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长城》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2018-03-27李超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传播学院
李超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传播学院
一、电影《长城》的色彩风格
影片从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张艺谋导演的风格,大场面制作、强烈色彩的运用。《长城》极具导演张艺谋的一如既往想法,给观众的视觉冲击是就好像这些画面都在以前张导的电影中看过一样。例如,影片开场的“黄色土地”就如同在《三枪拍案惊奇》中出现过,再到故事即将结束时,饕餮冲进皇宫塔楼时的彩色玻璃窗,在《金陵十三钗》《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都有所呈现,这也给观众留下了众多思考的空间。众所周知,张艺谋导演是名副其实的色彩大师,在影片《长城》中,中国军队的兵服颜色大胆的尝试了青色、紫色、黑色、黄色、红色等,这在中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还是第一次出现。[1]
影片一开场,多用远景与航拍的方式来表现事件所发生的环境,人物的出场也是在宏大的远景环境中出现,这一场景多用的是土黄色。首先在这里用土黄色是交代地理位置,在中国拥有大量黄土的西部地区,其次是为了给人物对立的出场交代情景,两位美国“救世主”是在与契丹人的交锋中出场的,最后是将导演的中国元素交代清楚,为于影片将要结束部分的秦腔配乐做铺垫,并能行形成与之呼应,让中国的观众引起共鸣。
二、电影《长城》的中国元素
《长城》最大的色彩风格无非于演员的服饰颜色。无影军的五种颜色盔甲,代表了五种将军的性格,更能体现作战军队的五种战术。紫色鹿军是无影禁军中的骑兵部队,快速、奇袭、团队作战,像闪电一样的速度可以瞬间击溃敌人的阵营;以青色鹤军为例:将士却在这部影视作品中的地位比男性将士还重要,他们所代表的是忠诚、信任、责任重于蓝色的天,鹤军依托的是女性的灵活特点,他们套上飞锁,像城墙上蹦极一样跳下去杀敌人,之后绳索一拉,把人往上一拉,像水鸟捕鱼一样,乃至最后的胜利都是女主角与男主角之间的信任所完成的。[2]
三、电影《长城》的意识形态
《长城》可能是张艺谋“正确”的国际化打开方式,在这种国际导演的打开方式中,张艺谋对好莱坞成熟体系最有价值的就是他的视觉美学风格,“正确”的意思是他那种“奥利匹克运动会开幕式风格视觉审美”可能是对这个好莱坞项目最大的意义,因为除了他,别的导演拍不出他那个质感和腔调。张艺谋在好莱坞主流市场更多是被认为是“视觉大师”导演。通过看《长城》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商业大片,按照以往的好莱坞风格,拯救世界的都是美国人,而作为导演张艺谋却大大的颠覆了原有的意识形态,将中国英雄与国外拯救世界元素联系在一起,将电影的意识形态定格在“中国人也可以拯救世界”。
张艺谋导演的意识形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疏离阶段;第二,靠拢阶段;第三,颂扬阶段。(2)疏离阶段的代表作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可以明确的看出张导对传统的反叛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分离,张艺谋导演也及能代表第五代导演整体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叛、文化上的边缘化立场、艺术形式上的前卫性。电影《长城》的出现和《英雄》这一类商业大片的出现一样,都表现出来强烈的主流意识共谋的思想,首先张艺谋表现出对天下和平的思考。《长城》是好莱坞大片,虽有经典三段式结构,建置、对立、结局。影片一开始是两个外国人与契丹人的对立,之后因为“黑火药”与大宋无影军对立,最终是世界人类(两个国家的人物所代表)与饕餮的对立,看似很严谨的闭合式结局,但是最终并没给观众完美答复,饕餮中的兽王被杀,但是还有其他饕餮,但是归根结底是人类胜利,也是对中国人拯救世界的一次颂扬。
《长城》中也有很多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首先能看出导演的思维是中国人的价值观,“谁说女子不如男”是典型的中国戏剧的代表,被导演张艺谋搬到了银幕上,很能体现出中国的元素,并且有强烈的中国价值取向。[3]
长城,是中国的文化标志;火药、指南针(军师借用磁石)、孔明灯是中国科技大标志,这会让外国人感到中国文化的侵袭;插曲用的是中国的秦腔,也能代表导演张艺谋的主观色彩,但更多的是体现中国元素,中国的主观意识形态!
总之,颜色给观众体现出来的中国元素的意识形态是——黄色:炎黄子孙,在古代,黄色更能代表皇家,皇家掌握兵权,并且有皇权至高无上;紫色,代表着中国的祥瑞、庄重之意;青色,则代表着“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也给最终女性的胜利做了一个大铺垫;红色,古代讲“日为德,月为刑,乐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因此红色给观众、给世人带来希望。
《长城》体现了张艺谋导演的全球策略,给世界一个“说法”——和平,这不仅符合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也与全球反恐主张和平的声音是一致的,影片因而具有历史意义。
注释:
(1)《长城》是张艺谋导演于2016年与好莱坞团队拍摄的商业电影。
(2)颂扬阶段是张艺谋导演电影作品中意识形态的第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