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争议下的中国电视综艺
——我国电视媒体在舆情危机中的形象修复策略研究
2018-03-27
抄袭、炒作、规则不公、低俗传播……伴随着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类型的不断丰富,制作手段的日渐成熟,其不可避免的价值争议也在新媒体时代愈演愈烈。因此,电视媒体是如何在当前的舆情环境下降低恶劣影响,在互动中争取大多数公众的支持,赢得其在收视人群中的公信力,恢复其在融媒体时代下的媒体形象将成为本文探究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电视综艺节目面临的价值争议
(一)舆情危机概述
自2013年起,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进入了大发展的时代,但这样的快速发展也由于受到资本、技术、观念等条件的制约,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事件。近几年我国电视综艺节目面对的舆情危机事件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价值导向危机:电视媒体在节目中制作的低俗内容,宣传中出现的捆绑炒作、恶意营销、不实报道等内容在网络上引起公众的情绪反弹。例如《爸爸去哪儿》董力“实习父女”炒作事件等。
2.演职人员负面事件:综艺节目中的核心嘉宾出现重大丑闻事件,为节目声誉带来损伤。例如《奔跑吧兄弟》陈赫出轨事件等。
3.节目制作方负面事件:节目版权抄袭、歌曲版权使用等问题,以及节目播出中的突发事件,与演职人员爆发冲突事件等都可能为节目带来突发性的危机。例如《向往的生活》版权抄袭事件等。
(二)危机情境分析
当今的电视综艺节目拥有着广泛的收视群体和极高的关注度,每一次危机事件的爆发都会面临来自社会各界的巨大压力,其危机情境复杂而严峻。
首先,电视娱乐节目的价值取向一直受到广电总局的重点关注,危机事件的发生会使其会受到政府有关部门更为严格的管控,对收视而言将是难以挽回的损失。其次,电视媒体本身作为媒介组织,危机事件发生后也同样受到来自其他媒体和媒介组织的强大压力,引起轩然大波。最后,受众作为收视群体是每一次危机事件当中的不确定因素,对于节目而言究竟是危机还是机遇带有不确定性。正是基于这样的受众和舆论特性,很多媒体在舆情危机中选择不作为,少作为。
(三)危机实质分析
纵观众多电视综艺节目过往面临的舆情危机,虽然产生原因有所不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电视媒体在制作、播出、宣传等环节中的失当行为。而作为形象修复的主体,电视媒体在每次舆情危机中的态度和行为也在切实影响着这个行业的价值选择和发展走向。
二、我国电视媒体的形象修复策略分析
对照班尼特形象修复理论的五种手段,本章节将结合各大电视媒体在舆情危机中的具体做法,对其形象修复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否认事实
通过汇总各个综艺节目在舆情危机爆发后的信息反馈,可以发现除了演职人员个人的负面事件之外,否认事实几乎成为了所有电视媒体在形象修复时的不二选择:《爸爸去哪儿》在董力“父女”炒作事件爆发后,发布官方文章《单纯的总是美好的》,文中坚称节目组“完全做到了尊重未成年儿童的隐私”,对舆论指责的内容持完全否认的态度;同样,在版权争议问题上,《向往的生活》导演以“只是创意相似,节目内容千差万别”否认抄袭。之所以电视媒体会在这一手段的使用上呈现普遍性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的舆论争议都存在着社会评判边界模糊,政策界限不清晰等问题,因此给予电视媒体一定的否认空间。
(二)规避责任
对于不能否认的危机,规避责任常常成为电视媒体的选择。规避责任具体分为四种方法:正当回应、无力控制、意外、本意良好[1]。对待演职人员负面事件带来的舆情危机时,节目组通常会采用无力控制等回应策略,以“不干涉/不了解其私生活”为理由继续以危机主角为嘉宾,减轻节目组的道德压力,削减演职人员负面事件对节目声誉的影响。
(三)降低侵犯
强化支持和最小化危机作为降低侵犯的两种手段,在当前电视媒体形象修复策略中使用的较为广泛。所谓强化支持,是指组织可以通过加强公众对于组织的积极看法从而抵消公众心中产生的消极情绪。依旧以董力“父女”为例,声明中强调所有涉及女童的隐私行为“均由女编导完成”等内容,均在强化支持节目组没有恶意宣扬恋童情节。而最小化危机是指尽量降低公众心中危机的严重性,例如在最强大脑遭受规则质疑危机时,嘉宾通过在节目上公开回应节目“唯一能做的,就是设立一个规则,在规则内,随便你们发挥自己的智慧。”避重就轻,忽略规则制定的不合理性,单纯立足于制定规则的必要性对节目组的失误进行合理化解读,降低危机的严重性。
(四)修正行为
虽然电视媒体通常在形象修复中以否认的态度为先,但在实际的修复行为中会存在潜在的修正行为,例如减少危机主角在节目中的出镜频率,删减往期视频中的低俗内容,宣传节目组在正向价值上的行为及节目内容。但媒体的修复行为在不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管控时,一般只停留于表象修复,而版权抄袭、低俗炒作等问题则始终存在于各档综艺节目中,导致目前电视综艺节目的价值争议始终存在并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五)诚意致歉
由于上文提及的原因,电视媒体往往不会选择正面承认错误,而是通过否认、逃避等方式尽可能的削弱影响,以期在焦点快速转移的网络环境中等待危机热度的下降。甚至受到此种观念的影响,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零回应、零修复的消极处理方式成为了很多电视媒体的选择。
三、总结与评价
当前我国电视媒体的形象修复策略依然停留在“做样子”的阶段。除了上文所提及的“打擦边球”、“期待焦点转移”等原因之外,这种形象修复策略甚至在很多时候成为了中国电视综艺目前最为简单粗暴的发展模式:将危机作为博取关注,增长收视的途径,任其自由发展只不过是让电视媒体的形象修复成为其畸形发展的“遮羞布”罢了。
参考文献:
[1]鲁津.形象修复理论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应用——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J].现代传播,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