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技术类图书编校中常见近义词辨析

2018-03-27牛宇锋

传媒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类书籍近义词震动

牛宇锋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717)

对于工程技术类学术书籍,专业名词使用的科学性、严谨性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无论是在撰写书稿还是在编辑加工书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近义词,有的字形相近,有的含义相近,很容易混淆。为了避免前后不统一,有的作者或编辑干脆取两个词中的一个,全文统一。然而,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一字之差就会使所表达的含义发生改变,所以这种做法是欠妥的。因此,如何准确辨析近义词,成为大多数作者或编辑工作中的难题。

近义词,顾名思义,是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但是近义词毕竟是不同的两个词,准确地使用近义词对于表达作者的学术思想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们辨析几组常见的、容易混淆的近义词。其次,列举作者常用的一些工具,帮助读者自行辨析近义词。

1 几组常见的近义词

1.1 “成型”与“成形”

在材料、机械类书籍中,经常会出现这组近义词,如材料成型、材料成形、塑性成形、注塑成型……那么我们如何区分和使用呢?区分“成形”与“成型”,自然落在“形”与“型”这两个字上,“形”就是形状,“型”就是模型。似乎很容易区分使用了,其实不然。胡亚民等认为,金属压力加工界多用“成形”,塑料工程界大多用“成型”;但是,肖顺杰认为,“成形”与“成型”绝不分别是金属界和塑料界的专利。胡亚民等认为,“成形”与“成型”是同义词,并建议科技界统一使用“成形”;肖顺杰认为,“成形”与“成型”是近义词,在某些情况下可相互替代,但在科技界则有明显的区别,不可相互替代。可见,关于“成形”与“成型”,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

笔者更认同肖顺杰的观点。我们首先看一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成形】自然生长或加工后具有的某种形状(医学上的成形暂不讨论);【成型】工件、产品经过加工,成为所需要的形状。成形强调的是自然生长,加工后具有的某种形状,这个形状不一定是人们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可以用的形状。也就是说,成形的结果可能只是一个工件、半成品、中间产品。材料工作者都知道,材料加工中的铸造、锻造均属于成形的范畴,所以我们有“材料成形原理”“材料成形工艺”“材料成形设备”这些课程,介绍了冲压成形、冷拔成形等工艺。理解了成形,成型就不难理解。成型是一定要得到人们所需要的形状的,加工的对象是“工件、产品”。那么,将一个锻造坯在机床上加工成一个零件,就是成型的过程。这么看来,金属界也有成型。塑料工业界习惯使用成型,是因为他们使用了模具(模型),制作的塑料件无需再加工就可以为人所用,比如注塑成型、挤出成型。因此,简单地以行业区分成形与成型是不科学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按照以上这个标准去判断,是不是一本书中会同时出现成形与成型两个词,这不会很混乱吗。笔者认为,之所以觉得混乱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成形与成型的内涵,如果我们理解了,准确、严谨地使用这两个词,会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学术思想。所以,一本书中同时出现成形与成型不足为奇。

与之类似,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定型”与“定形”“异型”与“异形”“型式”与“形式”的区别。这里笔者不作讨论。

1.2 “试验”与“实验”

几乎所有工程技术类的书籍中都会出现这两个词,但是,笔者发现很多书籍都不能严谨科学地使用这两个词,甚至有人认为这两个词没有区别,全文统一使用一个即可。实际上,“试验”与“实验”虽有相近的表征,却有本质的区别。我们还是先看一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从研究的对象看,实验的对象是天然的自然客体(第一自然),试验的对象是人工—自然客体(第二自然),或者从一种人工化自然体到另一种人工化自然体。某种角度讲,实验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试验的结果却是未知的。这么看来,化学、物理实验研究的是第一自然客体,是为了检验理论或假设的科学性;力学试验研究的是第二自然客体,是为了察看被检验物的性能。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索未知世界,发现新知;工程师做试验,检验新产品是否可用。科学研究中,仅仅做实验是不够的,我们要不断做试验,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初中、高中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做实验;研究生阶段我们按照导师要求,做了大量的试验。

此外,还有学者根据“试验”与“实验”英文来源来区分,试验语义上是“test”,实验语义上是“experiment”。这也是一种方法,也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方法,找到与之对应的英文词汇就可以得到答案。例如,核试验对应英文nuclear test,脱水实验对应英文dehydration experiment。但是,这种方法不是绝对的。

为了尊重语言习惯,在不涉及专业含义时,我们一般都用实验,比如实验室、实验研究、实验证明等。

1.3 “拌合”和“拌和”

这组近义词经常出现在土木工程类的书籍中,很多编辑都搞不清楚这两个词的区别,还有编辑认为《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拌合”的解释,认为这个词是错词。其实我们只要了解了“和”在这里发音为“huò”而不是“hé”就很容易区分了。从词义上解释:“拌合”的意思是把几种不同的原料掺和或者搅拌在一起。例如,混凝土是将水泥、砂石、骨料、掺合料、水这就几种不同的原料“拌合”在一起的。“拌和”的意思是指一种原料本身进行搅拌的过程,这里的“和”和“和面”的“和”是一个意思,“和面”就是面粉里加入水或者油来进行自身的搅拌。

