与生机,取绿之健,喻健康之道,建构体育与健康课程;黄色,代表天德之美,也是中和之美,取黄之魅,喻审美创意,建构艺术与创意课程。

4.以公民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审美情趣为特质表征。

5.以“美德娃、崇文娃、睿智娃、健康娃、才艺娃”单项奖章和“五彩陶娃”勋章相结合为其授誉称谓。五彩陶娃,是基于地域文化、学校办学理念以及学生发展校本化理解的现代优秀学生形象,是立德树人宗旨的校本化体现,这一人格形象的素养内涵,将全面体现在学校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机制中,成为课程之“魂”,评价之“灯”。

二、学校“土壤”:核心素养落地的校本化反思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产生,它需要在学校设置的课程、日常教学以及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课程设置、教学与活动、环境与制度等因素,相当于是学校的“土壤”,“土壤”的品质制约着核心素养落地的质量。

反观我校,在课程建设中,应该说相当努力。依托家乡特有的紫砂文化资源优势,借助 “紫砂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紫砂文化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等省课题研究,学校构建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组建了以“陶娃”命名的多个社团,在泥塑、陶刻、舞蹈、绘画、棋类等多个方面业绩不俗。

但深度审视学校“土壤”,存在制约核心素养落地的几个问题:(1)课程结构被固化:学校课程以分科为主,只重视学科内的知识,忽略学生的需要和生活经验,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2)课程内容被窄化: 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国家制定的完整课程体系遭遇挤压与侵占,一些与应试无直接关联的课程,难以开齐上足; (3)课程实施方式被僵化: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未真正在课堂扎根,实际教学中,以单向灌输为主,学习单调,学生被动接受,兴致低落; (4)课程开发呈碎化:一方面,课程设置的理念支撑、课程实施的价值指向、三级课程的关系梳理、不同课程的统整融合等比较模糊,零敲碎打,缺乏全局观念,底气不足,另一方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建设,不能一以贯之,持续推进,忽冷忽热; (5)教师课程执行力弱化:学校教师具有乡村教师的共性特点,勤恳、踏实,但安守现状,倦变和惧变,即便参与各类研修,也是以不变应万变。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成为课程执行的瓶颈,更别提课程领导力。

综合而言,现有的学校“土壤”欠佳,不利于核心素养着陆、生根、成长。学校要改变这些状态,关键在于课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整体建构学校课程,营造良好的课程生态,这样才能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落到实处,也才能倒逼教师主动融入发展的状态中,由提升课程执行力升格至提升课程领导力。

三、课程整合:核心素养着陆的校本化路径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其核心素养落地的校本化反思,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课程建设。我们意识到,学校必须从顶层设计的视角重新思考课程的整体建设,利用地域文化彰显独特优势,使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发展及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以培育“五彩陶娃”为宗旨,全面启动学科跨界整合课程开发研究行动,建构学校课程体系以及实践路径,探索乡村小学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实践样态。

1.统筹建立“三级课程”整合模型

遵循儿童心智发展规律,合理统筹,搭建“三级课程”模型:以国家课程高质量的校本化实施为目标的基础课程(全员必修)——以学科实践课程有价值开发为补充的拓展课程(年级必修)——以社团活动厚植兴趣点为愿景的探究课程(个人选修)。

2.整体架构“五彩陶娃”课程体系

学校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整体梳理,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主线优化课程结构和拓展课程内容,以课程目标的关联性、协同性和契合度为依据,以系列主题的建构方式整合跨学科活动内容和过程,从而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架构,以形成具有学校文化特质的课程体系。

3.菜单呈现“五彩课程”实施图谱

为尊重学生的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快乐学习、主动成长、幸福生活的“五彩陶娃”,学校进一步确定了“五彩课程”实施图谱,并按菜单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呈现,每一位学生在为学习必修课程的同时,可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探究课程的内容,这样,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为学生夯实共同的基础,形成多样的基础,发展不同的基础,从而为学生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礎。

4.有机贯穿“主题节日”活动课程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天性,以“三级课程”为主,辅以“主题节日”活动课程,包括缤纷陶艺节、香甜收获节、幽默英语节、幸福读书节、智慧科技节、快乐体育节、多彩艺术节等,有机贯穿全学年,进一步促进课程的整合、课程与生活的整合,为学生提供多重时空、多样选择、多种体验、多向交流、多维展示,在综合性的活动中,学习、思考、探索、合作、行动、收获,感受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品味大千世界的奇妙无比,在多元发展、快乐成长中,潜移默化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5.创意开展“五彩陶娃”发展性评价

学校设立五色奖章(即紫色美德章、红色睿智章、青色崇文章、黄色博艺章、绿色尚健章),并建立“陶娃成长银行,储蓄一生美好”机制,以学期为纵轴开展过程性“五彩陶娃”评比,使每个学生及时收获课程学习的成功反馈,获得多元发展、个性发展的心理满足感。学校还将进一步改革学生评价体系,结合“五彩课程”实施和“五彩陶娃”评比,制定丁山小学特有的学生素质报告单,凸显核心素养提升工程,并以电子档案存入学生成长袋,让学生核心素养呈现稳步发展,拾级而上的态势。

实施“五彩课程”,培育“五彩陶娃”,是我校校本化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我们深知,这是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难以胜任。为此,我们将进一步集聚学校、家庭、社会之力,用心实践,不断完善与核心素养对接的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努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2]王凯.学校课程建设的十大问题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5(11).

[3]车丽娜,徐继存.学校课程建设的合理性省察[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

[4]蔡其全.论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体化[J].课程教学研究,2016(10) .

[5]李松林,贺慧.中小学校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猜你喜欢

课程整合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