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精神本质及在我国的应用

2018-03-27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公共行政集体主义公共利益

●王 姣

一、引言

21世纪初,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全球公共行政界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该理论在批判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倡导的“运用企业管理的价值和方法来重塑政府”的基础上,强调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公民而不是顾客,公民权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公务员的责任并不简单,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项目需要共同合作来实施,公共行政官员需要促进建立集体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和理念等等。我国学者在对该理论进行研究和借鉴时几乎都将目光放在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实践应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启示”、“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等理论的对比”等问题之上。少有学者关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精神本质,正如珍妮特·V·登哈特和罗伯特·B·登哈特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三版前言所说,“本书就是一个唤起我们对我们的价值观进行思考并且按照我们的价值观行动的号角”[1]。也就是说,登哈特夫妇认为该理论的目的在于促进公共服务的尊严和价值,这里的价值包括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价值观。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该理论产生于以个人主义为主要文化传统的美国。作者在美国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竭力倡导民主公民权,倡导公务员和公民都应该关注他人利益,为他人负责,这与美国传统的、长期运行的价值观是否存在内在冲突?在将该理论引入我国时,该理论在我国的应用有何优势与问题?对于我国而言,我们应如何实现诞生于美国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中国化?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可知,透析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精神本质以理解并协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与民主公民权、公共利益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分析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应用的优势与问题,探讨促进该理论在我国应用的本土化途径,对深化我国公共行政学界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促进该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精神在我国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精神本质: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重新呼吁和倡导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了惨绝人寰的灾难——9·11事件。在整个事件中,美国的警察和消防队员向人民表明了他们的与众不同:在别人奋力从世界贸易中心逃生的时候,他们却努力往世界贸易中心的楼梯上冲。由此,登哈特夫妇发出了疑问:为什么要从事公共服务?他们认为公共服务的精神不应只限于在政府工作的公务员,还应体现在普通公民身上,而且作者也相信普通公民也希望有所贡献。于是,作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

面对9·11事件,面对21世纪公共行政环境的变化,如治理概念的出现与普及等,登哈特夫妇认为政府的职能不应是新公共管理提出的“掌舵”而应是“服务”,政府行政的目的应是促进公共利益,促进于对话和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并超越自身利益为邻里和他人负责的公共利益,这一公共利益应既体现在公务员身上,又应体现在公民身上。然而,正如我们所知,在西方,尤其在美国,个人主义是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虽然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第一次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人的本质以来,西方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自然法学派、休谟等都从不同角度对人性、人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由于基督教在西方的巨大和深远影响力,西方主流人性论仍为基督教的“性恶论”[2]。而且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家也相继以对人的本性分析为基点构建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中最为显著是亚当·斯密的提出的“经济人”假设理论。该概念认为人是自利的、趋利避害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个人利益会逐步地与社会的公共利益趋向一致,也即个人利益的提升会自动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这种人性观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应当说“经济人”假设虽也曾遭受不少学者的批评,但纵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史,我们可以说,它仍是促进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利己动机仍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动机和基本推动力。根据马克思提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笔者认为,随着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由经济力量所引发的对人性的思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在西方国家内,公民与公务人员行动的指导价值观应是以基督教“性本恶”为基础的、以“经济人”假设为主导的个人利己主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登哈特夫妇所倡导的在公民和公务员身上体现的为邻里和他人负责的“公共利益”和“公共责任”必然要与西方的主体人性观相冲突。而如何理解这一冲突便构成了理解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的精神本质、推动新公共服务理论真正落地实施的核心和关键。

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的第三版中,作者提出促进公共利益、民主价值观和责任实现的途径是有策略的公民参与,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这是以假定“普通公民希望对公共服务的精神的提升有所贡献”为前提的。可以说,这一假定要求公民充分发挥其在公共领域的主体地位,积极行动以为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服务,这种要求是对公民在公共领域行动时所具有的思想和行为的“应然”状态的描述。而个人利己主义则是对公民“自然状态”的“实然”描述。而为达到登哈特夫妇所描述的“应然”状态,公民需要超越个人自利性,实现更高水平的个人公共理性以在公共领域内扮演改进他人生活、为他人服务的角色。

事实上,若欲使公民主动积极超越个人自利性,首先需要道德发挥积极作用。若欲使在公共领域内行动的公民积极主动减少自利性,拥有与政治相关的“积极参与、为公共利益的实现而主动行动”等品质,则首先需要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和规范,因此,笔者认为,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精神本质是对公共领域内职业精神与职业价值观的倡导与尊重。通过对这种职业精神与价值观的倡导,规范、激发在公共领域内行动的公民与公务员的公共服务意识与欲望,减少他们的自利倾向,为公共问题的解决和公共利益的实现提供更多推动力。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应用的优劣势分析

