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民生新闻的“贴近性”
2018-03-27陈涛安徽广播电视台
陈涛 安徽广播电视台
众所周知,民生新闻就是关注社会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新闻,新闻报道的内容广泛涉及居民医疗、社会教育、福利待遇、食品安全等各个方面,广义上也属于社会新闻。可以说,民生新闻的核心内涵是“平民视角,民生为本”,因其报道内容主要围绕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服务百姓生活为理念,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讲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具有很强的“贴近性”,从而形成了极强的社会舆论影响力,深受全国各地电视受众的追捧,民生新闻也因此成为各大媒体重点打造的节目类型。民生新闻最早出现在以通俗化、平民化为主要风格的晚报或都市报中,而新闻界普遍认为江苏广播电视台于2002年1月1日开播的《南京零距离》节目,开创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先河,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深入发展,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风靡于全国各大电视台,涌现出许多诸如山东广播电视台《拉呱》、安徽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合肥广播电视台《晚间播报》、《大城小事》等一大批知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掀起了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高潮。
但近几年来,随着电视媒体的“恶性”竞争以及电视民生新闻的“无序”发展,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弊端和节目同质化、娱乐化、低俗化等各种负面问题开始显露出来,越来越脱离广大受众真正的信息需求,“贴近性”明显变弱,尤其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毫无夸张的讲,电视民生新闻已进入发展的“瓶颈期”,无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还是节目形式,都亟待创新和改变。
一、电视民生新闻在“贴近性”方面出现的问题
总体上说,从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来看,整体发展态势是非常好的,但是电视民生新闻在节目定位、受众定位、节目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其中,电视民生新闻在“贴近性”方面或多或少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
如今毫不夸张地说,同质化现象已是电视民生新闻的通病,因为随着各大电视媒体之间的持续竞争,各电视台纷纷推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增加了电视民生新闻内容的重合几率,再加上某些实力较弱的地方电视台,因缺乏能力去自采电视民生新闻素材,只能重复播报其他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自然就会出现严重的同质化倾向。而且,电视民生新闻贯彻“本土化”的特点使得同一地区的各级电视台相互“抢夺”有限的新闻资源,由于资源上的匮乏,同一地区的各大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内容上也就构成了高度雷同。
(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日益低俗化、娱乐化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由于受到新闻资源局限性的影响,为了满足节目时长的要求,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采写、编辑人员就放低了对内容的审查力度,一些质量不高的内容也被放进了节目当中,直接导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低俗;而且为了刻意迎合部分受众的收视需求,引入大量具有娱乐、色情暴力性质的新闻事件,助长了电视民生新闻日益低俗化、娱乐化的倾向,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最终也导致电视民生新闻在广大受众心目中的地位骤降,直接影响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三)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的思想性不强
电视民生新闻之所以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除了因其节目内容的“贴近性”外,还因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激发受众的思考,然而现在很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多是关注一些“油盐酱醋茶”方面的琐事,新闻价值大打折扣,明显存在思想浅显而缺乏深度的不足与缺陷;再加上节目中某些报道是发生在千里之外的事件,与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受众的关联性极弱,受众自然不想花费时间精力去收听,可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思想性不足也会造成受众的流失。
二、电视民生新闻“贴近性”的主要表现
(一)贴近百姓,体现“本土”气息
电视民生新闻聚焦普通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广大受众与政府之间搭起一座沟通交流的平台,最直接、最广泛地实现媒体“传播舆情”的社会功能。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大媒体要切实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放在首要位置,电视民生新闻就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在报道内容上要锁定群众的生活状况、生存状态,关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及资讯;形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开通双向传播的通道,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最大化拉近电视媒体与广大受众的心理距离,确保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拥有大量忠实的受众群体,简而言之,电视民生新闻要“贴地飞行”,贴近民众。
(二)以人为本,采取平视的拍摄角度
电视民生新闻十分关注普通大众,拍摄视角是对准广大老百姓的,尤其是那些处于社会中下层、遭遇生活变故的弱势群体,比如农民工、留守儿童和老人、下岗职工等群体,电视民生新闻在采访和报道这些弱势群体时,一定要以平等的姿态去和他们进行交流,用平等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彰显电视媒体的人文情怀,把普通百姓作为媒体传递信息的主体,尤其在拍摄时,尽量促使被采访者神态自然、无拘无束,这就要求电视民生新闻采写记者不要盛气凌人,只有让采访对象从内心感觉自然和舒适,才能激发他们“想说”、“乐说”的激情,让他们自己将生活中的种种经历完整地呈现给广大电视受众,引发受众的心理共鸣和感同身受,从而扩大电视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三)采用平民化的语言表达方式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面向广大普通老百姓播出的,这就要求电视民生新闻的语言表达方式要“接地气”,要采用平民化的方式,尊重受众的收视习惯和信息接受能力,电视民生新闻播报的语言不能太深奥冷僻,尽量使用口语,并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形式,从而强化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此外,电视民生新闻要转变单向传播的模式,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扩大电视民生新闻与广大受众的互动空间,拓展互动交流的渠道平台,在新媒体时代,比如开通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官方微信、微博,以及增设电话热线,注意收集受众的反馈意见,听取受众的信息爆料,千方百计想办法让广大受众积极参与进来。与此同时,为了增强电视民生新闻的深度,可以聘请知名评论人士进行重大新闻事件的点评,或增设主持人评点立场的环节,引导广大受众深入思考新闻事件报道带来的启示,真正让电视民生新闻成为普通老百姓“畅所欲言”的公共表达空间,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受众一定的话语权,长久来看,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增强电视民生新闻的服务性
电视民生新闻不仅要关心广大老百姓的疾苦,更要为普通百姓排忧解难,增强电视民生新闻的服务功能,以笔者所在的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栏目为例,经常会报道一些当地农产品滞销的新闻,及时帮助农户找到销路,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而且还在每年高考之后,推出系列专题策划报道,帮助困难家庭的学生解决学费问题,受到广大受众的肯定,这些都很好的体现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服务性。同时,在服务民众方面,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还可以加大新闻曝光力度,通过引导社会舆论,敦促相关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使一些社会问题迎刃而解,正是因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提供了有效的新闻服务,才能更好的贴近受众,赢得高收视率。
三、结语
总之,在媒介发展的新时期,电视民生新闻必须要坚持“民生立场、民众视角、民本取向”的宗旨,还要加强节目的服务性,在强调贴近性的同时,克服存在的不足,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质量,最大程度上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引导民众形成正确的“三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彰显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