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观察兴趣 提高数学素养
2018-03-27刀耀杰
刀耀杰
新平县戛洒镇小学 云南玉溪 65340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落后或文理不通的学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应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据此我们不难发现,观察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学习数学仍旧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观察就成为小学生接触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提高数学素养呢?笔者以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融入生活,培养兴趣
心理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主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乐此不彼地学习。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我首先选择了身边的粉刷教室的现实问题,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对于粉刷教室,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使课堂生活化。在学生明确已知和问题后,这时我要求学生实地观察教室的粉刷情况。看到有些同学不时的抬起头或转过头看墙壁,有的还用手指偷偷比划着。我知道,他们此时,正“钻”进长方体里。然后再要求小组讨论一下粉刷教室需要粉刷哪些地方,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长方体5个面再减去门窗和黑板的面积,等于粉刷教室的面积。利用直观的看就知道了哪个面不求,想清楚这个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再求出面积。这样的做法,对于空间观念比较弱的学困生来说,多了一根思维的“拐棍”。避免了死记公式的办法,较好的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二、融入情感,诱发兴趣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把数学的学习融入生活之中,融入情感之中,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比赛竞争,激发兴趣
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取得优异成绩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段。小学生年龄小,好胜心、表现欲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灵活巧妙地引入竞争意识,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一开始,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速算比赛,两组数据,一组是互为倒数的,另一组是一般的算式,看谁算的快。”我的话音还没落,学生们争先恐后,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为什么老师算的这么快呢?”学生感到很惊奇,便产生了疑问:“究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征呢?”学生思维都活跃起来,都急于想知道答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接下来理解“倒数”的意义及求倒数的方法时,为了充分体现出课标中说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及时让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乘积是 1”,逐步完成对“倒数”的深层次认识。在交流归纳中,掌握倒数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四、成功体验,提高兴趣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所得来的,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侧面积》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圆柱,猜想:如果把它的侧面剪开,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图形?再动手试一试,从而你发现了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因为是高年级的学生,对这种探究式的问题情境比较感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探索知识的最大动力。从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本身也是充满着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观察兴趣,让数学教学融入生活,融入情感,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和自信。