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莎莫的500天》中的爱与美

2018-03-27

传媒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汤姆美感美的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

作为一部爱情片,《和莎莫的500天》所讲述的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对爱与美的探讨一直以来便是一对恒久的命题,可追溯到《会饮》中的爱与美的主题。影片用了典型而俗套的对比镜头、蒙太奇以及并不陌生的叙事结构,却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爱的确定性问题,爱中的权力关系以及美感的形式。

一、艺术形式

影片采取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一段酸涩恋情的故事,通过时态上在500天的跳接,表现了爱恋期的主人公不同阶段的情感状态。打破常规叙事的叙事习惯,与恋爱中的无法用理性来解释的行为相对应。上一刻欢心雀跃,下一秒揣测不安,那种矛盾纠结的心理看似像是荒谬而无逻辑,实则戳中了整个群体对爱的确定性的渴求以及期望与现实的落差问题。

汤姆与莎莫最初的交往,就已经被告知了一方是本着不想交男朋友且对待这段感情并没有太认真的情况,但这样的情况下汤姆还是接受了莎莫。在莎莫邀请他来她家以后,并给他讲述了从未给别人讲的故事时,汤姆认为象征两人距离、空间和不确定关系的那堵墙开始坍塌,此后汤姆便开始为这种不确定关系焦虑,想与莎莫确定关系。汤姆所认为的关系确定并非是给感情贴标签,只是想有稳定感。这种爱的不确定所引起的焦虑源于人性最根源的渴望,正如阿里斯托芬所言:人类由于自大而被宙斯劈成两半,因此不完整的人想追求完整便开始了追寻另一半的旅程。这种渴望便是找到另一半,回复原初的完整状态。而爱情就是对于完整的希冀与追求。人类只有一条幸福之路:实现爱情,回归到人的本来性格。

明显的对比蒙太奇、镜头的运用以及主观视角的切入,更是凸显了期待与现实的反差,大多数恋爱的人都是爱上了他们想象、期待的另一半。影片以汤姆的视角进行叙述,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观众可以很明确地知道汤姆对莎莫的情感,同时又能够在恋情失败的事实中清晰地认识到幻想的成分。影片中,第282天后出现第34天。第282天汤姆假装宜家的家具市场是自己的家,得到的是莎莫冷漠的回应。而第34天的画面则是同样的行为,不同的是两个人乐此不疲地进行着这个游戏。在事件本身来看,是爱与美的先决条件,两人所处的情感不同时期,对美的看法也是不同的。相爱时,缺点亦是优点;反之,优点亦成了缺点。在汤姆去参加派对时,画面一分为二的镜头更是将这种期待与现实的反差进行了最大化的表现。汤姆沉浸在了他所想象的恋爱中,但是现实反射着理想中的自己。片头就提及汤姆误读了《毕业生》,汤姆读到的是生命不可阻止的幸福,但是莎莫却是真正读懂了《毕业生》最后一个镜头两人在公交车上的迷茫与不知所措。所以莎莫并不确定汤姆爱的是不是真实的她,正如在最后,莎莫对汤姆说,自己对他从来没有过信心。

二、叙事创新

影片大胆地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男女权利姿态进行了换位,颠覆了以往在爱情中的权利关系与爱情电影中的单一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两人恋情的结局也打破了以往的大团圆式的美满。

在恋爱伊始,莎莫便占据了爱情中的主导地位,汤姆更多的是被动的一方。而他们对待这份感情的态度,更是强势与弱势的反差,莎莫明确表示自己没有太认真,但汤姆从追求莎莫到无法接受分手的事实,更多的是弱势的一方。在影片中,莎莫要跟汤姆分手时,认为两人关系犹如Nancy与Sid,但汤姆认为自己并非是Sid,毕竟他拿刀刺死了女友,但莎莫说:不,我才是Sid。以往的爱情片中,往往是男性占据主导发言权地位,但在此片中,这样的个性与权力对应的是莎莫;而以往女性多在影片中担当等待爱情的角色,但是这里汤姆才是那个遵守偶然与巧合的身份。

