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旋律电影面临的困境分析及转型思考

2018-03-27周韩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2期

周韩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对中国广大电影工作者来说,电影工业化、产业化已谈了很多年了,而作为这一模式最大受益者,好莱坞是一直是各国电影行业效仿的对象[1]。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理论论证后,我们不难发现,好莱坞电影的成功模式并非不能复制,虽然在上世纪中后期,好莱坞的剧本创意陷入了瓶颈期,即使到现在,还是处在这种困境中,但其在全世界大部分区域所造成的“文化剥削”,还是证明了其生命力的旺盛。换言之,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生产本身的精神困境得到有效缓解。

一、当前主旋律电影面临的困境

不断深入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们多元化的价值观,让主旋律电影均开始受到人们的冷待,这一点从票房收入与电影品牌上便能够看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第一,人们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未正确认识主旋律电影;第二,社会消费心理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突;第三,僵化的艺术形式;第四,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传播环境。下面对这些困境展开详细分析。

(一)对主旋律电影的误解越来越深

深入推进的改革开放,让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由此也加深了对主旋律电影的误解[2]。主旋律电影多和政治相关,常言道,主旋律电影的观看就好比来到了一节政治课,这一做法比较贴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较长时间内,社会大众对于电影的印象便是宣传片,政治教化作用比较明显。其实,所谓主旋律电影,就是可对社会主义时代主旋律进行弘扬,能够催人奋进的,那种将主旋律电影限制在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导向性的电影中的观点并不正确,现阶段,主旋律电影的一种主要类型便是从平民化视角对当代生活电影予以描绘,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包括《背着爸爸上学》、《法官妈妈》、《离开雷锋的日子》等。

(二)社会消费心理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冲突

新经济常态下,商品消费屡见不鲜,公共领域同私人领域一样同时存在各种经济成分,其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政治内涵越来越少,社会大众已经不喜欢以前那种枯燥无味的说教式政治宣传,开始对私人领域投入更多的关注,日益渴望人性自由,对于这一渴望,主要体现在社会大众对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反感。对于这种心理的转变,使得消费心理逐渐成为了主导性思想,可以说主旋律电影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盛行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三)艺术形式的僵化

为了能够博得眼球,电影制作人员应对艺术构思予以创新,并采取独特的艺术形式。然而,现阶段的主旋律电影艺术模式比较单一,如今主旋律电影最明显的缺点就是题材共性化、人物塑造平面化、语言单调化、叙事场景戏剧化等,难以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主旋律电影中社会情感、集体记忆往往高于个人情感与记忆,这便是该类型电影难以触动观众的而主要原因,以往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往往缺乏个人感情。另外,如今的主旋律电影普遍采用“冲突—解决”这一规律性故事情节,在拍摄中也经常对部分惯用的老套画面予以使用,所以也就没有紧凑的故事情节,无法将观众的目光吸引,由此让人们逐渐对主旋律电影失去观影兴趣。

(四)传播环境的变化给主旋律电影带来的挑战

主旋律电影应高度重视传播环境。改革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比较简单,社会大众的审美品位、生活态度及价值取向大致相一致,在这一形势下,政治相关电影备受喜爱,而改革开放后,媒体结果日趋复杂,时代朝着多元化传媒时代发展,在新兴网络媒体面前,电影、电视等逐渐跌入弱势地位,观众在信息传播媒介上也有更多的选择。文化多元化也改变了人们对影片的评价,人们的观赏品味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一形势下,主旋律电影传播效果也发生了改变,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高度重视。

二、主旋律电影的转型之路

(一)增强电影营销理念,积极拓展营销手段与渠道

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业界普遍认为:“电影也属于产品的一种,只是消费者在消费前无法将产品本身看到。其与其他产品不同,摆放在专门的购物场所,消费者可观看、触摸甚至试用。在公映前,观众对电影内容是不清楚的[3]。”而正是因为电影产品属性的特殊,所以对电影营销渠道予以拓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些影片经常存在口碑和票房两极化的情况,即专业人士和观众均不看好影片,但其票房成绩却不俗。例如,《天机•富春山居图》上映只有三天时间,票房则轻轻松松地上亿。对于电影制作方任研,这种短暂票房收益并不是一件好事,然而从现实角度分析得知,这也说明了电影营销渠道拓展的必要性。对普通电影尤其是小成本电影来说,为了能够获得高票房应确保影片具有一定的可观赏性。例如,2006年《疯狂的石头》这部小成本电影凭借独特的结构、过硬的演技征服了大量关注,开创了小成本电影的奇迹,以200-300万的资金投入收获了2300万的票房;2012年,《失恋33天》也大获成功。这些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是具有强大的网络营销力,并获得了较高的观众口碑,影片在艺术上的极大成功离不开观众的捧场。所以,笔者认为,保证影片较高艺术水准的一个最根本方式就是将营销渠道拓宽。