促进新公共服务理论在中国应用,应当说既有历史和政党优势,也有现实的问题:历史优势体现在其倡导的民主公民权、公共利益价值观与我国自封建社会以来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不谋而合;政党优势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不仅自成立以来便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使命,而且在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中还积极践行这些使命与宗旨,体现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彰显、传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现实的问题则表现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引入的市场经济所倡导的个人利己主义价值观以及开放社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等所导致的多元化社会价值观是不利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民主公民权、公共利益价值观在我国的应用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应用的历史优势

价值观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观念体系,每种价值观背后都蕴含着一种人性假设。对价值观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需要我们对人的本性有更加深入准确的认知和了解,而对人性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的价值观体系。

在中国历史上,自孔子以来已有不少思想家就人的本质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孟子、韩非子、荀子、庄子、董仲舒、张载等,这些思想家根据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所见所闻以及亲身体验做出自己对人性的思考和判断。在这众多学派中,因儒家被西汉统治者采纳并作为官学确定下来,所以其人性观最终成为二千多年来影响和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主流人性观。

然而纵观儒家内部人性观发展史,其代表人物如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在不同时代提出了各自差异的人性观理论,如性善论、性恶论、性两元论等。如此,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并理解这些相互差异的人性观假设呢?笔者认为,作为第一个建立系统人性论的哲学家,孟子提出的“性本善”人性论为其后续儒家人性论的发展奠定了基调。或者更进一步说,其实性本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人性观。笔者如此认为的原因如下:第一,封建社会时期我国主要实行人治,而性本善人性观以其强化道德教化的指向为统治者所实行的人治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基础;第二,儒家各学派对人性进行差异化解释的根源在于时代环境的不同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各个时期统治者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以与“性本善”有着最大冲突的“性本恶”为例,荀子提出该人性观的重要原因是战国末期,有些国家如秦国通过实行法家提出的思想和政策而变得日益强大,封建社会与国家正在快速形成。为适应即将建立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的需要并继续推行孔子所提出的“礼治”,荀子适时地吸收了法家思想,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与孟子所提出的性善论如何对立,两者落脚点都是相同的:重视并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再者,荀子之后的儒家学派对人性观所做的论述其实都是在促进性恶与性善之间的协调,如董仲舒认为善和恶都构成了人的本质,而在这善恶之间,“善主而恶从”。性两元论者认为,与天地相通之性为善,而气质之性则由于人的特殊形体而既存在善也存在恶;性一元论则直接继承并发扬了孟子的“性本善”的观点。所以,总的来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其人性观虽然在历史上发生了不同变化,但其主流人性观仍是性本善。

从功效角度来看,儒家的性本善人性观不仅以其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国家和人民的道德思路,还以其对礼治和德治的重视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社会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发展和弘扬。这种封建社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利益无条件地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本位,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的自我完善和提高以维护和促进国家、集体利益为最终目的,也即个人利益和权利要让位于国家和集体利益,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和权利以保障国家和集体利益。虽然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存在过于贬低和压制个人利益与权利的缺点,但笔者认为,其从直接目的上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强调个人要为集体和他人利益服务,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是一致的,由此其也构成了我国应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历史优势。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应用的政党优势

“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共产主义为行动的最高理想。笔者认为,无论从指导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成效方面来看,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应用都具有政党优势。

具体分析,从指导理论角度来讲,正如马克思在17岁写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提到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主义自建立之始就将摆脱个人私利,实现人类共同利益作为追求目标,将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人类自我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最高理想,将人民群众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创造者、推动者,强调发挥人民群众在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种重视人民权利、人民主体性地位,重视人类共同利益的精神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民主公民权、公共利益价值观具有同向和一致性。

从实践成效角度来看,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面对着中华民族日益深重的苦难与危机,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挥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不怕牺牲、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集体主义精神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不仅通过相继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投身革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中,最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这个时期的共产党员以实际行动为中华儿女树立了遵循集体主义价值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榜样和示范,通过这种榜样和示范作用,集体主义价值观、人民权利观念在各族人民群众中得到充分继承和发扬。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我们党继续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带领全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而且使我国走上以集体主义为价值遵循的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轨道上,我们党与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可以说,在沿袭我国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的基础上,这个时期国家所面临的“一穷二白”的状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以及计划经济的实施为集体主义价值观、人民主体地位以及人民权利观念在我国更深入的弘扬提供了条件。