因此,土木工程类的书籍中,将“拌合”写成“拌和”,大部分情况是错误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同样容易混淆的“掺合”与“掺和”的区别了。关于“混合”与“混和”,过去有人认为这两个词是通用的,但是现在各种词典里都查不到“混和”,所以“混和”可以弃用,遇到“混和”可直接改为“混合”。

1.4 “振动”与“震动”

这组近义词经常出现在机械、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地震工程类书籍中,不太容易区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振动】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摆的运动就是振动。也叫振荡。【震动】颤动;使颤动:火车震动了一下,开走了;春雷震动着山谷。振动属于一种物理现象。物体(或物体中的一部分)沿直线或曲线经过其平衡位置作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振动”,简称振动,如钟摆的运动、琴弦的振动等。振动指周期性重复发生的在一定范围内的、持续一定时间的运动,是一种有规律的对称运动。正弦交变的电流强度、电压,电磁场中正弦交变的电场、磁场等也可称为振动,“也叫振荡”,这点很容易与震动区分。震动的“震”是雨字头,自然想到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地震、打雷产生的震动。但是,震动不是特指自然现象,它强调的是颤动,是一种突发或者偶发的一次或多次运动,如车辆路过引起的路面、房屋的震动等。

由以上的解释,我们可以想到,在电子类书籍中,常用振动(振荡),而在地震工程类书籍中,常用震动。比较头疼的是在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类,以及机械类书籍中,这两个词可能同时出现。例如,工程结构不仅要控制来自风、车辆、海浪等引起的自身的振动,还要足够的抵抗地震震动损坏的能力;地铁车辆运行时,不仅自身会产生振动,对沿途的建筑物也会产生震动。我们需要由振动(震动)的形式来判断用其中的哪一个。

类似的,减震器一般是指在机械设备上作为防震动损坏的装置,典型例子:汽车的减震系统;减振器主要应用于电子行业,对振动波的振幅进行削弱。

1.5 其他

“蒸气”与“蒸汽”:蒸汽特指水蒸气,蒸气就是除了蒸汽之外的其他蒸气。

“浇筑”“浇注”“浇铸”:浇筑的对象是混凝土等建筑材料;浇注的对象可能是混凝土,也可能是金属;浇铸的对象是金属。浇注强调的是注入的过程,浇筑、浇铸强调的是结果。

“检测”与“监测”:检测是检验测定,是结果检测;监测是监视检测,是实时的、动态的。

“累积”与“累计”:累积的意思是层层增加,积聚;累计的意思是加起来计算,总计。

2 近义词辨析方法

以上介绍的几组近义词显然不能涵盖所有,那么我们遇到难以分辨的近义词时如何辨析,在这里将笔者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给大家。

2.1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具有权威性,是我们必备的工具书,遇到问题首先应该去查阅它。从它所罗列的条目中,我们可以很快找到准确的词义解释。但是,工程技术类书籍中出现的名词很多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条目,遇到近义词更是麻烦,因为它的解释很笼统,不足以让我们准确辨析。我们还需要借助其他的方式。

2.2 专业词典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我想每一位作者或编辑手里都会有一本甚至多本专业词典,可以帮助我们查到非常专业的名词解释。此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同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我们找到相关的标准就可以得到专业名词的准确表述。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专业词典的编写者、标准的制定者非语言工作者,所以其语言的严谨性较《现代汉语词典》差很多,更新的速度也很慢,比如很多词典、标准还在沿用黏性。因此,当标准与《现代汉语词典》发生冲突时,应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尽管有些名词在行业里已经用习惯了,我们也还是应该肩负起纠错的责任的。

2.3 网站查询

信息时代,方便、快捷的查询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答案。这里介绍一下笔者常用的查询工具:

2.3.1 百度等公共搜索引擎。这个不必多讲,相信我们都很熟悉。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公共搜索引擎不具有权威性,它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有的是鱼龙混杂,有的甚至自相矛盾,所以它只能作为一个辅助工具。

2.3.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http∶//www.cnctst.cn)。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因此,在这里查询到的名词是可以作为标准的。

2.3.3 中国规格术语(http∶//shuyu.cnki.net)。该数据库是中国知网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合作项目,根据名词为历年审定公布并出版的数据制作,供读者免费查询。该数据库旨在帮助专业工作者规范、正确使用本领域的专业术语,提高专业水平。

3 结语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一字之差涵义就可能差之千里。在工程技术类图书编校中,专业名词的准确性、严谨性不容忽视。我们遇到近义词时,要多想勤查,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猜你喜欢

类书籍近义词震动
怎样辨析近义词
读一本心灵鸡汤类书籍
震动减脂仪可以减肥?
找找近义词
水电工程场地地震动确定方法
振动搅拌 震动创新
浅谈中职图书馆丰富茶类书籍的必要性
不由分说
不劳而获
人工合成最不利地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