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听 聊 新闻才能“真、准、深、活”
2018-03-27
在体育竞技项目蹦床中,有一个名词叫“跑份儿”,是指长期重复一个动作,突然间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不会做了。而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想做得更好。作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十几年的记者,面对提升“真、准、深、活”新闻报道水平的要求,本人也曾遭遇过类似“跑份儿”的困顿。有时面对写过多次的同类题材的新闻,想写出新意却不知如何突破,还不想按照老路数来写,所以时常陷入“提笔空无言”的尴尬境地。
自中央提出在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笔者找到了解决新闻“跑份儿”的金钥匙,通过实实在在地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笔者发现只要深入基层一线,新闻现场,真心的以一个平等的视角蹲下去,耐心的以一个倾听者的角度听进去,热心的以一个朋友的真诚聊起来,细心的以一个采访者的职业精神问下去,那么写出的新闻一定“真、准、深、活”,打动受众。
走下去,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准”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面对“鱼龙混杂”的众多素材,如何获得最真实有效的新闻呢?“脚板底下出新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俯下身子走下去,到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的基层一线去,深入探究,抽丝拨蚕,才能发现新闻,才能展现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2013年10月22日,鸡西日报一版头题刊发了本人采写的一篇题为《优良品德铸就壮举》的通讯,写的是虎林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于闻笙同学勇救掉进下水井女孩的事迹。当时我接到这个新闻素材时,首先核实了一下其真实性,在了解了确有其事后,笔者感到提供的素材虽原原本本地说出了事情经过,却让人体会不到事情的危急性。原因是缺少对事实细节的准确性描述。于是笔者找到于闻笙同学,在他的带领下,来到事发地的下水井前,让他在现场为记者讲述了事情发生的经过。通过仔细观察、询问,联想到当时发生的情景,笔者找出了新闻发生的关键点。所以文中有了这样一段话:“当人们询问于闻笙当时是怎么想的时,这位瘦高的男孩子无邪地说:‘什么也没想。’是的,于闻笙救人的关键词是: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抓住落井者,用尽力气拉上来……。这个下水井有2—3米深的水,女孩落下后,由于惯性上下窜几下,她的手一直在伸着,最佳的施救时间也就是几秒钟的事儿,略一思考,可能就错过了这个时机,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于闻笙毫不犹豫的一伸,咬牙坚持的一拽,救出一个女孩子,成就了一段佳话。”这一段准确的表述,一下还原了事件的危急性,正是因为它危急才体现了于闻笙瞬间救人的壮举。
听进去,才能挖出有深度的报道
新闻干久了,难免会在心中形成一种固定的采写模式,使得新闻不新,没有影响力。通过深入实践“走转改”,笔者发现耐心的以一个倾听者的角度听进去,会挖掘出许多与众不同的、更有深度的新闻。
《别具一格的“农民培训”》,就是这样被挖掘出来的,起因是黑龙江龙视新闻频道到虎林市东城镇仁爱村举行观众见面会,为当地农民送一台文艺节目,接到采访任务,笔者当时只准备发个普通的活动消息,可在事先拿到节目单时,笔者发现这是一台围绕着“生态文明”主题所表演的节目,而且就是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于是笔者从头到尾认真观看,仔细记录,所以才有了一个个精彩的片段,如“开场时,虎林党校李红老师手中的一幅幅精美摄影照片,就吸引了仁爱村会议室内200多名村民的眼球,“珍宝岛”、“大湿地”、“这是我们仁爱村的小树林和小河”、“真美呀!……”村民们都为这熟悉的美丽景致而激动着。突然李红老师话峰一转,“虎林天蓝地净,是大家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结果,如果环境遭到破坏,下面这些现象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随后一幅幅土地干裂、河水污染、狂风吹沙等新闻图片映入大家的眼中,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农民对生态保护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篇报道真实地反映了虎林地处边祖国边陲的虎林市在推进生态文明进乡村工作时注重效果,不流于形式的创新作法。如果笔者不亲自到现场,不认真倾听,就不会挖掘出这么有新意有深度的新闻。
聊起来,才能让新闻“活”起来
聊,其实说得就是采访的问题。现在不乏有这样的新闻记者,到了一个采访地,听听会,要个材料,回去勾勾减减,就完成任务了。而这样的新闻因缺少深入的采访而内容干巴巴,没有鲜活力。《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田流这样评价采访的重要性:“写作当然要用力气,但应该在采访上花更大的力气。如果把采访和写作需要花和时间和力气机械地划分一下比例的话,我认为应该用60%、70%、80%,甚至90%的时间和精力支采访,只用10%,顶多30%至40%的时间和精力去写作比较恰当。否则,写不出好稿子来。”[1]“几乎每件要闻都是通过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提问传达给我们的。”[2]通过深入参与“走转改”活动,笔者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热心的以一个朋友的角度聊起来,细心的以一个采访者的职业精神问下去,尽可能多地掌握新闻素材,这样才能把新闻写“活”。
在采写《流转的土地火起来》时,笔者在流转后的大田播种现场,不顾暴土扬尘,跟在农民的身后问这问那,看到有人追到地里主动要求流转土地加入合作社的细节,于是题目中的“火”字自然而然地从笔者的脑海中冒了出来。在深入到虎林市小木河村新安屯和珍宝岛村中采访时,坐在炕头与村民唠家常,笔者真切的感受到村支书马立新为让村民吃上安全的饮用水的一片执着和村民们希望在自己的休闲场所开展文化活动的渴望,于是《老马求水记》、《马路秧歌进广场》等现场感强、活灵活现的新闻产生了。
深入实践才能富有生活气息,扎根群众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深入“走转改”,让新闻有了现场的温度、有了清新朴实的文风、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作为一名记者,始终坚守“为民发声”的信念,坚持走下去、听进去,聊起来,以“真、准、深、活”去讴歌这美好的时代。
[1]引自杜荣进主编.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126页.
[2]约翰.布雷迪,范东升,王志兴.采访技巧.导言[M].新华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