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仪式观来看《舌尖上的中国3》的不足
2018-03-27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
作为国产人文纪录片的优秀代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一、二两季,其所表现出来无论是制作水准还是观众口碑都极高。反观最近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3》,在其播放时段也是春节期间,同样也是主打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与饮食文化进行纪录与介绍。为什么前两季成功地宣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饮食文化,提升我国的纪录片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国际形象,而这第三季却全是恶评。
文化是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这就意味着在关于文化的一系列纪录片,想要真正实现文化仪式性传播,其创作理念必须始终与“人”相关,不仅关注个体,尊重个体差异,更重要的是从个体中推及群体的发展变化,把握群体共同的特性,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情况下,拥有人文关怀,从而引起广泛受众共鸣。文化纪录片除了要有人文关怀之外,其真实客观性也是影响其文化传播仪式性的因素之一。
一、人文主义关怀的丧失
与西方注重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中国人将自己的理解放进了纪录片当中,更多地是通过个体展现整体,包含着对社会全貌的反映。这种在《舌尖》前两个系列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第二季中以人物为线索,将各地的特色食物串联其中,讲述生活直面现实,透过食物与人物的故事来描绘当今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个时代是如此复杂、如此荒谬,也如此繁荣,有此充满活力。所以我们能在这个片子中看到广州的早茶,也能看到留守儿童碗里的土豆。我们中国现下有贫穷与荒蛮,不同的故事映射着不同的现实,整个纪录片选取最真实的生活,赢得我们情感的共鸣。
而到了第三季,人文的气息变少了,陈腐的商业的气息倒是随处可见。文化传播的仪式性消失迨尽。在这一季中,每集都有这种对农耕文明的凭吊,对传统封建糟粕的赞美,对古法制物的尊崇,对落后手工业的迷恋。第一集的中所展示的章丘铁锅,片中解释说每一只章丘铁锅都要经历36000次的煅打才能呈现镜面效果,而现代工业的镜面抛光技术明显要更有效率,那经历这36000次手工煅打的意义在哪里?纪录片没有说,这就很难引起我们观众的共鸣,在现代工业的推进下,我们不能说这种传统手工艺的存在没有心要性,而是这纪录片在给我们传播这些时所展现出来信息,让我们看不到手工业的独特性。
人文情怀不等于因循守旧,要不然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工业革命,进行工业强国化建设?新的时代条件下,同样是讲手工艺《大国工匠》纪录片里展示工程师因机器不能做到足够细致才选择手工打磨航天器材所体现出来的一丝不苟,更令人感受到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这种严谨、认真与中国人骨子里的韧性不谋而合,这才是纪录片所传递出来的正确的仪式感,让我们感同身受又心生敬佩,同时也将这种匠人精神在不知不觉间传承。
二、客观真实的缺失
客观真实是被认为是纪录片的生命。但是伴随着影视市场上追求利益的心理增强,纪录片出现商业化运作也十分的常见。特别是在某些影视艺术作品当中,打着文化传播的旗号,通过干涉人物的选取与故事的安排以实现拍摄目的,强行满足预设的拍摄意图,显示其文化的独特性。
而这种故弄玄虚、虚而不实的现象在第四集《养》中达到极致。在这一集中,讲述药食同源,药食同源这是我们常认为合情合理的事,但其中也不乏错误。但作为传递信息的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要求必须严谨,但《舌尖3》在这点上将前两季的优点全抛弃了。比如都是讲述广东人爱煲汤,《舌尖2》中说的是:“现代科学认为,任何对食物的加工,都会造成营养不同程度的损失,但这绝对不能说服广东人。”将广东人爱煲汤讲述成平常百姓家的一种习惯,这种自然又贴切,让我们感觉是在拉家常。而到了第三季,没有科学证实的情况下将爱好煲汤的理由则变为了:“从山东来到广州后,一家人特别怕湿热,喝螺片椰肉猪骨汤正能够生津止渴,解暑滋阴。”这种缺乏理论支撑的说辞则难以服人。
《舌尖3》中类似于这样的反面例子很多,比如湖南十大碗中的“礼仪”。我也在网上看到过当地人看过这集之后对于纪录片所呈现出来的虚假造作所作的讨伐。例如节目组为刻意体现出古老的感觉特意选择在破旧的房子里进行拍摄,十年没有举行过的村宴因为要拍片而特意请了群众演员来作秀,还有关于上菜、吃饭要守的礼仪,特意摆拍。貌似纪录片在讲传统文化,其实都是不过是博人眼球而已。这样强行传递出来的乡村文化,不过只是闹剧,还何来的仪式感,乡村人民何来的乡村文化认同感。
综上所述,《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一二季还有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但《舌尖3》所展示的中国传统文化却令人失望。分析后者失败的原因,无非就是其在进行文化传播时仪式性的缺失。虽然其纪录片也是在传播我们的文化,但其人文主义与客观真实性的缺失让其在传播过程中的仪式观消失殆尽,这样所能引起的对人们的情感共鸣自然是少之又少,对文化传播自然产生阻力。
因此,不是美食不够吸引人了才导致《舌尖3》的失败,是这部纪录片丢掉了其本拥有的传播仪式性,重在了传递,重在了信息传递之后带来的利益,而忽视了真正的文化传承。一个讲述中国优秀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偏离了其本心,还哪来的传播文化可言,哪来的打动人心可言,哪来的以饮食反映中国全景的力度可言,所以失败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