片中探讨了形而上的问题,那就是:真爱到底是什么?起初的汤姆将自己对莎莫的爱归于命运,归于奇迹,所以他把在40万家公司行号、九万一千栋办公大楼以及380万人口的城市里遇见莎莫解释为天注定。而在经历了与莎莫恋爱失败后,他对自己以前相信的命运、灵魂伴侣和真爱,产生了怀疑。此时,他认可了莎莫。莎莫原本不相信如梦如幻的命运论,她认为,世间无真爱,爱情是幻想。但最后就如汤姆所言,一个从来没有想过当谁的女朋友的人,现在却已为人妻。在这里完成了人物角色的对调和转换,莎莫变成了汤姆那样相信命运和一见钟情的人,而汤姆则从最初的被动和等待,开始选择主动,结尾他与Autumn的相识不仅是他性格的转变,更是爱情轮回的隐喻——他熬过了莎莫,迎来了下一个属于自己的季节,秋天。这个结局也消解了汤姆最初的价值观,那就是没有什么命中注定,“偶然”才是生活。

两人的分手也一反过去的爱情观,没有花心,没有移情别恋,那些传统的违背信念的爱情元素在本片中被彻底消解。莎莫嫁为人妇,汤姆遇见了下一个Autumn,这样的结局是对于好莱坞爱情电影中俗套的大团圆结局的消解,打破了“one and only”这种唯美却不切实际的想法,是传统爱情观念的改变。

三、人物塑造

影片开头,用了对比镜头为我们展示了莎莫与汤姆各自的成长过程。从旁白的介绍中,我们得知,汤姆由于早期受英国流行哀乐的影响,从小就认定,只有他遇上那个真命天女时,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因此,这种期盼绝对浪漫化的爱情降临便不难理解。莎莫的想法则是大相径庭,父母婚姻分崩离析,所以她不相信真爱。这为两人在后来的爱情阶段的行为做出了解释。莎莫是一个有着自己明确想法的女性,她有着独立的意识,所以她不喜欢附属于别人。她所喜欢的披头士中的成员不是最受欢迎的约翰·列侬或者保罗·麦卡尼,而是林哥·史达,她不在意别人的想法,而是率性而为。就像汤姆在第500日见到莎莫后问她,为什么还要邀请他跳舞一样,莎莫的回答是,因为,我想做啊。男女主人公分别代表爱情中的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这样的人物设定也在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性的种子,拥有两种爱情观念的双方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在对莎莫用纪录片式的镜头进行介绍中,提到了莎莫效应。女主角莎莫因为外貌姣好,在各方面占尽优势,包括打工时业绩增长、房租降价,这些都是“美”的优势。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食衣住行娱乐活动,任何一项都和“美”有关。人们不满足以上六种的“实用”需求,更乐于追求这以外的“美感”元素。由于实用的功能,只能满足我们对生活的基本要求,而追求“美感”,则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因此,美便具备了竞争力。汤姆对莎莫的爱始于一见钟情,这便涉及了美感的形式。汤姆坦言自己爱莎莫给他的感觉,正如普罗提诺所说:第一眼就可感觉到的那种东西,灵魂仿佛有所理解,马上可判定它是美的,情投意合的欢迎。汤姆对莎莫的美的体验是感性的、直接的、不假思索的,只涉及形式而不涉及内容意义,正是美的感性和直接性的体现。

《和莎莫的500天》通过一个有关爱的故事,探讨了何为爱这样形而上的问题。汤姆对莎莫的感觉,源于直接的美感,归于不可知论的感觉。不论是叙事结构上的解构重组还是立场的互换,对美的体验,爱中的权利关系以及爱的确定性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猜你喜欢

汤姆美感美的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贪吃的汤姆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掉钱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