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微信传播特征及舆论引导

2018-03-27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社交

在自媒体迅速崛起的今天,传统主流媒体单向式的传播方式受到了严峻挑战。微信作为新的媒介发布平台,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模式和民众交流方式,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场。微信舆情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力巨大,如何积极引导微信舆论,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生态是当下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微信舆情传播特征

相较于微博,论坛等其他社交类应用,微信对个人隐私是极其尊重的,信息传播具有个人圈子的隐匿性和私密性,不易公开获取其传播的路径,但微信作为观点扩散和社群讨论的平台依然有其显著的特征。

(一)强大的舆情传播场

微信作为一种便捷的社交媒体,提供语音、图文、文本链接、小视频等形式方便用户发布具有原创和时效性的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7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在个人网络社交应用中,微信朋友圈以87.3%的使用率高居首位。[1]根据腾讯官方发布的《2017微信数据报告》,微信日登录用户超9亿。由此可以看出,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已经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并已成为目前国内最重要的舆情场域。

(二)强弱人际关系相结合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1974年提出的“弱连接”理论,社会网络中的深度社交与广泛社交可以划分为“强关系”、“弱关系”两类。不同于微博以陌生人居多的弱关系连接,微信呈现出强弱人际关系相结合的特点。微信既有朋友圈及社交群组现实真实身份转化的强连接,比如通过扫描二维码,搜索微信号、手机号就可添加线下具有一定熟识度的好友,也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添加陌生人从而构成弱人际关系。

(三)裂变式的传播模式

微信获取信息来源的方式多种多样,以朋友圈和社交群为例,信息的传播可以在数个子网络中呈几何式的增长速度流动。个人朋友圈的“叠加”使信息传播相对慢速和产生“远播”效果。[2]这种裂变式的传播模式助推信息的扩散,例如微信朋友圈儿童丢失消息的发布,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传播,为失散家庭及时提供有益线索。

二、微信舆论引导面临的问题

微信舆情传播具有便捷、私密的特征,信息可以在不同圈子间迅速扩散,舆情的发生发展具有极大的隐匿性,大大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一)裂变式传播易滋生谣言

微信基于强关系网络构建的信息传播方式更易于被人接受和认同,同时也使得谣言裂变式的传播成为可能,不实消息一经扩散,不仅大大增加辟谣难度,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在“全民麦克风”的时代,用户对信息缺乏甄别能力是导致谣言在朋友圈和社交群组进行二次传播的原因之一。与微博“井喷”式的外向型传播不同,微信暗流涌动的传播形态也使得舆情评估监管难度加大。

(二)半闭合网络易引起群体极化

相对于微博全开放式的“网状”社交关系,微信呈现出半闭合“圈子”社交关系的特点。[3]微信的“圈子”大多由熟人或半熟人构成,例如亲人、好友、同事、同学等,这种基于强关系构建的半闭合网络使得信息传播效果更加深入,强关系群中个人意见更容易影响群体倾向,引发群体极化。同时圈内的信息传播动员成本低,极易由线上转为线下,使公共事件进一步演变成社会行动,给公众安全带来隐患。

三、微信舆论引导方法

如上所述,微信“圈子”社交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用户体验,同时也使得舆情传播和扩散潜藏风险,急需正面舆论引导。

(一)做好舆论管理,营造健康有序的微信舆论空间

微信舆论场生态复杂,显性舆论与隐性舆论并存的传播现状给主流官方媒体发声带来严峻挑战,有关部门必须加强舆论管理工作。微信运营商应加强后台监管,严把准入制度,加大审核力度,严格把关关键词搜索,从技术层面完善舆论监督的手段。微信平台应加强自查力度,发挥平台举报制度的优势,对存在虚假、诈骗、色情等负面信息的公众号和社交群采取相应措施,并向有关执法部门报告,依法予以取缔并追究法律责任。同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加强微信平台的舆论监测,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实时热点话题检测和识别,有效防范突发事件引起的舆情风险。

(二)加强与主流媒体相互融合,从源头遏制谣言滋生

在自媒体流行,网络消息真假难辨的今天,加强主流媒体影响力,打造一批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主流媒体公众号,发挥其在网络舆论中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传统主流媒体借助自身权威、真实的优势与微信互相联动,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整合,加大社会舆论的覆盖面和言论的影响力,在社会舆论上形成合力。[4]微信平台应利用传统主流媒体的这一优势正面积极引导微信舆论,及时反映民众关注的问题,对一些虚假信息进行澄清和揭露。热门事件之所以能够迅速在网络引发关注、争议,根本原因在于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使得谣言、非理性声音弥漫舆论场。因此,及时对舆情做出回应,减少信息不对称是避免谣言扩散,正面引导微信舆论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

微信作为当下活跃度最高的社交媒体,以其庞大的用户群,圈层区隔的传播形态和私密的交流方式改变了网络舆论场的生态,影响了人们日常的沟通模式。微信“圈子”传播的隐匿性给舆论引导带来不小难度,需要有关部门、运营商加强监管,完善舆情监测机制,同时加强与主流媒体融合,提高权威发声的影响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微信舆论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2018-03-05.

[2]王来华.微信中舆情表达和传播特征:一个新舆论场的产生和作用[J].江淮论坛,2015(5):144-146.

[3]熊茵,赵振宇.微信舆情的传播特征及风险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2):79-82.

[4]王超,高文举.突发事件中微信传播的舆论引导[J].新闻世界,2015(8):162-163.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