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目2.0时代:双重创新与多重困境
——对中国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分析与思考
2018-03-27陈丽萍河海大学
陈丽萍 河海大学
2.0时代,即1.0时代的升级版,有着1.0时代所不及的特点。一般来说,任何事物进入2.0时代,都意味着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8年1月16日,在《经典咏流传》的录制现场,中国日报网撰文称“《经典咏流传》开创文化节目2.0时代”。
自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来,中国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见字如面》等。这些节目确实深受大众的喜爱,但其内容一直脱离不开诗词、成语等以文字载体,在节目的形式上也没有太多的创新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多元化,千篇一律的形式极易让观众厌倦。在创新方面,《国家宝藏》与《经典咏流传》实现了内容或形式的创新,让人眼前一亮。
一、《国家宝藏》与《经典咏流传》节目特点简析
(一)《国家宝藏》:形式新颖,故事吸睛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可以说较为人所熟知,但对于文物,除了经济增值以外,人们或许就没有太多的了解与关注。纵观国内的文物类节目,大多是寻宝、辨宝,或是以纪录片形式讲述文物故事;但将国宝的故事用表演的形式演绎出来的,《国家宝藏》当属首例。
《国家宝藏》的目的是“让国宝活起来”,而这档节目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通过国宝讲解员张国立、王凯刘涛等国宝守护人以及其他素人守护者的讲解与演绎,9大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节目组让观众通过明星的表演走进国宝背后的前世今生,在欣赏文物古韵的同时,了解文物承载的文明,探寻文物记载的文化基因,在拉近人与文物距离的同时唤起观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文字与介绍或许会很枯燥,但表演却能化枯燥为趣味。在快节奏的消费社会,相对于阅读冗长无味的文字作品,人们更愿意观看更具趣味性的表演。《国家宝藏》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用表演讲述历史,迎合了受众的喜好,让文物“走”出博物馆。在这一演绎过程中,文物不仅仅是一件展厅里的陈列品,更是一段“活”着的传奇。
综艺外壳,文化内核,再辅之记录的真实,《国家宝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记录式综艺。记录片和综艺两种手法的融合应用,让这档节目有趣而不失严谨,生动且彰显厚重。新颖的形式,明星的演绎,精致的舞美赋予了这档节目无与伦比的生命力,也为其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二)《经典咏流传》:以诗和歌,古韵新妍
与许多文化类节目一样,《经典咏流传》的载体依然是中国的古诗词;但不同的是,《经典咏流传》采取的是“以歌和诗”方式,这也是其开创文化节目2.0时代的重要因素。古词新曲,古韵新妍,千年诗词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催生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形式。
古语云: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诗词历来就有“和曲而歌”的传统,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宋词到元曲,诗词与音乐一直交相辉映。在岁月的洪流中,大部分的曲调韵律都已没入历史的泥沙,而现代人也在摸索与尝试中建立了一套与当代相符的音乐体系。用现代音乐的方式诠释古典诗词并非首次,中国民间一直有音乐人致力于为古诗词谱曲,但规模较小,并未广泛流传。《经典咏流传》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传播作品的平台,让这些优美的诗词与旋律更加广为人知。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评价道:“这档节目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把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中国式解决的途径,它在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会商机制。整档节目将‘再造经典’作为核心要义,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用曾经的盛世文化,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①”
就古诗词而言,有些诗词篇幅过长,难以记忆,但若是谱上曲,以歌曲的方式唱出来,或许记忆会变得容易得多。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传播的形式对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传播效果来说,一首能唱出来的歌曲是优于一首晦涩拗口的诗词的。古韵新曲的结合创新了古诗词在现代传播的形式,使得中国古诗词焕发了新的活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来就不该遵循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融合新的文化载体,用当代人的方式去传承与呈现经典。
二、原创文化节目的困境
(一)形式雷同,同质化严重
中国原创文化类节目呈现出形式雷同,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拿《中国诗词大会》来说,其同类型的节目有好几档,如《中华好诗词》、《诗书中华》、《向上吧!诗词》。这些节目形式有所差异,每档节目也都有自己的特色,但节目的文化载体都是中国古诗词。诗词确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瑰宝,但除此之外,中华文化依然有许多值得挖掘、需要传承的东西。过多同类型节目的出现会降低节目的辨识度与吸引力,导致受众的兴趣降低。文化节目的内容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文字类载体,而应该挖掘其它的类型,节目的形式也应该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创新。
《国家宝藏》是内容与形式创新的典型,文物与现代表演的完美结合使其大受欢迎;《经典咏流传》中虚拟歌手洛天依的出现也是节目结合现代科技的范例;《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载体,实现了国界、种族的跨越。中华文化的宝库里有许多文化瑰宝,如戏曲、雕塑、建筑、服饰等等。这些东西曾经辉煌一时,却在现代化的过程里趋于销声匿迹。如何将这些东西与现代科技、现代手段相结合,实现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弘扬中华文化,是当前媒体应该思索的问题。
(二)深入性不足,效果表面化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这些节目确实是一股文化清流,让身处泛娱乐时代的人们耳目一新,但这股清流带来的清凉与涤荡效果却并非想象中的那样乐观。“节目内容碎片化严重未成体系,只有即时的感情爆发,没有持续的文化热情与人生感悟。更不必说践行节目传递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②”
许多人在观看节目是会有这样的感受,“打开电视,我热泪盈眶;关上电视,我只记得我哭过,却忘了为什么流泪。”人们会为节目中的故事流泪,但观看节目之后,人们又回归到原来的生活。节目所带来的、短暂的、被动体验的激情在琐碎的生活中很快被消磨殆尽。纯粹的观看式体验使文化浮于表面,无法深入人心。
文化的清流暂时超越了娱乐风,当文化的激情褪去,传统文化又该何去何从?一档诗词大会不可能撑起文化复兴的重担,仅凭《国家宝藏》也无法将复兴之路变成坦途。文化的传承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期润物无声的浸润与滋养。政府的大力倡导,社会环境的渲染,媒体的正确引导缺一不可。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灵与身体的双重启程才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文化折扣使其难以向海外传播
目前大部分文化类节目内容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目的是为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做法无可非议。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丰富的文化,毫无疑问应当是国际传播的重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容易受阻。以诗词、成语、谜语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理解,而这正是对外传播的阻碍之一。单纯的中国传统文化外国人难以理解,这些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国内的文化类节目着重国内的传播效果,在对外输出上有所欠缺,难以走向国外。韩国利用韩剧向中国输出偶像文化,日本凭借动漫让二次元文化风行中国。中国传统文化要想成功地对外输出,首先要找到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的载体或形式,将传统文化附着于该载体之上,最大限度消除文化折扣,增加文化接近性,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才能事半功倍。
四、总结
《国家宝藏》与《经典咏流传》在内容与形式上实现了创新,开文化节目2.0时代之先河,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文化节目达到完美。在全球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在泛娱乐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节目应当守文化之重,创时代之新,不断拓宽思路,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才能创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有影响力的、跨越年龄国界乃至种族的节目。
注释:
①经典咏流传》开创了诗词节目的2.0版让传统焕发新生-诗词吾爱.链接: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165927
②《立足国际视野 创新传统文化——以文化类节目为例探究中国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争鸣与探索》,袁月,宫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