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专员办预算审核工作成效的思考
2018-03-27田爱芳
●田爱芳
2017年是专员办嵌入中央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转型的第三年,也是专员办开展属地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编制审核工作的第三年。财政部驻天津专员办在预算编制审核工作中深刻认识到,完善预算编制审核链条,夯实属地中央预算单位的基础数据,充分发挥专员办的“派”“驻”优势,更好地服务于财政预算工作大局,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
一是专员办与属地中央预算单位的关系。专员办与属地中央预算单位之间监管关系与服务关系并存,如何把握好这个关系,是专员办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按照财政部要求,专员办在预算监管工作中,一方面要对属地中央预算单位从预算编制、执行到决算实施全方位监管,充分发挥就近就地派驻优势,及时发现、纠正预算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预算约束;另一方面更要充分发挥财政服务财税改革、服务大局的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对中央基层预算单位存在的预算保障体制变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等要积极反映,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更好地适应预算监管工作的需要。
二是预算录入表与基层单位实际情况的关系。预算编制审核中,基础录入信息中包括单位性质、经费性质、机构规格、编制情况、实有人数包括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等信息;津贴补贴需求、新增资产配置等方面的审核,这些信息必须与预算单位的实际信息逐一核对,尤其要重点关注事业单位的信息核对。多年来,事业单位进行了多次改革,单位性质、经费性质、编制情况等多次变更。专员办在审核上述信息时,首先,审核依据要充分,要与文件依据、工资报表、资产台账等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在职人员的构成、工资发放情况、新入职人员的到岗证明材料、预计新增人员情况、资产报废更新情况等;其次,重大问题要追溯到以前年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专员办的就近就地审核优势。
三是资料审核与现场审核的关系。预算编制审核工作是财政部赋予专员办的授权审核,有规范的审核程序,审核方式以资料审核为主,现场审核为辅。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应及时向属地中央预算单位下发报送预算审核相关资料的通知,包括“一上”预算的相关资料、单位人员信息资料、新增资产信息相关资料、规范津补贴需求相关资料等。同时,不能忽视现场审核这一有效形式,有疑问的还需到现场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同时查看会计凭证、报表、档案和合同等,防止虚报冒领、信息不真实情况的发生。
四是审核指南与上级部门政策指导的关系。预算审核指南,是指导专员办预算审核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具有普遍指导作用,应认真遵守,以保持政策执行的一致性。但对一些预算单位的特殊情况,还应积极与财政部相关司局联系得到具体政策的支持。专员办转型以后,上级业务管理部门调整为财政部预算司总体协调,归口业务司局指导。在审核工作上,专员办要把握好与财政部预算司、归口业务司局的关系,针对有疑问的问题,要主动沟通、请示、汇报,了解预算单位历史演变的过程,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预算安排的准确性。
五是人员少和时间紧任务重的关系。专员办“人少事多”的矛盾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预算审核工作,时间要求紧,每个审核项目和环节都有时间要求,要保持审核工作质量和效率,首先是明确工作流程,初审、复审、终审、数据录入各环节流转顺畅;其次是实行审核责任制,按照基础人员信息数据、规范津贴补贴、新增资产等审核指南规定的各项工作时限,倒排工作时间表,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经办人,克服人少事多的困难,加班加点完成审核工作;最后借助外部力量帮助工作,探索邀请部分中央二级预算单位派熟悉情况的人员参与审核的具体工作,既减轻了工作压力,又以审代培、以审促管,不断规范预算申报工作的质量,形成监管合力。
六是审核工作和风险防控的关系。预算审核工作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中央财政资金分配的公平性、效益性,应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防控审核风险。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在部门预算审核工作的及时性、规范性、前瞻性和主动性方面下工夫。首先,做到审核尺度统一化、审核文本标准化、审核流程精细化,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和流程;其次,审核工作的程序和内容留痕,审核结果以签报形式按公文流程办理;最后,审核期间,应按照时间和进度,召开部门预算审核例会,沟通情况,研究审核问题,总结审核经验,夯实基础工作,不断提高审核工作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