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纪录片编导的摄像意识探微

2018-03-27广东广播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摄像师小笼包机位

广东广播电视台

随着观众的审美能力和欣赏品味不断提高。纪录片越来越走进大众文化生活的视野,《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的青春》和《追梦在路上》等一系列纪录片成为现象级纪录片。

人们不仅重视纪录片的故事内容,也越来越重视电视的视听效果。编导的任务更加艰巨了,拍摄具有审美性和文化性的电视纪录片,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一。

相较广告、电影及电视剧等影像作品,人物纪录片的拍摄有更高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因此,人物纪录片编导不仅需要讲好人物故事,更需要兼具摄像意识、现场意识。

一、对编导的摄像意识的定义,镜头的策划

一个优秀的电视编导应当具备摄像意识。对于人物纪录片而言,情节安排、现场光线、声效、构图都是必须考虑的内容。画面的组合,情节的轻重都需要在前期拍摄中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现场拍摄的过程中,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对细节进行精益求精的设计走位,一个好的编导必须对情节进行预判,有强烈的现场意识。编导需要把握好故事脉络,指导摄像师拍摄筛选后的事件。

首先,对流程性事件充分观察,有的放矢,帮助摄像师高质量完成镜头设计。流程性事件包括被拍摄对象惯常的工作、生活,涵盖吃穿住行各个方面。如何拍?怎样拍?在拍摄流程性事件时,在有条件实现镜头设计时,具备良好摄像意识的编导,能够根据故事走向,情感走向,对摄像师提出拍摄要求,比如《爸爸别害怕》中,丘紫莹从四岁开始,就和爸爸丘玉华在广州二沙岛江边卖唱。爸爸双目失明,妈妈靠做手工花赚取微薄的生活费。其中一家三口每晚都会前往广州二沙岛卖唱的情节中,一家三口每天往返的线路,编导已经非常熟络,定好高机位俯拍窄巷里出门,远处等待一家三口的电单车驶近,部分路程有条件让摄像师乘另外一部电动车跟拍。在有设计空间的情况下,最大化用镜头语言传递给了观众这一家三口每天往返奔波的艰辛。

其次,纪录片的魂在于纪实,其中最真实,最具现场感,最能引发观众共鸣的便是突发事件。

应对突发事件,首先要准确判断“开机”、“在现场”、“关机”。现场记录的不完整,会让节目质量大打折扣,及时“开机”和何时“关机”一门学问。

《外来媳妇本地郎新宠“小笼包”》:谭俊彦在广东粤语金牌热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中饰演“小笼包”,六岁名声大响。其中有一段情节,“小笼包”在幼儿园玩游戏输给同学,却满满不服,要求老师再让比一次,再输,“小笼包”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服和无奈,其它同学的反应,充满童趣。其实,在“小笼包”情绪爆发前,小朋友做游戏的场景拍摄已经足够,编导和摄像师都有所放松,到了“小笼包”第一次游戏失败,不高兴了,才匆忙跟进,缺失了一部分情节,尽管后期剪辑有所弥补,出来的效果难免有了折损。

编导要承担瞭望者的角色,帮助摄像师判断何时“开机”、“关机”,并预先约定好,在发生何种情节、人物有何种情绪举动时,不需提醒,马上开始拍摄。

编导还需要在进入现场时,预先找到合适的拍摄机位和角度,找准拍摄对象,对现场信息做出取舍判断,进行预判、然后告知摄像师。

《恒大足校九七班》中,有两个场景值得参考,一是在球队半决赛艰难获胜,球队的箭头人物,前锋李明因为在半决赛中被红牌罚下,无缘决赛,赛后李明情绪失控,企图找裁判理论,进而演变成对教练的攻击。摄制组双机拍摄,比赛结束后,原本计划移到替补席拍摄赛后队员的情绪,在冲突爆发时,还留在原拍摄机位,离事发地较远。主摄机位由一位从摄像成长起来的编导抓机,在没有搞明白发生什么事的时候,就原位用长焦拍摄,保障了事件的大全景和李明奔跑冲向裁判的身影后,抓住空隙,撤下脚架冲进场内,抢拍细节。正片中,这一段热血足球小将的冲动和激情在镜头前表现的淋漓尽致,成了立起角色的一大支撑。其二,球队夺冠,小球员们的庆祝方式、跑动方向完全无法预判,还是那位编导兼摄像师不惜体力,带着十公斤左右的设备运动中跟拍,更是见缝插针,凭经验设计镜头,在没有任何引导的情况下,完美捕捉到队员们最具张力、最天性的一面,队员们主动找镜头互动的画面更具感染力。

