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传播影响下的媒介环境研究
2018-03-27
弹幕源于日本公司的一款射击游戏,他的视觉效果如弹丸划过屏幕,后用于评论在视频上飘过,因形式类于弹幕射击游戏,弹幕视频由此得名。目前,我国很多网站开启弹幕功能,弹幕的应用也越来越扩展到更多的领域,弹幕的流行开启了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视频时代。
一、弹幕技术构建立体场景融合
弹幕融合传统客厅观影、影院观影和网络视屏观影的场景,一个人可以和不同时空的人评论交谈,也能对视频内容即时评论,更能同时接受视屏和弹幕,弹幕构建了时空纵深立体的社交传播场景。弹幕作为网络视频的新场景,模糊了物理空间和幻想空间的界限,还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链接在一起。梅罗维茨认为,社会场合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给人们提供了新的地点来上演旧的角色,它也改变了正在上演的角色。[1]“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把传统媒体无法拥有的影响力通过新的媒介技术深刻地影响着观者。弹幕的传播形式让观者处于多种场景的重叠和融合,进而构成全新的、立体的接受场景环境,因此产生新异的观众接受心理和效果影响。梅罗维茨认为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后台与前台的界限逐渐模糊了,这种场景融合的变化产生了“中区”行为,不在有观众和表演者的区别,甚至是脚本内容都是随时可能变化,每个客体随时都可能成为主体,观者的场景变成舞台的中心,后台转而是看客的驻场。
弹幕技术给单一的内容观看加入了社交基因,通过体验、链接、社群、数据四个要素构建了一个评论与影像同步的观影场景“群体观影”社交传播需求。弹幕观影场景新形态促使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时代这种场景融合趋势进一步发展,这种场景打破了印刷媒介相对封闭的信息系统,形成了一种深度参与、强互动模式的开放式信息系统。
二、弹幕技术形成多元意识形态表达
源于日本的弹幕流行于二次元的宅文化,人们通过媒介技术逃脱或是屏蔽主流文化,在虚拟的世界里充分享受特殊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弹幕为用户构建了一种共享的观看体验,促使特殊人群归属和集群的需要。这类人一般在现实生活中不是那么圆融,亦不属于统治阶级。弹幕族群往往对精英霸权和主流文化进行颠覆和解构,并从中获得一种冒犯和对抗的快感。这个世界就如符号学家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广场式生活,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界”,这是平民大众的世界,打破了阶层、财产、门第、职位、等级、年龄、身份的区分与界限,人们平等而亲昵地交往、对话与游戏,尽情狂欢,对一切神圣物和日常生活的正常逻辑予以颠倒、亵渎、嘲弄、戏耍、贬低、歪曲与戏仿。[2]弹幕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恶搞”,“恶搞”式的弹幕评论隐性的表达弹幕族群对世界现实的反抗,企图用别样的方式理解和重建社会秩序规则。但是,这种反抗的表达方式是形式上的,没有实际的内涵意义。这是一种族群意愿的舒缓式的发泄,作为平民大众,弹幕帮助他们暂时进入无区分和界限的狂欢广场,肆意的发泄对世界的种种情绪。
梅罗维茨认为媒介通过改变高地位人物的可接触性,来影响等级制度。弹幕赋予小众的观者话语权,人们在弹幕讨论评论甚至戏谑传统精英的人,他们的统治权威被打断,小众分散多样的意识形态得表达,这种表达不仅是对权威的挑战,而是让“观点的自由市场”的形成成为一种可能,观点的市场催生多元意识形态的成熟。
三、弹幕技术需要尊崇人类理性
2014年,被A站(Aс Fun 站)和和В(Вilibili站)站带火的弹幕,几乎一夜之间占领了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包括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视频等都不失时机地上线弹幕功能。在众多片“弹幕将成主流”的声音下,需要人们重新审视弹幕的当下以及未来。亚文化的弹幕由于具有典型的超时空的交互性、碎片化、反艺术、群体狂欢等特点,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进入主流文化的领域已逐渐成为现实。
虽然,人类理性的控制,弹幕作为“玩乐传播”的代表之一,它更是小众群体随心所欲的发表观点,是同他人共同刷屏“自嗨”的游戏方式,近似于游戏的传播体验方式限制对传播内容的甄选。身份的匿名性和时空的无限性掩盖住真实的个体,这使网络难以有效监管。莱文森早在1979年首创“人性化趋势”和“补救性媒介”的媒介演化理论,这种媒介演化理论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人在媒介演化中的无穷潜力。他说:“人是积极驾驭媒介的主人,不是在媒介中被发送出去,而是在发号施令,创造媒介的内容,对别人已经创造出的内容,人们拥有空前的自主选择能力,我的媒介演化理论可以叫做一种‘人性化趋势’的理论。”[3]
这是一个聒噪的时代,人们担心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游戏的文化。尊崇人类理性、对非理性的技术行为进行约束是为我们赢得幸福和安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河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