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培育
2018-03-27胡超阳周怡新余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胡超阳 周怡 新余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我们当前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如何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就目前而言,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长期经受网络文化的熏陶,其所蕴含的正能量与负能量的信息都对他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从业者必须面临的新课题,网络伦理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进而构建良好的网络的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手段。
一、网络道德失范对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冲击
(一)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下让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辨别力
在影视和新媒体中,都有西方文化渗透的影子。西方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思想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全面认识,外来文化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在这种心态的浸染下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渐渐接受这种思想文化所传达的观念,部分学生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不满于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对社会主义制度亮点避而不见。反而盲目倾向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形式。
(二)在复杂的信息化影响下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冲击
网络信息市场化发展一日千里,但这种以利益为核心的市场发展趋势必然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网络信息垃圾与日俱增,网络环境恶化,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比如网络中垃圾信息无孔不入,部分大学生终日沉浸于此。还有部分学生终日受到暴力和个人英雄主义等信息的“熏陶”,使他们离犯罪越来越近。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不具备良好的自制力和心智,因此难以辨别垃圾信息的真伪。比如,对于出现在使用聊天工具过程中的虚假中奖信息无法明确辨别,对于垃圾网站缺乏自制力,使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受到双重危害。
(三)网络法律意识淡薄的淡薄为网络犯罪案件的发生提供环境
网络充斥着各种负面信息,就大学生而言,如何不能够很好的把握舆论导向,很可能会被负面信息给同化。这是因为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互联网知识,通过入侵政府、企业乃至私人的电脑的途径对他人私有信息进行窃取。有的还会破坏网络上的企业信息,企业不得不承担黑客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是非辨别能力是高校学生必备素养,是甄别网络信息的有效武器
当个体在缺乏外部监督的环境中,个人的行为能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准则,达到一种理想境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慎独”。大学生群体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出色,与此同时,还不具备完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周围环境很容易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为了高校新生思想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以及对各种西方思潮的正确判断,必须对他们的是非界面能力和对外部世界的评判能力加以提高。除此之外,大学生信息文化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培养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完善的培训体系的加持。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熏陶,借此使信息文化能力和互联网技术得到提高。
(二)因网施教整合资源,强化信息技术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化的作用
第一,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德育实践意味着网络德育从虚拟世界走下来,通过个人或集体的道德实践转化为道德行为、内化成道德观念。”鉴于此,如何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首先要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很好的辨别网络信息的是非性,从更好的来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
第二,培养学生的信息文化素养。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觉性,养成良好的信息搜集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其信息素养;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设各种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如授课中就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辩明网络传播信息真伪、引发对网络热点问题思考等进行授学。
(三)健全网络道德法律机制,营造良好的高校德育工作教学环境
网络道德建设的着眼点在“疏导”,而网络法律建设却强调“围堵”,二者存在密切联系,一方对另一方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分析当前的网络环境以及网络发展现状发现,单纯依靠道德手段来规范网络建设根本不行,必须将道德手段与法律手段有效结合在一起,网络发展才能更为规范化。
三、结束语
综上而言,对于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而言,如何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网络道德失范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下,如何重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其利害关系,另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机制,通过网络信息途径,构建新的德育工作方法,以此通过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来实现其教育教学目的。
[1]汪少波.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与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2]白江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1).
[3]吴克明,李扬.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要特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4).
[4]王春莲.网络安全与黑客攻防[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