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开展“主题作文”的策略探究
2018-03-27武汉市光谷第二十六小学
■ 武汉市光谷第二十六小学 方 黎
“作文以主题为先导,与生活同步,与教材并行”是主题作文有效整合的目标导向。“让作文教学回归自然”是主题作文教学的追求境界。下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依托教材开展“主题作文”的策略探究。
一、整合单元教材,提炼习作主题
(一)整体关照单元文本,拓展主题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查看各版本的语文教材,基本上都能在单元教材上体现异同性,如有的是以内容为主题,有的是以表达为主题,有的是以体裁为主题。教材的这种设计需要教师通过单元关照文本,上勾下联抓住教材特点来确定单元写作重点,并且读写以单元为单位,整体安排。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的《海上日出》《暴风雨》《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三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在这三篇课文的阅读基础上,我有机地把高尔基的《海燕》、赵丽宏的《山雨》等文章组合成“自然风光”的主题式单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主题阅读空间,丰富了单元学习的阅读资源。
(二)聚焦取舍单元文本,提炼主题
主题是学生通晓古今中西历史、了解风土人情等素养的“触发器”“共鸣点”。教师要对文本进行独到的解读,提炼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隔窗看雀》是一篇散文,一般的教学,教师往往停留在学生体悟到麻雀精神的可贵——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但经过单元重组,我们提炼出了“生命——爱”这个主题,让学生感悟“积极生活、乐观面对”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爱。《我的老师》这篇文章讲述了蔡芸芝先生的七件小事,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将此文与单元中的《傻二哥》《童年的小花狗》两篇教材相结合、即可组成“爱的主旋律”这个单元的作文主题。之后可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做到课课练,可以降低单元主题作文的难度。我们也可根据学生写作的实际,把单元目标分解成一课一个阶段,步步为营,循序渐进,让学生作文时水到渠成。附鄂教版五年级下学期主题作文有效整合的序列:
习作主题 主题切入口 习作重点 文体 读写结合点自然之景 《暴风雨》 我爱( ) 写景文 体会借景物或事物表达感情的方法。迷人的阅读 《钟楼读书》 我和书的故事 记事文 学习按照表达的需要安排内容的详略,学会将重要的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的能力。
祖国的脊梁 《“我终于回来了”》 读(观)后感 读(观)后感引用相关材料写读后感。神奇的宇宙 《盘古开天辟地》 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 通过富于想象力的画面,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爱的故事 《我的老师》 父爱如( ) 记人文 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通过具体的事例描写。人与动物 《刺猬》 可爱的( ) 写物文 抓住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或已有的饲养动物的经历,通过细腻的描写记录下来。戏剧电影 《皇帝的新装》 剧本词的撰写 写剧本 按照剧本的基本格式,试着改编故事为剧本并进行表演。和平友爱 《写给异国弟弟的信》 同学之间 记事文 学会抓住自己的内心活动,把内容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丰富生活体验,积累作文素材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写作,但是通过阅读获取的只是作家在“彼时彼地”体验所获得的“生活”,而非学生自己体验所得的生活。亲历的生活与从文章里读到的生活,在色彩与感受、深度与力度上是不同的。学生作文之前,需要找到自己的生活源泉。
(一)在课堂中营造自由畅享的氛围
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贴近学生实际”,就是要让学生书写自己的生活故事,“我手写我心”。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带出课堂,带进生活。我们可以抓住中国传统节日的过节习俗,让孩子们充分参与其中,感受过程,如元宵节吃汤圆,可以让学生亲历包汤圆、煮汤圆、吃汤圆的过程,可以让他们查找相关的习俗及故事,积累相关节日的诗歌,最后再进行相关主题作文训练。
(二)尊重学生原生态的个性表达
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我们总是鼓励学生不断地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观察、体验、感受,让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大胆地表现自我。课堂教学中,对敢于表达不同见解的学生,要大张旗鼓地表扬,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力求改在错误处,动在不当处,能不改的、不动的尽可能不改不动。每个学生个性不同,对生活的体验必然不同。指导学生作文,要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性,用自己的声音和性格说话,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和感悟。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作文,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如写《我的数学老师》,同一题材、同一写作对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分析,可以确定出不同的主题和中心,写出不同特色的习作。如从老师的性格、爱好、习惯、教学风格、特点等角度进行描写,可反映老师教学有方,也可反映老师谦虚好学或平易近人。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
三、借力教材进行思维训练,优化作文语言
(一)抓住文本关键,激发学生思维碰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要求,把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作为语文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两个构件。语文教材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我们凭借着一篇篇课文进行训练,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在不断了解的过程中,学生也就学到了作者思维的经验,获得了习作的能力。如《丰碑》一课教学时,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人翁是军需处长,可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描写将军的情感变化呢?”学生通过文本体会、感悟到文章作者为了表现军需处长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采用了欲扬先抑和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军需处长着墨不多,他的高大形象就是在将军的情感变化描写中突显出来。这样就在文本的言语中贯通了思维,并有意识地进行了语言的积累和内化。互文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所有知识点和方法都是通过语文这本书在课堂内学的,只有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并落到实处,学生才能内化于心,从而在自己的习作实践中运用自如。
(二)领悟语言,验证思维过程
作文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如果坚持注重语言积累与感悟,读写反复训练,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作文思维习惯。阅读教学既要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要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而要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就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课文的写作特点。因而,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写作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当学生对人物的特点已经有了整体上的认识,再针对初步的形象在文本中找依据,让学生用真心去感受,用事实来作出分析。这种让学生去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做法要比教师直接告知答案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架设了一座从问题通向答案的桥梁,训练了作文思维体系的完整性。
四、学会如何修改习作,提升写作水平
修改习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必要环节。《标准》第三学段第六条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在“习作教学建议”中再次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修改习作是学生习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师示范修改——教方法
引导学生修改作文,不仅仅是让他们知道“修改什么”,更要教给他们“怎么修改”,在改中形成能力,养出习惯,改出自觉批判的精神。在四年级下学期及五年级上学期,教师就要有引导学生进行修改习作的教学过程,要“下水示范”,带着学生摸索。首先要教学生“增、删、改、调、换、留”常用的修改方法以及修改符号等。教师可以选学生的习作进行精心修改,通过电子大屏幕进行展示,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重温本次作文的要求,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评价的角度、评价的步骤及基本用语,让学生直观感受老师的修改过程,针对什么问题,怎样进行修改的,以及改的效果如何。其次教师要在引导中发现学生当中的自改小明星,要善于发现、培养班级中会改且改得好的学生,让他们担任“习作医院”的医生,帮助其他学生修改习作。教师更要展示修改后的习作,肯定修改的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热情。
(二)学生自主修改——用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修改作文的权利应该属于学生本人,教师只起引导和指点的作用,让学生根据老师评议例文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对自己的作文做再修改。再修改的过程,不仅是对刚才评改的消化过程,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对作文中出现问题的再认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个性问题是学生自己的事,不管学生改得多还是改得少,哪怕只是更改一个错字、更换一个标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一种进步。学生进行自评自改的过程,就是他们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
主题作文的教学以主题为先导,依托教材,也可以说是借用主题的丰富、提炼,达到举一反三的训练目的,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内心体验通过作文外化,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坚持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借助文笔抒发感情就会成为学生的优先选择和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