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不仅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以民为本的观念的继承和弘扬,还使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具有了政党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为在指导理论上,马克思主义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拥有的统一与一致性,还表现为在实践成效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各族人民群众所进行的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都进一步强化了本已存在于中国人民意识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以民为本的观念,这为新公共服务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思想和价值观保障。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不断融入国际社会、国家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种多元化的趋势表现为:价值观标准的多样化、中国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并存并冲突、精神境界提高的需求与物质享受增加的需求之间的并存与冲突、个体价值观的模糊与混杂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这种由市场经济发展、网络技术发达和国际社会开发程度的提高等因素所引起的多元化价值观并存并冲突的现象是不利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的。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就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不可否认,作为促进我国资源配置的手段其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我们应当看到,在我国引入市场经济之时,其理论基础与前提——“经济人”假设也必然同时被引进。这一理论假设以个人利己主义价值观为主导,承认并保护个体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利的思想和行为,客观地说,这种价值观激发了人们投身社会主义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改善我国一直以来过于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并压制个人利益和权利的思想和行为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的是,它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它使很多人的价值观体系呈现出模糊的状态,它与作为执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党内治理时所遵循的以人民为中心、舍己为人、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价值观相左等等。同时在现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不乏有公共行政人员和公民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置国家和集体利益于不顾的事件发生,当这些行为出现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时,更是不利于中国共产党公信力的提升、执政能力与影响力的提高。

再者,就日益开放的国际社会和愈渐发达的网络技术而言,它们与市场经济发展使人们的利益不断分化一同为我国社会成员接受更加多样的价值观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多元价值观的存在是社会多样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它激发了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扩宽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和支撑。但是,其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人们之间的观念和价值观之间产生相当的冲突,使我国主导价值观处于更加模糊的地位。在主导和核心价值观模糊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被搅乱,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易形成;在多元化的价值观指引下,新公共服务所倡导的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价值观在我国尤其在我国公共领域内应用时也容易迷失方向,这是不利于其落地实施的。

因此,虽然从理论角度而言,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公共精神与责任在我国应用有历史文化传统、政党的优势和基础,然而实际上,在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不断走向多元化的中国,该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与实施还是存在操作路径不明确的危险的。所以如何处理这其中的冲突,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在公共行政领域内促进公共利益和公共责任的实现,是我国现阶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四、促进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应用的本土化途径

正如上文分析,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公共精神与价值观其实是一种职业精神与道德,该理论为人类提供了参与式管理的途径来促进公共利益与责任的实现。然而除了参与式管理途径,作为拥有两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我国在处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冲突、处理多元价值观共存并冲突方面,在促进公共领域内公民民主权、公共利益实现方面,有自身独特的本土化的途径和方法么?这些问题将是下文要回答的重点。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正大踏步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面对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国不仅充分利用了其提供的发展机遇,也承受了其引发的负面影响,如市场经济、开放社会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所导致的国内不同价值观冲突现象不断增加,主导价值观一度不清晰等,其中主导价值观不清晰表现为民族自信心的缺失,理想信念的丧失,利他精神的减少,拜金主义和极端享乐主义的不断发展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民主公民权、公共利益价值观在我国的实施和应用,由此,我们需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通过这种方式以减少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个体行为模式不清晰、个人私欲过于膨胀等问题,以增强人们之间的价值认同同时也使人们的主导价值观更加清晰和明确,从而为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的践行与应用扫除更多的障碍。另外这也将有助于公共行政人员和公民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和理想信念的坚定,为进一步完善和促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二)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学习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深深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和中国家庭之中,可以说其已经构成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言语和行为都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同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的“性善论”和“集体主义”经过历史的发展也已经内化到中国人民的心中。所以,如果在我国推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落地,会有更多传统文化的优势和基础。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目前所采取的市场经济所内含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性善论”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冲突,这是不利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落地应用的。面对此种情境,笔者认为应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推动其进我国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培训教育系统,进国民教育系统,使其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同时这样做还能起到“顺势而为”的作用,也即在具有“性善论”和“集体主义”传统和基因的中国推行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精神不是一种对职业精神和道德的倡导、完善,而实质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弘扬。通过这种途径,新公共服务理论在中国的真正应用将会有“加速”的效应和优势。总之,在现阶段,加大对公共行政人员和公民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应用中产生“加速”效应,有助于减少市场经济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以及当前多元化价值观的发展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以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信念追求。回顾党的发展历史,不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5]正是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使我们党拥有了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使国家事业有了持续进步的稳固根基,使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有了实质性的保障。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价值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更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所提倡的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价值观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正如上文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所蕴含的对“个人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倡导和尊重与我们国家及中国共产党所一贯提倡、遵循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之间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冲突,而现实中党内也出现了不少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倒退与缺失的党员。为此,我们党应不断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坚定政治立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这不仅有助于抵制商品经济的交换原则对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新公共服务所倡导的公共精神、价值观的侵蚀和破坏,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在公共行政领域内任职的中国共产党员的公共精神和公共责任,使共产党人成为践行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价值观的示范者和引领者。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所彰显的公共精神和公共责任能产生“溢出效应”,它强化和激发在公共行政领域内任职的非共产党员以及公民的公共责任感,它通过榜样和示范作用为新公共服务价值观在更为广阔的公共领域内应用实施提供助推器。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

