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探析
——以《国家宝藏》为例
2018-03-27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一、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①。如何让这些“冰冷”的文物引起追求新兴文化的年轻人的兴趣,传播它们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务之急。
2017年,大型文博综艺类节目《国家宝藏》的播出有效缓解了这一现状。它不同于一般文博类节目,局限于文物本身;也不同于一般综艺类节目,形式夸张却言之无物,而是通过精彩纷呈的综艺外壳带领观众走进博物馆,通过视听说全方位的表达、前世今生不同故事的串联,对文物进行梳理总结,赋予它们崭新的生命力,使它们真正地“活”起来,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国家宝藏》热播原因探析
(一)视听说多角度呈现
华丽的舞台与七彩的灯光是《国家宝藏》的一大冲击,发挥着引导、聚焦、划分舞台等作用。如在皿方罍的前世传奇中,灯光配合冰屏将器身和器盖分割为两个独立的空间,给人带来情感上强烈的落差。而在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前世中,绚丽灯光之下的“马嵬坡”带领观众重回大唐,领略盛世文物的辉煌。
原创乐曲的有效应用,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感染力。观众在《一眼千年》的带领下,穿梭在过去、当下与未来间,在虚实相间的人文传承里。伴随着《仙才叹》的悠扬乐曲,仿佛置身于“铜雀台前,仙才现”的情境,看着顾恺之迟迟难以给洛神画上眼睛,传统艺术在心里慢慢滋长。而那些选自以往各个领域的优秀背景音乐更是给游戏迷、电影迷们带去了别样的体验。
节目语言的应用上,《国家宝藏》在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形成全新的表达方式。观众在开头平实的记录语言中走近文物,又在或幽默或感人的丰富舞台剧语言中感受着鲜活的文物,感知着文物背后曲折传奇的经历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贯穿始终的综艺语言,则让这个“上下五千年”的节目真正“年轻”了起来。文物活起来的同时,其蕴含的文化也在精心设计的台词中得以传播。当打造“万工轿”的掌柜坚持“宁可输利,也不能输心”的时候,他完美地诠释了工匠精神,告诉观众,“若中国商人都这样,国货指日可待。”
(二)“前世+今生”立体化演绎
节目创造性地采用了“前世+今生”的模式,通过当红明星与各领域代表人物的守护,将人事物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解读文物背后的文化。
在“国宝守护人”明星的选取上,跨越老中青三代、涵盖影视歌三栖,为吸引观众添加了重要的筹码。他们采用多种形式演绎每件国宝的“前世传奇”,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如为了展示乾隆年间的“各种釉瓷大瓶”,王凯扮演了偏好“热闹浮夸”的乾隆皇帝,剧情充满了小品元素又完全遵循史实。节目播出后迅速拿下豆瓣9.4分,B站22万播放次数,弹幕3万的好成绩。而易烊千玺作为大克鼎的守护人,不仅吸粉,更是将一个“礼”字贯穿节目始终,以其自身的温润谦虚向年轻粉丝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今生故事的讲述者则涉及面更广,有执着的艺术家,有热情的博物馆志愿者,还有奋斗在一线的优秀团队等等。如惊讶于《千里江山图》卷色彩不腐的技艺的仇庆年老先生,70多岁高龄仍独自在深山老林寻找矿物颜料,探索让颜色“千年不腐”的绝密。打动我们的,不仅是这些文物,更是在文物传承中所发生的故事与传递的精神,让观众感知文物与自己的血脉相连,心生对中华文化的钦佩,从而树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三)线上线下多维度传播
《国家宝藏》能够使国宝“活”起来并走出来,离不开传播途径的创新。传统电视由于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影响力已日渐式微。《国家宝藏》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运用弹幕这一具有强互动性的新媒体,使更多人主动参与到对文物的关注、解读中来。由被动变主动,由一对多变多对多,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传播路径。再加上微博、B站、微信等多平台布局,形成了全网传播的新格局。
而通过线上PK后最终入驻故宫的“《国家宝藏》特展”的国宝,将被陈列于故宫博物院箭亭广场上的“中国多宝槅”,实现走出博物馆,走出电视机屏幕,真正走进群众中。这种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使得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节目播出的时空之内,节目中文物价值和文化也得到二次甚至更多次传播。
三、结语
《国家宝藏》的热播,让我们看到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之处,得以用新的视角去审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一方面,传统文化本身的复杂性给传播带来了难以避免的困难,流量明星的加盟在提升收视率的同时考验着明星自身的言行素质,综艺化的包装容易造成外表华丽但内容表达乏力的情况,使观众对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反思甚少。如何通过现代化手段吸引关注,又确保形式服务于内容,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是值得积极思考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深深地根植于民众内心,我们依然有机会去挖掘和探索更丰富的精神宝库,依然有空间去创造更多新的节目,以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注释:
①周莹.习近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研究[M].桂林理工大学,2016.
[1]周巍.《朗读者》:传播创新中彰显文化自信[J].青年记者,2017(27).
[2]王思文,贾文颖.传统文化与大众媒介结合发展出路探析——以《朗读者》为例[J].声屏世界,2017(7).
[3]胡奇军.《国家宝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J].电影评介,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