二、人物纪录片编导摄像意识的培养和融入

(一)在拍摄方案的拟定中融入摄像意识

拟定拍摄方案是整个纪录片拍摄、制作的第一步。在拍摄方案中融入摄像意识、尊重摄像规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人物纪录片需要制定层层推进的拍摄计划。

第一阶段是“摸底式”拍摄,从拍摄对象的日常入手,积攒足够的流程性画面、场景,同时更好地了解拍摄对象,熟悉拍摄环境,了解拍摄对象的过往,摸清人物后续的时间安排,这一阶段不宜过多干涉被拍摄对象,只要有足够观察,编导和摄像总能在反复发生的日常中进行镜头设计,完成高质量的基础素材拍摄。如行车、走路、出入家门等场景,看似简单,但需要编导有足够的摄影功底和意识,才能拍出造型感,好的镜头语言往往能超越解说文字。第一阶段中的观察和认知往往能决定后续拍摄是否出彩。

第二阶段侧重场景再现。这一阶段,编导对人物和故事有了充分了解,在真实发生的基础上,用影像回溯过往。编导需要摄像意识,进行拍摄引导和设计,包括环境光的布置、人物的走位、机位的设置等等。

被拍摄对象不是演员,无法演出过往,需要编导考虑如何通过拍摄技巧,向观众展现出贴近真实事件的内容表达、情绪表达。

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拍摄贯穿始终,编导应时刻绷紧一根弦,当好摄像师的瞭望手,保障第一手画面。

最后,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判断被拍摄对象是否已经“忘记”摄像机,在不同场景中有设计好相应话题,包括前期已经采访过或是拍摄对象不经意说出来的关键话题,甚至是敏感话题,不经意间抛出,这个阶段需要编导和摄像师更好的配合。

(二)和摄像师多沟通,尽量组成固定搭档

每一部兼顾影像和故事深度的纪录片都是不可复制的。编导如果没有一定的摄像基础,如光影、构图、镜头运动,就无法有效畅通与摄像师沟通。摄像师如果缺少明确指令,就无法在拍摄中找准方向、感觉,难以把握好人物故事的拍摄。双方配合就会效果平平。

纪录片编导摄像意识的提升,需要向摄像师学习,在不断沟通中不断提升对摄像的认知。另外,编导需要了解摄像师的拍摄习惯、思维习惯,最好有一套简洁有效的短语、手势,在突发性事件中,能不破坏现场氛围的情况下,完美配合。

(三)细节意识,引导摄像师抓准细节

拍摄细节,难免会想到特写镜头,特写镜头最能直观表达情感,一个场景中,哭泣、喜悦的表情特写最能留给观众深刻印象。但是细节并不局限于特写,哪怕是大全景,只要有足够突出的单个信息,也可以算作细节拍摄。《我们的青春》之《和冠欣:走多远?作多久?》中,在招聘会现场,摄影记者和冠欣在挂着横幅的二楼俯拍一楼的人山人海,编导有意抓住横幅上的青春两个大字,用减法构图,卡住火红的青春两个字和拍照中的和冠欣,这个镜头的抓取很好地契合了《我们的青春》主题。

抓拍要兼具快和准。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机会稍纵即逝,抓什么?怎么抓?编导有意识地引导非常关键。仍然是在《和冠欣:走多远?作多久?》中,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要关门了,关门前一天,摄影记者和冠欣前去拍摄,在抓拍服装店老板跳在桌上全力大甩卖时,收到了砸相机的威胁。和冠欣挥挥手,尴尬却又貌似无所谓地笑着走开,之前纪录片摄制组的摄像机一开始对准服装店老板,拍到他对着和冠欣吼叫,话音未落,迅速转向和冠欣,尽管中间甩动的过程无法完美,却完整捕捉和冠欣的反应,一个年轻新闻记者常年和各色人等打交道的工作特点,沉稳的处事风格,通过这个精准细节完美呈现。

三、结语

编导摄像意识的培养,需要时间打磨。

学习其它种类影视作品的摄像技巧也有助于培养编导的摄像意识。例如,广告、电影中的造型拍摄同样可以融入纪录片中人物的塑造,镜头策划能力的提升会提高编导的摄像意识。

最后,纪录片创作流程是环环相扣的,好的编导需要熟悉制作的所有环节,包括剪辑,通过后期剪辑,会发现前期拍摄的不足,进而在下一部纪录片拍摄时改善。

猜你喜欢

摄像师小笼包机位
#你会分享爬楼机位吗?#
附着全钢升降脚手架不同步升降性能研究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机位排布优化方法及应用
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的强化策略
小笼包
小笼包
包小笼包
机位容量因其数量影响的仿真运行及量化关系研究
如何提升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
小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