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媒体媒介生态浅析
2018-03-27
世间万物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生存,或者说都需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系统”内,植物需要土壤、阳光、水分等因素才能茁壮成长,动物需要食物、饮水和空气等条件才能存活。倘若把媒介比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那么媒介生态就好比媒介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就以人类而言,人类衣食住行需要依赖社会环境,媒介的生存运营发展也需要仰仗媒介环境,如果这是一个恶劣的环境,那么深在其中的媒介也必然会深受其害,所以要努力塑造一个良性的媒介生态系统,给媒介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因为不是所有的媒体都能够“出淤泥而不染”,要建构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就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方面的共同塑造。既然是“生态环境”就会有好的环境和坏的环境,对于各路媒体来说,这个环境究竟是在“恶化”还是在更加完善,也只能借鉴莎翁的那句名言来解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长期以来,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体形态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广播媒体的诸多优势,如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普及率高等特点,在媒介种类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的今天,早已不再可以称之为优势,电视、网络等媒体也具备同样的特点,更加难以与具有明显优势的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竞争——电视媒体呈现出的的画面信息对受众来说有着难以抗拒的魅力;而在这个快消费、快生活、快节奏的时代,网络新闻的“快”更是让受众不再青睐传统媒体;广播媒体虽然有着使用成本低的优点,一台收音机现在可能只卖几百块甚至几十块,但是一台电视机或者是电脑却要上千块,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受众宁愿花上千甚至上万购买彩电或者电脑来获取信息只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也不愿意花几十块钱买台收音机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是如果在发生了重大突发事件,当其他媒介的功能受到局限时,这个时候广播的优势就不明而喻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更新迭代,我国电视媒体也作为传统媒体之一,处境似乎比广播媒体、纸媒要好上不少,学界业界近年来出现许多“广播要亡”、“报纸要亡”的讨论,却没出现“电视要亡”的言论。虽然电视媒介的传统地位也随之发生不小变化,但是倘若仍然把媒介比作是一条鱼那么电视媒体也仍然是一条充满活力的鱼,一条扶摇直上奔流不息的鱼。
“沙发上的土豆”许多人对这个说法都不陌生,这是业界学者对传统电视媒体受众的形象定义,对于电视新媒体而言,受众可以选择的媒介产品类型越来越多样化和可以选择的数量也有了空前的增加,受众不用只能在固定的场所观看节目,比如沙发上、电视前,收音机前,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电视节目的收看,哪怕就是在等公交时,上班路途中坐地铁时,收看的同时还可以对电视节目进行即时有效的信息反馈,甚至能够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选题、方向和制作。新媒体时代的变化是改变了受众进行情感和意义分享的平台结构,人们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交流,对媒介技术本身的个性化使用愈发成为了受众仪式化、狂欢化乐的表现。
对于受众而言,以前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接收着传统广播电视提供的节目,虽然节目类型和数量与现在没法相提并论,但是无论是《新闻联播》这种的半小时新闻节目还是《春节联欢晚会》这种长时间的充满了节日气氛的大型晚会类节目,那个时候受众都是一家几口挤在客厅观看电视节目,可以感受到身边人彼此都共同在场的意义与情感分享。而如今,观看电视节目虽然越来越便利,但是这种交流却变得越来越少。
电视媒介经济生态的热闹景象乍一眼看上去是为受众创造了不少更加美好的用户体验,然而,一时之间这种繁荣和经济效益的井喷式爆发也造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形式的同质化严重,一旦哪个种类的电视节目得到了受众的喜爱,接下来各大电视台就开始纷纷效仿,曾经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红极一时,各种卫视就开始纷纷做起了相亲节目,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如果媒介市场上充斥着这样的媒介产品,会让媒介之间无法形成真正的交流空间,那么在受众看来媒介眼里似乎只有盈利可言。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受众的关注度便会降低,受众关注度一旦降低,那么广告商的利益就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实现,甚至无法得到保障,媒介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尽管电视媒介的发展,不像传统纸媒一样萧条,大体上来说是乐观的是可喜的,但是在报纸、广播,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共同分割市场的情况下,电视媒体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与挑战。
因此,媒介生态虽然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从本质上来说,和自然生态一样,总体上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路媒介既是相互竞争关系,但也是相互牵制的,任何一种媒介都摆脱不了自身的劣势,只不过类似于新媒体这样的媒介,现在看来自身的优势是要大于劣势的,但是不管是多受受众欢迎的媒体都不可能完全盖住其他媒介的光芒而独自发光。同时这种平衡也是动态的,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以及自我调整之中的。
参考文献:
[1]刘瑞.电视媒介生态环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