中国自古以来在国家统治方面就强调德治和人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方式降低了统治者实施统治的成本,提高了统治效率。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地逐渐深入,人治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促进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精神在我国的应用,仅仅通过加大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是不够的。毕竟不论是中国的“性善论”,还是西方的“性恶论”,它们都只是“主流”人性论。在其之外,中国也曾有思想家提出“性恶论”的观点如荀子,西方也有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类一切行为的目的[6]。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公共领域应用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等价值观的效率和效益,我们在强调德治,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的同时,也要大力、全面地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通过宪法、行政法以及各项法规制度的完善、公平落实,提高人们的法治思维能力,使人们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在提升道德素质的同时,懂得用法治思维来规范完善自己的行为,这样不仅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还为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的应用提供更多保障。

(五)完善对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可以起到倒逼公共行政人员重视公民权、促进公共利益、为公民利益负责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倒逼机制若能长时间地应用与实施,其也可内化为公务员的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从而真正达到登哈特夫妇所倡导的重视民主价值观、重视公民权的目的。为此,首先,应该完善对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监督机制,促进各监督机制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利用当前中央纪委与国家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的契机,进一步提高监督机构信息搜集工作和沟通协调工作的质量,同时强化人民群众、新闻媒体对监督机构自身的监督,以形成运行合理、沟通顺畅、工作高效、相互牵制与制衡、闭路循环的监督体制机制;其次,应该完善人事行政的更新机制。对于公务员选拔录用工作,应提高完善录用标准,将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作为对其考核录用的标准标准之一,通过试用期内对公务员言行的观察和考核决定最终是否录用。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通过案例分享、实地考察、加强日常沟通等方式提升其职业道德和素养,从而进一步增强其对公民权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应重视对公务员辞退、辞职机制的完善和应用,不能使其只流于形式。对考核不合格的公务员应及时予以辞退,以确保公务员队伍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再次,量化对政府部门以及公务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创新相关考核方式。根据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不同行为表现,设定不同的等级档次,各等级档次对应相应的分数,以政府部门及公务员每年度或季度的最终量化了的得分作为对政府部门及公务员进行奖励和惩罚的依据。在考核方式上,应根据各政府部门的不同性质,分别或组合式地实施诸如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单独访谈、网络调查、对群众进行街头访问等各具特色的考核形式,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全面、真实、有效。

五、结语

由于特殊国情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内公共行政实践的需要,我国公共领域尤其是公共行政领域应用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并不与西方国家完全一致。就公共行政改革实践来看,我国通常会吸收采纳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不同方面和不同优势来为我们所用以解决特定时期和特定地点内我国公共行政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是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精神本质以及推动该理论所提倡的价值观在我国的应用所进行的简单分析,其中,关于该理论在我国应用的问题,本文不仅分析了其优势和问题,还特别探讨了促进该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我国应用的本土化途径。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或许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目前和将来某个时期公共行政改革特定的实践需要,但是笔者相信它不仅会在我国需要应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所提倡的价值观和精神的某个时刻,为公共行政改革者提供一种应用思路和一些注意事项,而且会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用该理论提供一种非直接照抄照搬的而是基于对本国特殊历史和国情等因素考虑的本土化思路。

猜你喜欢

公共行政集体主义公共利益
谈谈个人信息保护和公共利益维护的合理界限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论专利行政执法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基于反身性理论对公共行政学实践教学局限性的解读与探析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表达自由语境中的“公共利益”界定
论公共利益的界定与情况判决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