立足于此,电影制作方、发行人及影院应高度重视营销,积极拓展营销渠道。对近年来获得高票房的国内外电影分析得知,均具有优秀的营销计划,且投入了大量的营销成本。目前,营销手段得以有效创新与丰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可巧妙地利用首映式进行电影造势,利用置换广告实现捆绑式宣传,吸引大量资金融入到宣传活动中,并积极整个这些资源,以此来实现立体式、多层次的宣传效果。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媒介与多种传播媒介日益兴起,要求电影方除了对传统媒介(电视、报纸等)予以运用,还应尽量和强势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借助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利用微博、博客、豆瓣等平台进行全方位地宣传,再借助高超的艺术水平来赢取观众的青睐,从而口口相传。

(二)重构观众的心理认同机制,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传播国家意识形态,走入普通老百姓家中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政治伦理化、英雄平民化的“泛情化”策略。对于我国而言,政治、文化、历史等源远流长,国家以社会家庭伦理为切入点进入到现实生活中,从道德、伦理等角度来阐述与维护稳定的政治秩序,政治意识形态的一元化通过肯定伦理道德规范与典范而联系起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将伦理感情注入进了意识形态主题的叙事策略将观众的观影情绪有效地调动了起来,达到了官民同乐的效果,且票房收入也非常可观。但在这部分影片中,其实并没有完全缝合伦理-政治、情-理、个人-社会等之间的裂缝。而之所以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远离了时代、生活,不能构建起一种由个体意识到集体观念转换所依赖的一种在导演和观众间存在的共同想象关系。如今,主旋律电影的主体多是英雄时代的创世回忆、清官良民的盛世故事、善男信女的劝世寓言,这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回避、甚至虚构着我们实际遭遇的现实,由于和普通大众的生活世界与情感世界脱离,因而也就无法抚慰观众个人心灵,让其宣泄苦闷,最终让市场流失。

如果将主旋律电影的主题从英雄人物转变为社会大众,基于现代普通人们的现实生活角度予以创作,对社会大众的情绪及心理予以充分关注,这样便可能对观众心理认同感进行重构,弥补裂缝。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高居2000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第一名的《生死抉择》。影片的吸引之处在于,把主人公李高成放在了多个漩涡之中(政治、道义、情感、人伦),将其作为普通人的心理冲突凸显出来,同时也将一种想象性解决的方式提供给了身处俗世强烈关注腐败问题的观众,符合观众普遍性的内心需求。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以普通大众为主题,能够让普通人物也有机会成为影片主角,也就可自由地在电影中添加不同类型的情节元素,赋予新的扩展空间给原本类型单一的片种,从而更好的适应市场。尤其是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电影创设提供了各种社会生活素材,将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普通人视为电影主体,引导观众观看电影而引起情感的共鸣,满足心理的需求。坚信,在时代主旋律唱响之际,观众便会真正体会到“原来主旋律也会如此动听。”

(三)结合本土特色,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而世界文化产业也处于快速发展中,所以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中国电影自然也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4]。同西方电影产业相比,尤其是好莱坞影业,我国因特殊国情的影响,所以在电影产业化发展方面任务较为艰巨,直到进入21世纪,文化体制改革将新的机遇和挑战提供给了电影产业的发展。2003年,1月11日-12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徐光春明确指出:“对十六大精神予以贯彻落实,在产业改革发展创新加快步伐”。自此,在世界电影产业化视野上,中国电影产业化开启了以本国国情为基础的发展之路。

现阶段,我国流行的大片模式无疑均是对好莱坞模式进行了借鉴,虽然诸如《英雄》、《十年埋伏》等大片在票房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是有很多观众与专业人士对其并不满意,这部分人均认为,即使画面再精美,其内容依然显得空洞。必须承认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但更重要的是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经验教训,其留给了电影的产业化发展诸多启示:由于同西方诸多国家相比,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现实环境,因此也就决定了在欣赏的故事模式上,中西方有所不同,所以,若要进行电影剧情的本土化改造,使之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还任重而道远。

三、结语

总之,作为国产电影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旋律电影在推动国产电影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在主旋律电影市场化、商业化、品牌化以及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加快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市场与时代的发展潮流保持同步。以让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为基础,借助改革创新,面向世界、面向大众,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深受群众喜欢的社会主义特色的主旋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