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声语言文化传播的定量分析研究方法

2018-03-27涂经纬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音区音高播音员

涂经纬 中国传媒大学

早期有声语言传播依靠广播这一传统媒介载体进行,声音形象较为单一,基本呈现出高昂向上、明亮、共鸣腔集中使用喉部,导致声音整体缺乏弹性,这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及集体审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刚刚脱离战争年代的中国语言传播文化,正需要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声音给民众带来革命斗志。

到了媒介发达的当下,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介走进千家万户,声音的展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而有声语言本身的量化参数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使得柔美、浑厚、宽广、刚毅等不同风格的声音经由媒介进行广泛传播,甚至通过声音本身的特质,就能够辨识出播音员的特质及具体人物。

将声音的特质进行量化研究,探寻什么样的声音能够获取较好的传播效果及美学呈现,让受众获得审美享受,是利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有声语言传播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声音色彩多元化呈现的今天,也值得我们进行深度思考。

一、频率所影响的有声语言音高美学

从播音员或主持人个体生理机制分析,每个人身体的构造是不一样的,发声的条件自然也有所区别。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声音的使用上,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心理暗示。

(一)以接近生活语言的中音区为主要用声区

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广播电视媒介中的有声语言也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使用的是自己的中音区,这样说起话来比较省力,喉的状态也比较放松,而且容易产生变化,富于活力。广播电视媒介中的有声语言作为一种基于电子技术的人际传播,它植根于生活,不可能脱离生活语言的特征。因此,使用自己的中音区是比较贴近广播电视中对声音的普遍要求的,从听觉上感受,会给受众放松、舒服、自然的感觉。

(二)确定中音区的办法

第一种方法是音阶法,即借助音乐的手段来确定中音区。用键盘乐器辅助发音者唱出所有能够发出的稳定的音高,从低到高形成了发音者的整个音域,在这一音域的中间偏低部分就是中音区了。

第二种是对比法。先找一份讲述性的比较平和的稿件,用自己常用的播音时的音高播一遍,并用录音设备录下来,再用日常口语交谈时的音高说一遍,也录下来,将前后两次的录音进行比较,尽量排除其中吐字、共鸣等因素的影响,看播音时的音高与日常口语的音高差距有多大,对于差距特别大的,播音的音高可能就需要向口语的音高适当靠拢。值得强调的是,播音和口语在吐字力度、共鸣腔的使用上有较大区别,因此要考虑是不是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差异,如果仅仅存在于这些方面而不是音高上的差异,那就说明音高的使用还是比较合适的。

第三种方法是紧张度法。科学家在对发音时声带的状态的观察中发现,音高无论是太高还是太低,声带都处于紧张状态,而我们过去所认为的“音高越高越紧张,越低越放松”是不正确的,这就说明,只有在使用中音区时,声带是放松状态的。

(三)造成音高使用不当的心理机制

上面我们提到在声音的使用上,人们通常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心理暗示,比如很多女孩子喜欢使用比较高的音高,在广播电视中,这种现象也有,尤其表现在娱乐节目主持人身上。如果播音员主持人的音高一直都处于比较高的状态,那么应该从心理上寻找有没有这样因素:自己是不是想跟观众表现得更亲密,是否急于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或者说有点讨好观众的意味。如果有这些因素的影响,那么就要从主持人与观众的身份定位上来解决这一问题了。在一些播音主持专业书籍中,我们经常见到给主持人这样的定位:主持人应当是观众的朋友,要努力体现真诚的贴近性。也就是说,克服不正常的音高过高现象,需要从心理方面追本溯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四)扩展音高音域

上面提到播音中主要使用的是中音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音和低音就用不到了,想反,对播音来说中音区是远远不够的。在表达情感时,很多时候需要富于变化的稳定音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就必须具备这种音高变化的能力,使用时才会得心应手。研究得出,完全没有接受过训练的人的音高运动幅度大约为7个半音,而播音员一般达到15个以上的音,这样在朗诵艺术中或者在表达一些特殊情感的时候就可以自如应用了。

二、音色所带来的有声语言传播美学差异

我们描述一个人的声音时,常会用到“明亮”、“柔和”、“有点空”、“太实”之类的词或短语,其实它们所指向的就是音色。音色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主要是从听感上来判断的,不像音高音强音长之类的元素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值来表示。通常我们按照听觉上的不同,把音色分为实声、虚实声、虚声和气声四类,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在使用中也是穿插交错的。

音色的形成比较复杂,它与人的共鸣腔体的结构、大小、长度息息相关,还与气流的大小、声门的开闭紧密联系,在这里,我们先只讨论后两个因素。有些播音员、主持人在音色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比如,现在一些女播音员喜欢用柔美的虚声,这种用声方法的产生一般出于下面几种心态:

首先,希望造成审美惊奇,以求一种突破,对声音进行过分修饰,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

其次,虚声听起来比较柔和、亲切,没有实声的那种刚性,可以拉近与受众的 距离。

最后,有些夜间广播节目的主持人喜欢采用这种虚声,希望能在夜晚安静的环境中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

此外,除了心理因素之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虚声使用较多的因素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随后的文革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紧张的敌我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氛围中,广播节目中的声音代表的是来自党中央的权威,内容严肃,主题鲜明,因此较多采用了明亮有力的实声,这种普遍的用声方式延续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现在当社会环境转向安定和谐时,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收音机,过去那种集体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群体性活动转为了在各自客厅、卧室这种较为私密的空间内的个人活动,于是人们发现那种严肃、刚劲的实声听起来感觉不舒服。事实上,在播音中,应该采用“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音色,但也有教材认为,应该以“比较柔和的虚实声”为主,这二者是不存在矛盾的,它们可以依照节目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播读、宣告类的,要以实声为主,软性一点的题材可以采用“比较柔和的虚实声”,这两者共同具备的优点在于:

其一,实声和虚实声在使用时都不会过多地耗费气息,符合使用气息时“开源节流”的要求。

其二,实声或者实声为主的音色会给人一种庄严感,在传递信息时附带有自信、可靠的心理暗示。

其三,“虚实结合”赋予了声音的变化之美。任何事物都是变化之中见得美丽,单调死板的东西是没有灵气和活力的,声音也是如此。虚实结合的音色让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三、结论

有声语言在媒介中的传播还一直处于一种探索状态,多种多样的尝试是可以的,在练习中,我们鼓励突破和创新,但是在实践中应该注意“度”的把握,不能为了标新立异就毫不顾及受众的感受,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来说还是比较适宜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受众是一个很大群体,包括了不同的年龄、身份、教育程度、审美水平……这些都要求有声语言的大众媒介传播不能走极端,要把握一种共识的美。

猜你喜欢

音区音高播音员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关于女生声种的鉴定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探究圆号各音区的练习方法
琴声无边,乐韵悠扬
序列的蜕变——皮埃尔·布列兹室内乐作品《无主之槌》音高组织初探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聊聊音高的魅力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